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差》[義大利法國比利時]

《郵差》[義大利法國比利時]
《郵差》[義大利法國比利時]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郵差》菲利浦-諾瓦雷的作品。智利共產主義詩人聶魯達,流亡義大利聖安東尼小島,一個專門給他送信的郵差,因為詩歌和愛情,和他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並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基本信息

劇情簡介

《郵差》《郵差》

本劇又名《《事先張揚的求愛事件》。故事來自一個真實的歷史題材。偉大的南美詩人聶魯達因為政治避難,流亡到義大利的薩利納島上。他因此認識了一個專門給他送信的郵差,一個當地漁夫的兒子馬里奧。馬里奧很仰慕大詩人聶魯達,藉助每次送信的機會跟這位大師學著舞文弄墨。後來,馬里奧深深愛上了小酒館老闆的侄女,全島最美麗的姑娘。他用聶魯達的詩給姑娘寫去情書,終於得到了姑娘的愛。不久,大詩人返回了祖國智利,而馬里奧一如既往的支持著詩人。在一次工人集會中,馬里奧欣然要朗誦獻給聶魯達的詩作時,遭遇軍警鎮壓,不幸遇難。

精彩看點

片子裡總有許多輕鬆快樂的地方,馬里奧笨拙的語言和他努力要表達的焦急總是讓人忍俊不均,他接到詩人秘書寫來要求寄回保存事物的信件,眼神里閃現了瞬間的失落,那個瞬間也許是他最傷心的地方。如果你看了一眼他深陷而哀傷的眼睛,我想會你不會輕易忘記。馬里奧只是聶魯達人生經歷中的一個客人,畢竟詩人要接觸和處理的事情會很多很多,但聶魯達對馬里奧來說是那么重要,除了美麗的妻子之外,和詩人交往的這段時光是他人生中最美麗的一段時間。他深信詩人不會忘記他的,但是他沒有等到證實就離開,帶著詩人的心靈離開了世界。飾演馬里奧的Massimo Troisi在人生和演繹的最後生涯里為我們創造了一個難以忘懷的形象(在完成這部電影之後不久,他離開人世)。他有一顆詩人的心靈,但是他類似女性的猶豫和害羞影響了他對自己觀點的表達,而這恰恰是他最吸引人的樸素的人格魅力,用真摯這兩個字也許是最恰當的。

聶魯達是馬里奧的完美襯托,郵差身上缺少的經驗和天才在他身上可以很好地彌補而達到精神上的志趣相投。聶魯達是一個父親的形象,帶著共產主義的夢想與現實世界做著鬥爭,寫詩是他戰鬥的武器。當馬里奧問他怎么能成為一個詩人時,他讓郵差去海邊走走,記住留存在眼裡和心裡的景象。馬里奧深深陷進對貝阿特里切的思念的時候,他告訴郵差另外幾個也叫做貝阿特里切,能讓詩人得到靈感的女人。面對馬里奧的執著和誠懇,他只能盡力做一個優秀的老師,儘管這個學生並不一定能成為一個優秀的詩人。

《郵差》當年得了最佳音樂獎,西班牙吉他手風琴小提琴的聲音搭配著很動聽。

所獲獎項

郵差郵差

1996年美國電影學院獎(OSCAR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電影配樂獎(Luis Enriquez Bacalov)。

1996年挪威阿曼達獎最佳外語片。

1995年巴西聖保羅國際電影節公眾獎最佳電影。

1995年義大利大衛獎最佳剪接獎。

1996年英國影藝學院獎(BAFTA電影獎):Anthony Asquith電影音樂獎(Luis Bacalov),非英語類最佳電影,大衛·里恩獎(最佳導演獎)。

1996年芝加哥影評人獎最佳外語片。

1996年義大利電影新聞記者協會銀絲帶獎最佳配樂(Luis Bacalov)。

1996年倫敦影評人獎:最佳導演、最佳外語片。

1997年日本影藝學院獎最佳外語片

主題音樂

寧靜的海島,馬里奧騎著腳踏車跨越山路,每天都要光顧詩人夫婦居住的小屋。在詩人聶魯達的啟發下,他開始感悟到了詩歌藝術的美。郵差與詩人之間產生了深厚、真摯的友情。多次出現在鏡頭中的音樂主題,標題為“Bicycle(腳踏車)”。在一個律動均勻、富於動感的節奏上,單簧管班多鈕(Bandonoon)手風琴交替奏出的一曲親切、質樸的旋律,生動地描繪出騎著腳踏車在路上奔波的郵差的形象。這一富有鄉土氣息的曲調作為配樂的主題。
曾獲1996年美國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電影配樂獎的義大利、比利時、法國合拍電影《郵差》的主題音樂,是由義大利作曲家路易斯•巴卡羅夫(Louis Bacalov)創作的,他於20世紀60年代開始電影音樂創作,除了《郵差》以外,他名下還有一部1983年的法國影片《Entre Nous》。《郵差》以一部旋律質樸動人、配器淡雅獨到、充滿鄉土氣味的配樂,得到了奧斯卡評審們的青睞,戰勝當年參加角逐的另外幾部“勁敵”——《尼克森》、《阿波羅13》、《勇敢的心》、《理智與情感》等。打動奧斯卡評審的,也許正是《郵差》配樂里與影片題材、時代和地域相吻合的那種樸素本色。班多鈕手風琴作為主奏樂器來使用,除了表現出作曲家音樂設計的獨到以外,也表現出他的構思與劇情的息息相關。

影片背景

《郵差》《郵差》

《郵差》故事的背景是50年代席捲全球的共產主義浪潮,聶魯達1945年當選為智利國會議員,同年加入智利共產黨,1946年後被迫流亡,直至1952年回國。在聶魯達的影響下,馬里奧參加了當地的一個政治集會,正當他被主持人邀請上台朗誦獻給聶魯達的詩歌時,會場產生了騷亂,並遭到警察鎮壓,他不幸身亡。因而,在劇末,聶魯達數年後再次回到當年流亡時居住的小島時,只見到了貝特麗絲以及她和馬里奧所生的兒子,一個根據聶魯達命名的男孩——帕波里托。

《郵差》的成功,在幾乎所有公開放映過這部電影的國家,掀起了一場對一位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偉大詩人的追思懷念,這位詩人就是智利的聶魯達。

聶魯達的自傳叫做《我承認,我曾歷經滄桑》,13歲就開始發表作品,19歲輟學而投身寫作,23歲當上駐外使管領事,27歲進入外交部,勞動部,而在晚年,竟然去選總統,差點成功。當然,最不能不提的還是1971年的諾貝爾文學獎。輝煌之中,也有53年起因宣傳革命而招致的流亡生涯,而這,便是此部電影的背景了。

拍攝花絮

此片是一部翻拍之作,導演把聶魯達和郵差之間的故事移到了50年代和義大利,不知道是否是為了政治背景的需要。影片、或者說劇本令人不滿的地方在於,把馬里奧對聶魯達的崇敬之情上升到了一種幾乎是個人崇拜的地步。聶魯達是較早地介紹到中國來的國外詩人之一,除了他的詩藝之外,其間不免有他的亞非拉背景以及共產黨員身份的因素,甚至,他能夠獲得諾貝爾獎,其政治活動所產生的影響力也不能低估,畢竟,在拉美作家群中,他對世界產生的影響,比起馬爾克斯和博爾赫斯來,要微弱許多了。

關於主演

Massimo Troisi 馬西莫.特羅西

影片中男主人公馬里奧的扮演者就是義大利著名編劇、導演、喜劇演員Massimo Troisi。Massimo是義大利的喜劇明星,在電影和電視螢幕上,塑造過許多個人們喜愛的喜劇角色。然而,他自己最希望的是能夠主演一部嚴肅題材的電影,一部可以打動自己的電影。所以,當他讀到一本名為《Burning Patience》的小說時,便毫不猶豫地買下了它的電影改編權。Massimo邀請自己的好友英國導演Michael Radford,將小說改編成電影。並且不顧自己心臟疾病,將早已安排的心臟移植手術推遲,堅持由自己主演這部影片。影片以極快的速度完成了分鏡頭的拍攝,在最後一個鏡頭殺青後不到12個小時,Massimo心臟病發作,1994年6月4日與世長辭,年僅41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