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女》

《靜女》

《靜女》出自《詩經·邶風》,全詩三章,每章四句。是邶國(今河南湯陰境內)的漢族民歌。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約。《靜女》一詩,向來為選家所注目。現代學者一般都認為此詩寫的是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約,也就是說,它是一首愛情詩。而舊時的各家之說,則多有曲解,未得其真旨。最早《毛詩序》云:“《靜女》,刺時也。衛君無道,夫人無德。”鄭箋釋云:“以君及夫人無道德,故陳靜女遺我以彤管之法。德如是,可以易之,為人君之配。《詩經》是漢族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對後代詩歌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基本信息

原詩

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
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
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

注釋

靜女靜女
1、靜:安詳。姝(shū):美好貌。

2、俟(sì):等待。城隅:城上的角樓。

3、愛:通“薆”,《方言》引作“薆”,隱蔽。薆而:猶“薆然”。那女子躲在暗角落裡,使她的愛人一下子找不著她,所以他覺得薆然不見。

4、搔首踟躕:用手撓頭,同時猶豫不進,這是焦急和惶惑的表現。

5、孌:與“姝”同義。

6、貽:贈送。彤(同tóng):紅色。彤管:塗紅的管子,未詳何物,或許就是管笛的管。一說,彤管是紅色管狀的初生之草。郭璞《遊仙詩》:“陵岡丹荑”,丹荑就是彤管。依此說,此章的“彤管”和下章的“荑”同指一物。

7、煒(偉wěi):鮮明貌。

8、說懌(yuè yì):心喜。女:通“汝”。這裡指彤管。

9、牧:野外放牧牛羊的地方。歸(kuì):通“饋”,贈貽。荑(題tí):初生的茅。彼女從野外采來作為贈品,和彤管同是結恩情的表記。

10、洵(xún):誠然,確實。洵美且異:確實是好看而且出奇。

11、“匪女”兩句是說並非這柔荑本身有何好處,因為是美人所贈,所以才覺得它美麗。“汝”指荑,但意思兼包彤管在內。

譯文

文雅的姑娘真美麗,約好在城邊的角落裡等我。卻故意躲藏起來,惹我撓頭又徘徊。美麗姑娘真好看,送我一支小彤管。彤管紅紅的發出閃閃的亮光,喜愛你的美麗。從郊外采來茅荑相贈送,確實又美麗又出奇。不是荑草真的美,(而是)美人送我含愛意。

賞析

《靜女》一詩,向來為選家所注目。現代學者一般都認為此詩寫的是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約,也就是說,它是一首愛情詩。而舊時的各家之說,則多有曲解,未得其真旨。最早《毛詩序》云:“《靜女》,刺時也。衛君無道,夫人無德。”鄭箋釋云:“以君及夫人無道德,故陳靜女遺我以彤管之法。德如是,可以易之,為人君之配。”而《易林》有“季姬踟躕,結衿待時;終日至暮,百兩不來”、“季姬踟躕,望我城隅;終日至暮,不見齊侯,居室無憂”、“躑躅踟躕,撫心搔首;五晝四夜,睹我齊侯”之句,則反映齊詩之說,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遂謂“此媵俟迎而嫡作詩也”。所說拘牽於禮教,皆不免附會。宋人解詩,能破除舊說,歐陽修《詩本義》以為“此乃述衛風俗男女淫奔之詩”,朱熹《詩集傳》也以為“此淫奔期會之詩”,他們的說法已經接近本義,但指男女正常的愛情活動為“淫奔”,仍是頭巾氣十足,與漢儒解詩言及婦女便標榜“后妃之德”同一弊端。
詩是從男子一方來寫的,但通過他對戀人外貌的讚美,對她待自己情義之深的宣揚,也可見出未直接在詩中出現的那位女子的人物形象,甚至不妨說她的形象在男子的第一人稱敘述中顯得更為鮮明。而這又反過來使讀者對小伙子的痴情加深了印象。
詩的第一章是即時的場景:有一位閒雅而又美麗的姑娘,與小伙子約好在城牆角落會面,他早早趕到約會地點,急不可耐地張望著,卻被樹木房舍之類東西擋住了視線,於是只能抓耳撓腮,一籌莫展,徘徊原地。“愛而不見,搔首踟躕”雖描寫的是人物外在的動作,卻極具特徵性,很好地刻劃了人物的內在心理,栩栩如生地塑造出一位戀慕至深、如痴如醉的有情人形象。
第二、第三兩章,從辭意的遞進來看,應當是那位痴情的小伙子在城隅等候他的心上人時的回憶,也就是說,“貽我彤管”、“自牧歸荑”之事是倒敘的。在章與章的聯繫上,第二章首句“靜女其孌”與第一章首句“靜女其姝”僅一字不同,次句頭兩字“貽我”與“俟我”結構也相似,因此兩章多少有一種重章疊句的趨向,有一定的勻稱感,但由於這兩章的後兩句語言結構與意義均無相近之處,且第一章還有五字句,這種重章疊句的趨向便被扼制,使之成為一種佯似。這樣的結構代表了《詩經》中一種介於整齊的重章疊句體與互無重複的分章體之間的特殊類型,似乎反映出合樂歌詞由簡單到複雜的過渡歷程。
讀詩的第二、第三兩章,我們會發出會心的微笑,對詩人的“寫形寫神之妙”(陳震《讀詩識小錄》)有進一步的感受。照理說,彤管比荑草要貴重,但男主人公對受贈的彤管只是說了句“彤管有煒”,欣賞的是它鮮艷的色澤,而對受贈的普通荑草卻由衷地大讚“洵美且異”,顯然欣賞的不是其外觀而別有所感。原來,荑草是她跋涉遠處郊野親手采來的,物微而意深,一如後世南朝宋陸凱《贈范曄》詩之“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託、表達,不妨說已成為一個具有能指優勢的特殊符號。接受彤管,想到的是戀人紅潤的面容,那種“說(悅)懌”只是對外在美的欣賞;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也“洵美且異”,則是對她所傳送的那種有著特定內容的異乎尋常的真情的深切體驗,在我們看來,那已經超越了對外表的迷戀而進入了追求內心世界的諧合的高層次的愛情境界。而初生的柔荑將會長成茂盛的草叢,也含有愛情將更加發展的象徵意義。
第三章結尾“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兩句對戀人贈物的“愛屋及烏”式的反應,可視為一種內心獨白,既是第二章詩義的遞進,也與第一章以“愛而不見,搔首踟躕”的典型動作刻劃人物的戀愛心理可以首尾呼應,別具真率純樸之美。讀完此詩,對那位痴心小伙子的一腔真情,我們除了深受感動之外還能說些什麼呢?

教案

教學目標:
1、學習《詩經》的有關常識,了解《詩經》的現實主義創作傳統。
2、誦讀課文,理清課文敘事線索,體會感情。
3、陶冶情操,提高審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教學重點:
1、能夠準確地誦讀本詩,通過閱讀注釋來自己翻譯課文,並注意詩歌的節奏和韻律。
2、理清詩歌的敘事情節是個重點。
3、分析把握詩歌當中的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
1、詩歌心理描寫和細節描寫的藝術效果。
2、學會比較分析,理解“賦”“比”“興”寫作手法。
教學課時:
三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大家的國中階段就已經學習了很多的詩歌,而最早的詩歌總集是《詩經》。其實,我們在國中階段就已經接觸了《詩經》,大家還記得哪些詩歌是出自《詩經》的嗎?(《採薇》、《關雎》、《蒹葭》,課件出示重點詩句)今天我們也將學習《詩經》中另外兩首詩歌,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詩經》。
二、介紹《詩經》
1、《詩經》、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相傳為孔子所編定,現存詩305篇。它最初稱為《詩》、《詩三百》、《三百篇》,到西漢被尊為儒家經典之後,才有《詩經》之稱。《詩經》廣泛地反映了古代社會生活,富於寫實精神,是我國詩歌現實主義傳統的源頭。
2、按體制《詩經》分“風”“雅”“頌”三大類。
(1)“風”有十五國風,大都是民間歌謠,是當時人民的口頭創作,反映了社會的風貌和人民的喜怒哀樂,是《詩經》中的精華。
(2)“雅”分大雅與小雅,是宮廷樂曲歌詞。
(3)“頌”分周頌、魯頌、商頌,是宗廟祭祀的樂歌。
3、《詩經》的表現手法有:賦、比、興。
(1)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鋪陳
(2)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
(3)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聯想
4、風、雅、頌和賦、比、興合稱為“詩經六義”詩、書、禮、樂、易、春秋合稱“六藝”大學、中庸、孟子、論語合稱為“四書”詩、書、禮、易、春秋合稱“五經”。
三、導入《靜女》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嫻靜美麗的女子是男子的好配偶。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靜女中的女主人公也是一個嫻靜美麗的女子,那她跟男主人公會產生怎樣的愛情故事呢,我們一起來學習。
(一)、整體感知
1、教師範讀課文,要求學生注意聽並且注意節奏,學生自由朗讀後齊讀課文。
2、字音字義、通假字。
3、逐段進行講解。
第一章:表現了女子怎么樣的形象特點?(嫻靜美麗、矜持、調皮)
女子為何隱藏起來?男主人公有何反應?
這一章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寫作手法)?(心理描寫、細節描寫)
第二章:女通汝,一語雙關。(指彤管,其實也指女子,暗喻女子的美麗)
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比:以彼物比此物也)
第三章:“匪汝之為美,美人之貽”結合課後第一題回答問題。(借物抒懷,表達對女子的愛慕之情)
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寫作手法)?(興,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
(全詩直接描寫、間接描寫)
探討男子對女子所送的禮物有何評價?男子心目中的彤管和茅草哪個比較重要?(按照常理來說,彤管比荑草要貴重,但男主人公對受贈的彤管只是說了句“彤管有煒”,欣賞的是它鮮艷的色澤,而對受贈的普通荑草卻由衷地大讚“洵美且異”,顯然欣賞的不是其外觀而別有所感。原來,荑草是她跋涉遠處郊野親手采來的,物微而意深,重的是情感的寄託、表達。接受彤管,想到的是它鮮艷的色澤,那種“說(悅)懌”只是對外在美的欣賞;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也洵美且異”,則是對她所傳送的那種有著特定內容的異乎尋常的真情的深切體驗,在我們看采,那已經超越了對外表的迷戀而進入了追求內心世界的諧合的高層次的愛情境界。而初生的柔荑將會長成茂盛的草叢,也含有愛情將更加發展的象徵意義。)
4、小結(板書)
(二)、具體研習
1、《靜女》中女主人公的形象是怎樣的?
詩章中——首先,女主人公是嫻靜溫婉美麗的。詩章中直接交代了這一點,即“靜女其姝”、“靜女其孌”。其次,女主人公大膽開放,具有叛逆反抗性。在當時社會背景下,女子的社會地位很低下,存在著嚴格的家長制,又要受到統治者的思想禁錮。男子婚娶尚且要經過家長包辦,媒妁之言等,何況是女子呢。詩章之中的女主人公不僅沒有遵守當時社會制度,待字閨中,等待媒妁之言、家長包辦,反而與男子私自約會於城之角樓,由此可見,女主人公大膽開放,具有叛逆反抗性。再次,女主人公情感細膩、委婉含蓄,但她活潑機靈,富有智慧。為什麼女主人公“愛而不見”呢?有這樣的可能——第一種可能:女主人公想通過隱藏一段時間,觀察一下,在當時,有沒有異常情況出現,不適契約會,有則不赴約,無則赴約;第二種可能:女主人公想通過隱藏一段時間,看看赴約的男子有沒有耐心反過來等她,值不值得自己的付出,值得就赴約,不值得就打道回府嘛;第三種可能:女主人公故意捉弄一下男主人公。綜合上面三種可能,透露出女主人公細膩、活潑機靈、富有智慧。而委婉含蓄可以從詩章的下半部分——她喜愛男主人公卻並不直言而借贈送“彤管”、“荑”表現出來。(先同學總結,後老師總結。)綜上所述,女主人公是一位嫻靜溫婉美麗、情感細膩委婉含蓄、具有反抗思想禁錮、活潑機靈而富有智慧的好女兒形象。
2、《靜女》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
①“賦”的表現手法。這是一篇愛情回憶錄,通過回憶,記敘了一對青年男女,戀愛雙方一次“城隅”幽會的一個片段情景。
②“比”的表現手法。詩章中以“彤管”、“荑”草之美比“靜女”之美。
③“興”的表現手法。詩章中的男主人公是喜歡女主人公的,但他卻沒有直接說“我喜歡靜女”或“我喜歡你”,而是先說我喜歡“有煒”的“彤管”、“洵美且異”的“荑”草,然後才含蓄委婉地說“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因為喜歡靜女,才喜歡“有煒”的“彤管”、“洵美且異”的“荑”草,愛屋及烏。這裡,男主人公先說喜歡“有煒”的“彤管”、“洵美且異”的“荑”草,就是為了後來表達喜歡靜女。
④細節描寫。(女子)愛而不見,(男子)搔首踟躕。
細節描寫的表達效果:刻畫人物形象:女子,調皮;男子,急躁。表達思想感情:熱戀中男女真切、自然的感情
⑤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體現在描寫女子美麗上,對女子的喜愛等。
⑥四言為主,採用重章疊句的形式,即重複的章節,意義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變。使詩歌在音律上收到美的效果。
《靜女》中男主人公的形象是怎樣的?
詩章中——首先,男主人公是有愛心(愛慕之心)的。其次,男主人公是有誠心(誠信之心)的,如約而至。再次,男主人公是有耐心(忍耐之心)的。最後,男主人公是憨厚的。女主人公沒有出現,男主人公是“愛而不見,搔首踟躇”,急得他是撓頭、抓耳又撓腮,一副憨態可掬的樣子,可見其憨厚。(先同學總結,後老師總結。)綜上所述,男主人公是一位憨厚而有愛心、有誠心、有耐心的可以讓女主人公託付終身的好男兒形象。
(三)、總結
這首詩歌以第一人稱的口吻,通過回憶戀人約會的情景,運用各種表現手法,表達出靜女與男子之間的一種大膽而熱烈,美好而甜蜜,純樸而真摯的愛情。反映古代廣大人民對自由婚姻和美好、幸福的愛情生活的追求與嚮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