三仙湯

三仙湯

清末民初,昆班慣例,凡與京、秦(梆子)、吹腔等班混合組成者,曰“三仙湯”,與浙西之三合班、二合半班類似。

基本信息

地位

江浙滬交界農村有所謂“昆七班”(以演武戲為主)即屬此。由“三仙湯”出身之角色,科班子弟稱為“野狐禪”,為專唱傳統崑曲文戲之藝人所不屑。曾隸大舞台之田桂林,其師即“三仙湯”出身,曾遭周風林、周別泉等所譏。

反響

“三仙場”藝人演唱崑曲,不甚講究音律,曲友觀之為無昆味,不能過癮。但因該班藝人昆亂不擋,且兼演武戲,故為一般市民所好,戲園常邀演出。如《申報》清光緒元年(1875)五月十八日載久樂戲園廣告,由文曲(崑劇)、京(京戲)、徽(徽戲)三班合演《定軍山》、《娛蟻嶺》、《四郎探母》、《刀會》、《疑仟》、《蝴蝶夢》、《泅州城》等劇目。金桂軒等戲園也曾聘過“三仙湯”班奏技。

發展

主要活躍於清末民初。
抗日戰爭爆發後,“三仙湯”班衰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