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養生引導法》一書撰者不詳,校刊者是胡文煥。它是運用導引、按摩方法養生治病的專著。全書列中風、風痹、腰痛、脾胃、眼目、諸痔等二十七門導引法,內容主要選錄隋代巢元方《諸病源侯論》養生導引方。補益門和老人們所列導行之法最多,輯有導引行氣法、蝦蟆行氣法、龜鱉行氣法,雁行氣法,龍行氣法,甯先生導引行氣法,彭祖穀先臥引法,王子喬八神導引法,五禽戲法,服氣吐納法,修真書六字訣等。多選自道家著《雲笈七簽》等。
校刊者
胡文煥,明·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字通甫,號全庵,又號抱琴居士。素以琴棋書文著稱於世,亦以儒醫而聞名遐邇,對延年益壽之理論技術又頗多研究。他除編纂《格致叢書》 ,並於其中包括有關養生學著述十餘種外,更以《壽養叢書》為名,收載前人養生學佳作與自己編纂輯校養生學文獻凡34種,68卷,實可稱之為集明以前養性、養生學之大成。
內容簡介
〔原文〕一法∶正倚壁,不息,行氣,從頭至足止。愈疽、疝、大風、偏枯、諸風痹。
〔解說〕採用正立背靠牆姿勢,不息,行氣,(功法詳見本節討論)運用意識導氣,使內氣從頭至足而止。這種練功法可以治療疽病、疝氣、大風、半身不遂,以及各種風痹病。
〔原文〕二法∶仰兩足指,五息止,引腰背。痹,偏枯,令人耳聞聲。常行,眼耳諸根,無有掛礙。
〔解說〕將兩腳趾仰起、行氣,五息而止,引氣至腰背。可以治療腰背痹痛和半身不遂,並能改善人的聽覺。經常用此法練功,還能使諸根(佛家稱眼、耳、鼻、舌、身、意為六根,根是能生的意思。因眼、耳等對於聲、色等能產生感覺,故稱為根)清淨,不受病邪和外界不良原素的侵襲和干擾。
〔原文〕三法∶以背正倚,展兩足及指,瞑心(收心使之安靜),從頭上引氣,想以達足之十趾及足掌心。可三七引,候掌心似受氣止。蓋謂上引泥丸,下達湧泉是也。
〔解說〕採用背部端正靠牆壁的坐式,伸展兩腳和足趾,排除雜念,使心神寧靜,從頭上引氣,使內氣隨意念向下行到雙腳十趾及足掌心的湧泉穴。如此反覆以意引氣做二十一次,等到腳底似有受氣的感覺時為止。
這就是所謂“上引泥丸,下達湧泉”的功法。
〔原文〕四法∶正柱倚壁,不息,行氣,從口趣(同促)令氣至頭始止。治疽、痹、大風、偏枯。
〔解說〕採用背部端正靠牆的坐式,不息,行氣,以意念引導內氣,從嘴內至頭頂為止。
〔原文〕五法∶一足 (同蹋、踏)地,足不動,一足向側相,轉身欷(通欹、斜。傾側)勢,並手盡急回,左右迭二七。去脊風冷,偏枯不通潤。
〔解說〕一隻腳踏地不動,另一腳伸向側面,轉身成斜勢,兩手相合儘量隨身體掉轉,左右交替十四次。可消除脊背風寒,半身不遂引起的氣血不能通達潤養肢體。
〔原文〕六法∶手前後遞(交替、順次更迭)互拓(舉、推),極勢三七,手掌向下,頭低面心,氣向下至湧泉、倉門。卻努一時,取勢散氣放縱身,氣平。頭動 (同膊。肩膀、肩胛)前後欹側,柔轉二七。去 並冷血,筋急漸漸如消。
〔解說〕兩手前後交替互推,盡力活動二十一次。然後停止推手,手掌朝下,低頭面向心胸,以意行氣下達湧泉穴和倉門,氣至後守一會兒收功,收功時要放鬆全身,將氣散開,使氣平調。
此後再活動頭部,向肩部前、後、左、右傾斜,柔和自如地轉動十四次。這種功法可以祛除肩部血脈的寒邪,使筋脈拘急逐漸消除。
〔原文〕七法∶兩手抱左膝,伸腰,鼻納氣七息,展右足。除難屈伸拜起,脛中痛痿。
〔解說〕採用踞坐姿式,用兩手抱左膝頭,伸腰,伸展右腿,以鼻吸氣,行氣七息。可治療下肢活動障礙,難以屈伸、跪拜、起立,小腿疼痛痿軟無力。
〔原文〕八法∶兩手抱右膝著膺(胸)。除下重難屈伸。
〔解說〕用踞坐位,兩手抱右膝貼胸。可消除下肢沉重,難以屈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