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周參軍》

這首詩從憂寫起,由憂及寒,因寒增憂,並揭示出憂的原因。全詩以較多篇幅寫景,卻又景中寓情,構成清拔古樸的意境

作品信息

【名稱】《酬周參軍
【年代】南朝梁
【作者】吳均
【體裁】五言詩

作品原文

酬周參軍
日暮憂人起,倚戶悵無歡。
水傳洞庭遠,風送雁門寒。
江南霜雪重,相如衣服單。
沈雲隱喬樹,細雨滅層巒。
且當對樽酒,朱弦永夜彈。

作品鑑賞

吳均素有才名,其詩為世人所重,號為“吳均體”。吳興太守柳惲稱賞其才,招為主簿,日引與賦詩。然位僅下吏,時生不得志之慨。詩人在與周參軍酬答之際也表現出這種情懷。
首句的“日暮”點出時間。“憂人”為詩人自謂。作品一開始便寫出他的充滿煩惱的心態。句中的“起”並非有目的的活動,而是煩惱滋擾下的無意識之舉。次句寫“起”後的行為、心態。起而“倚戶”,益見出他在無聊、無奈時欲擺脫內心煩躁的努力。然而“倚戶”也無法改變煩躁的心緒。這兩句直接寫自己的感情波瀾和在室內的活動,也為全詩預定了感情的基調。接下去寫“倚戶”時所見與所感。所見為水,所感為風。水由近而遠,風由遠而近。“洞庭”指太湖。據王逸說,太湖中有包山,山中有如石室,俗謂洞庭。古人詩賦亦多稱太湖為洞庭。詩人“倚戶”遠望,水向洞庭流去。“雁門”言風之寒、所由來之遠。詩人本自憂心忡忡,本自悵然無歡,今既見此遠去之水,感此風送之寒,則轉增悵惘之情。遠望本為不自覺地排解煩惱之舉,不想反增新憂。詩人不直接抒寫此時的特殊感受,而是通過對事物的描繪表現他的心曲。“江南”二句緊承“寒”字,寫出寒風中的自然與人。江南而有霜雪,並且很重,這是雁門之風所帶來的自然界的變化。“衣服單”,故對風之寒感受尤為深切。氣侯寒冷而衣服猶單,適足見出他的貧寒。況且這“衣服單”的又非尋常之人,竟是“相如”!“相如”即司馬相如。據《史記》載,相如自梁返回故里,“家貧無以自業”,其後,因《子虛賦》漢武帝賞識,乃成為受朝廷重視的辭賦巨筆。在詩中,作者以相如自況,意謂自己有曠世奇才,卻遭此窘困,衣不暖體。《談藪》載吳均《劍騎詩》云:“何當見天子,畫地取關西”,是以直接了當的方式表明自己具有非凡的才能。此詩則以隱喻的方式表現了同樣的自負。“沈雲”二句繼續寫“倚戶”所見。“沈雲”即濃雲、烏雲。“喬樹”即高樹。濃雲鬱積,掩蔽高樹。“滅”亦為遮蔽不可見。此二句互文以見義。“沈雲”即隱喬木,自然也隱喬木所植根的層巒;“細雨”所滅,既有層巒,亦含巒上喬木。前面所說的霜雪,主要是從冬天的氣候而言,未必是眼前實有之物;此句的“細雨”乃是“倚戶”時正在降落之物,這是對眼前景物的實寫。然而,景語亦即情語。在“沈雲”兩句描寫的景物之中,也深深地寄寓了作者的不平之感。據本傳載,均任吳興主簿,不得意,去之。此詩前句以相如自況而怨衣單,從處境著眼,抒寫懷才不遇的怨悒。此二句進而以喬樹隱、層巒滅暗喻自己不為世所知。這是從外界條件不利處著眼,寫出自己不得一展懷抱的原因在於為某些外在條件所障蔽。末二句由“倚戶”遠望轉向室中,寬慰自己權且以酒與琴相伴度過寒冷的長夜。同時,這二句也對自己不逢其時表現出無可奈何的慨嘆。

作者簡介

吳均(469~520)南朝梁文學家。字叔癢。吳興故鄣(今浙江安吉縣)人。好學有俊才,其詩文深受沈約的稱讚。梁武帝天監初,為郡主簿。公元507年(天監六年)被建安王蕭偉引為記室。後又被任為奉朝請。因私撰《齊春秋》,觸犯梁武帝,被免職。不久奉旨撰寫《通史》,未及成書即去世。吳均善於以駢文寫書信,今存《與施從事書》、《與朱元思書》、《與顧章書》3篇,俱以寫景見長,文筆清麗,韻味雋永。《隋書·經籍志》錄有《吳均集》20卷,已佚。明人張溥輯有《吳朝請集》,收在《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