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傳信錄》

《靖康傳信錄》

《靖康傳信錄》--中國歷史著作,由李綱著,出自《舊唐書卷六十二列傳第十二》。

《靖康傳信錄》《靖康傳信錄》
《靖康傳信錄》(宋)李綱著。

作者簡介

《靖康傳信錄》《靖康傳信錄》
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字伯紀,號梁溪先生,祖籍福建邵武,祖父一代遷居江蘇無錫,民族英雄。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進士。歷官太常少卿。宋欽宗時,授兵部侍郎、尚書右丞。靖康元年(1126)金兵侵汴京時,任京城四壁守御使,團結軍民,擊退金兵。但不久即被投降派所排斥。宋高宗即位初,一度起用為相,曾力圖革新內政,僅七十五天即遭罷免。紹興二年(1132),復起用為湖南宣撫使兼知潭州,不久,又罷。多次上疏,陳抗金大計,均未被採納。後抑鬱而死。宋代著名愛國民族英雄,能詩文,寫有不少愛國篇章。亦能詞,其詠史之作,形象鮮明生動,風格沉雄勁健。代表作為《六么令》《水調歌頭》([一]、[三]、[六])、《水龍吟》(三)、 《永遇樂》《江城子》 ([二]、[七])、《念奴嬌》([一]、[三])、《雨霖鈴》《喜遷鶯》(三)、《望江南》([一]、[五]、[十])等。其中《六么令》以江煙水雲歌月以及玉樹疏鍾古寺高樓等背景映襯詞人“六代興亡如夢,苒苒驚時月”之感古傷今之情懷和“縱使歲寒途遠,此志應難奪”之堅韌不拔之操守,讀來令人肅然起敬。著有《梁溪先生文集》、《靖康傳信錄》、《梁溪詞》。

自序

元年正月三日,差充行營司參謀官。四日,除尚書右丞、充留守。五日,改充親征行營使。二月三日,以姚平仲事罷職。五日,以士庶伏闕復舊職,改充都大提舉京城四壁守御使。金寇退師,除知樞密院事。六月,差充河北、河東路宣撫使。七月,出師,次懷州。八月,召赴闕議事。九月,還次封邱,除觀文殿學士、知揚州。十月,以言者改差提舉亳州明道宮。尋落職,責授保靜軍節度副使,建昌軍安置。尋移寧江。以二年行次長沙,聞召命復官,除資政殿大學士、領開封府事。時金寇再犯闕,半年,京師之圍未解,四方盜賊蜂起。余荷兩朝厚恩,國步艱難,不敢自愛,方率義旅以援王室。追念自乙巳之冬迄今才歲余,一身之進退榮辱、天下之安危利害,紛然如此,豈非真夢耶然一歲之間再致大寇,雖曰天數,亦人事也。去春致寇,其病原於崇觀以來軍政不修,而起燕山之役。去冬致寇,其病原於去春失其所以和,又失其所以戰。何也賊以孤軍深入,前阻堅城而後顧邀擊之威,當是時不難於和。而朝廷震懼,其所邀求,一切與之。既割三鎮,又質親王,又許不貲之金幣,使賊有以窺中國之弱,此失其所以和也。諸道之兵既集,數倍於賊,將士氣銳而心齊,朝廷畏怯,莫肯一用,懲姚平仲劫寨之小衄而忘周亞夫困敵之大計,使賊安然厚有所得而歸,此失其所以戰也。失此二者之機會,故令賊志益侈,再舉南牧無所忌憚,遂有併吞華夏之心。譬猶病者證候既明,當用毒藥而不用,雖暫得安,疾必再來,此必至之理也。以今日而視去歲,人心、國勢之不相侔,何止相什百哉!臣子之義,惟當奮不顧身,死以殉國家之急。及其成功,則天也。然自是之後,朝廷非大有懲創,士風非大有變革,內外大小同心協力,以扶持宗社、保全家室為事,掃去偷惰苟且之習,娼嫉譖訴之風,雖使寇退,亦豈易支吾哉故余於此錄記其實而無隱,庶幾後之覽者有感於斯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