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畫》

《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畫》

《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畫》是教育部1998年12月24日制定,國務院1999年1月13日批轉的綱領性檔案。《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畫》,是在貫徹落實《教育法》及《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的基礎上提出制定的跨世紀教育發展和改革的施工藍圖。計畫首先明確規定了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的主要目標,用十二條款50個條目提出了實施措施等。

概述

《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畫》是教育部1998年12月24日制定,國務院1999年1月13日批轉的綱領性檔案。《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畫》,是在貫徹落實《教育法》《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的基礎上提出制定的。《行動計畫》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為主線,以事關全面振興教育事業的重大工程為重點,兼顧當前和長遠,兼具指導性和操作性,是在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和《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的基礎上提出的跨世紀教育發展和改革的施工藍圖。

有關內容

《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畫》《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畫》

教育部1998年12月24日制定,國務院1999年1月13 日批轉(摘要)
行動計畫的主要目標是:

到2000年,全國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完善職業教育培訓和繼續教育制度,城鄉新增勞動力和在職人員能夠普遍接受各種層次和形式的教育與培訓;積極穩步發展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入學率達到11%左右;瞄準國家創新體系的目標,培養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加強科學研究並使高校高新技術產業為培育經濟新的增長點作貢獻;深化改革,建立起教育新體制的基本框架,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到2010年,在全面實現“兩基”目標的基礎上,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有步驟地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全國人口受教育年限達到開發中國家先進水平;高等教育規模有較大擴展,入學率接近15%,若干所高校和一批重點學科進入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基本建立起終身學習體系,為國家知識創新體系以及現代化建設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和知識貢獻。
一、實施“跨世紀素質教育工程”,提高國民素質。

二、實施“跨世紀園丁工程”,大力提高教師隊伍素質。
三、實施“高層次創造性人才工程”,加強高等學校科研工作,積極參與國家創新體系建設。
四、繼續並加快進行“211工程”建設,大力提高高等學校的知識創新能力。

五、創建若干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和一批一流學科。
六、實施“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形成開放式教育網路,構建終身學習體系。

七、實施“高校高新技術產業化工程”,帶動國家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為培育經濟新的增長點做貢獻。

八、貫徹《高等教育法》,積極穩步發展高等教育,加快高等教育改革步伐,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

九、積極發展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培養大批高素質勞動者和國中級人才,尤其要加大教育為農業和農村工作服務的力度。

十、深化辦學體制改革,調動各方面發展教育事業的積極性。
十一、依法保證教育經費的“三個增長”,切實增加教育的有效投入。

十二、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加強高校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把高校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

實施措施

為實現目標,行動計畫提出了採取的主要措施。措施包括:實施“跨世紀素質教育工程”,提高國民素質;實施“跨世紀園丁工程”,大力提高教師隊伍素質;實施“高層次創造性人才工程”,加強高等學校科研工作,積極參與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繼續並加快進行“211工程”建設,大力提高高等學校的知識創新能力;創建若干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和一批一流學科;實施“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形成開放式教育網路,構建終身學習體系;實施“高校高新技術產業化工程”,帶動國家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為培育經濟新的增長點做貢獻;貫徹《高等教育法》,積極穩步發展高等教育,加快高等教育改革步伐,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積極發展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培養大批高素質勞動者和國中級人才,尤其要加大教育為農業和農村工作服務的力度;深化辦學體制改革,調動各方面發展教育事業的積極性;依法保證教育經費的“三個增長”,切增加教育的有效投入;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加強高等學校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把高等學校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

計畫解讀

《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畫》的主要目標任務是什麼呢?堅持“兩基”重中之重,整體推進素質教育,改革課程體系、考試評估體系,最佳化教師隊伍,為提高國民素質和創新能力奠定基礎。2000年,中國將如期實現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掃除青壯年文盲的目標,並將繼續實施“國家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加大中央和省級財政的支持力度。2010年,中國95%以上人口所在的地區將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掃除青壯年文盲,城鎮和發達地區有步驟地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國內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開發中國家先進水平。下世紀初開始,中國基礎教育將在實現普及教育目標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教育質量。

《行動計畫》中提出實施“跨世紀素質教育工程”和“跨世紀園丁工程”,通過面向21世紀的課程教材革新,評價制度改革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全面推進面向全體學生,以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使學生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全面提高國民素質和創新能力。積極發展符合我國國情特點的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培養大批高素質勞動者和國中級人才,尤其要加大教育為農業和農村工作服務的力度,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建設現代遠程教育網路,初步構建社會化的終身教育體系。

《行動計畫》強調要積極發展職業教育成人教育,使初等、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與培訓相互銜接,並與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溝通、協調發展。對新增勞動力和在職人員進行多樣化的教育培訓(包括再就業培訓),培養大批高素質勞動者和國中級人才。同時,要特別重視教育為農業和農村工作服務的問題,大力發展農村教育,深化農科教結合和各類教育統籌的綜合改革。

中國要以現有國內教育科研網和衛星視頻傳輸系統為基礎,建設“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現有信息資源,形成社會化、開放式教育網路,構建終身學習體系,為社會成員提供多種學習機會。積極穩步發展高等教育,大力培養各類專門人才,加強高校科學研究工作,加強高校與企業和科研機構的合作,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化,進一步增強高等學校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作用。

實施《行動計畫》,要積極穩步地發展高等教育,努力提高辦學效益。根據各地需求和經費師資的可能,採取新的發展機制和模式,預計到2002年,我國高等教育本專科在校生總體規模將比現在擴大150萬人左右,今後的增量將主要用於發展高等職業教育。2010年,中國高等教育入學率將接近15%,更多的適齡青年有接受各種形式高等教育的機會。

為了進一步發揮高等學校在國家創新體系、國家決策和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要實施“高層次創造性人才工程”,培養和吸引一批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高層次創造性人才。實施“高校高新技術產業化工程”,促進高校與企業和科研院所的合作,為高新技術產業化作出更大貢獻。在繼續加快高校“211工程”建設的基礎上,爭取使若干所高等學校和一批重點學科儘快進入世界一流水平。加快教育體制改革的步伐,儘快建立教育新體制的基本框架,全面增強教育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中國將基本形成以政府辦學為主體,社會各界共同參與,公辦學校和民辦學校共同發展的辦學體制。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繼續實行“共建、調整、合作、合併”的方針,基本形成中央和省級政府兩級管理,分工負責,在國家巨觀指導下,以省級政府統籌為主的條塊有機結合的管理新體制。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轉變職能,簡政放權,切實實施《高等教育法》,保證高等學校依法自主辦學。同時,要繼續推進高校招生考試和就業制度改革以及教學改革,加大高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力度,加快實現高校後勤工作社會化,提高學校管理水平和辦學效益。要轉變觀念,樹立教育作為基礎設施建設,把教育投資作為重要基礎性和生產性投資的觀念,認識教育發展對經濟成長的拉動作用,依法切實加大教育投入的力度。

《行動計畫》明確提出,要把發展教育作為基礎設施建設,把教育投資作為重要基礎性和生產性的投資。還要認識到教育發展對其他行業和經濟成長的拉動作用,符合擴大內需的要求。依法切實增加教育投入,是實施《行動計畫》必要的物質保證,是科教興國戰略落在實處的重要標誌。要依照《教育法》和《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的規定,逐步提高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要在保證落實《教育法》規定的教育經費“三個增長”的基礎上,分別增加中央和地方財政支出中教育經費所占的比重。中央本級財政已經從1998年起按同口徑每年提高1個百分點,至2000年,將此比例提高3個百分點左右,充分體現了本屆政府落實科教興國戰略的決心。《行動計畫》要求省級政府的財政性教育經費也能有同樣或更大的增加力度。根據國務院的要求,各級財政每年超收部分和財政預算外收入,應按不低於年初確定的教育經費占財政支出的比例劃出用於教育。加強對城鄉教育費附加的征管工作,繼續實行對校辦產業的稅收優惠政策。成立中華教育發展基金會,從社會多渠道籌集教育經費。

實施《行動計畫》,要以鄧小平教育理論和黨的十五大精神為指針,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加強和改善學校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認真組織實施普通高校公共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和思想品德課的課程設定新方案,加快鄧小平理論“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工作的步伐。黨中央和國務院將召開改革開放以來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對下世紀前5年至前10年的教育改革與發展的若干問題和重點工作進行全面部署。國家教育系統的廣大師生員工和教育工作者要把實施《行動計畫》作為落實全教會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在當地黨委和政府的領導下,結合本地區實際制定本地振興教育事業的配套政策與措施。紮實工作,不斷創新,把《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畫》落到實處,共同開創21世紀中國教育事業振興和繁榮的新局面。

政策解析

國務院於1999年1月批轉了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畫》(以下簡稱《計畫》),該政策制定的目的是落實科教興國的戰略,全面推進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和創新能力。既然《綱要》已成為指導90年代和21世紀初教育的巨觀政策,並且它的實施已建立了中國當前教育的大致結構。它是在貫徹落實《教育法》與《綱要》的基礎上提出的跨世紀教育改革和發展藍圖。因此,《計畫》並非是對《教育法》與《綱要》的否定,而是在它們基礎上的發展。《教育法》與《綱要》的貫徹落實,使得教育事業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如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工作取得了極大的進展,到1998年底,全國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人口覆蓋率達到73%,"普九"驗收的縣(市、區)總數達到2242個(含其他縣級行政區劃單位117個),9個省市已按要求實現"普九",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按各地相應學齡學制計算)達到98.3%,國中階段毛入學率87.3%;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迅速發展;高等教育穩步發展,高等教育改革特別是高教管理體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進一步提高,規模穩步擴大;教育體制和教學改革逐步深化,辦學條件和教育質量有了提高;教育法規體系已初步形成。這些都為21世紀教育事業的振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就中國當前的教育發展水平而言,與國內的經濟與生產力發展水平相比還相差甚遠,教育結構和體制、教育觀念和方法,以及人才培養模式尚不能適應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在當前以及今後一段時期,缺少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創造性人才,已經成為制約中國創新能力和競爭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無論如何,《計畫》的出台,亦是恰當地針對現存的中國教育的弊端,與中國當前的發展實際情況相符合的。中國當前的經濟發展特點屬於“引進型”發展,生產技術很大部分靠從國外引進,而自身技術的原創力顯得十分薄弱,況且對引進技術的吸收與滲透也還需進一步的努力,但這些都迫切地需要創造性的人才去完成;此外,先進技術的引進、吸收與滲透也對我國傳統的課程設定、教育觀念和方法以及人才培養模式都產生了極大的衝擊。由此可見,教育在前期的發展僅僅是完成了一些基礎性的建設,要使中國的教育與生產力發展水平保持一致,並能真正地促進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教育還需要在貫徹實施《教育法》與《綱要》所取得成績的基礎上,獲得進一步的振興,這是《計畫》的目的所在,也是《計畫》的意義所在,更是《計畫》的任務所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