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局》

《郵局》

《郵局》作家泰戈爾戲劇作品,創作於1911年。內容描寫兒童的自由與世俗的束縛。

簡介

《郵局》:描寫兒童的自由與世俗的束縛。印度作家泰戈爾創作於1911年,發表於1912年的《郵局》為二幕短劇。

內容

主人公阿馬爾是一個孤兒,被姑父馬陀夫收養。由於阿馬爾生病,只好整天呆在家裡。他渴望到外面去,但養父無論如何也不同意。他只能從視窗看外面的世界,並對外面的一切充滿了好奇和嚮往。當他從更夫那裡知道對面那座大房子是國王新開的郵局時,便幻想國王會讓郵差給他送信,並希望自己也能當郵差

阿馬爾的病沒能好轉,只能躺在床上了聽化緣的老爺爺講故事。他問老爺爺:國王的信是不是已送到了郵局,老爺爺說信已寄出。他便盼著病好之後請國王派他作郵差。大夫說阿馬爾受了風寒,要求把所有的門窗關上。村長拿來一張白紙,說是國王給他的信。老爺爺也說信是真的,還說國王要來看望他,並讓御醫給他治病。不一會,國王的傳令官告訴他國王今晚來。御醫看了阿馬爾的病後,吩咐擺滿鮮花準備接駕。養父讓阿馬爾向國王要一件禮物,他說:“我要他派我當他的郵差,這樣我可以挨家挨戶給他送信,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去。”阿馬爾睡著了,有人問他什麼時候醒來,御醫說:“國王來喊他的時候。”

評析

這部戲劇體現了泰戈爾的兒童教育思想,這與他兒童時代所受的束縛有關,因此他希望兒童能夠在自由的環境中成長,這也是他辦學的指導思想。阿馬爾渴望獲得自由,但世俗守舊的醫生和愚昧無知的養父卻認為自由充滿了危險,阿馬爾卻在對自由的渴望中走完了短暫的一生。可見世俗和愚昧對兒童的戕害。

同樣,人與神的關係也是這部戲劇所要探討的問題。國王是神的象徵,阿馬爾與國王就是人與神的關係,那么,人只有通過對神虔誠的敬仰才能獲得解脫。

全劇以郵局的出現為開端,盼望信的到來為發展,國王的來信為高潮,結局預示著國王要來喚醒阿馬爾。阿馬爾能等到國王的到來嗎?我相信在泰戈爾的思想中,國王是會到來的,他怎么會失信於人呢?不過,這部戲劇不僅在結構上,而且在劇情上,與貝克特的荒誕戲劇《等待戈多》有著十相像的特徵。泰戈爾的時代,人是歷史的主體,雖然他仍在尋求人與神之間親密和諧的關係,因為這與泰戈爾所接受的教育和成長的環境有著水乳交融的關係。也就是與泰戈爾同時代,尼采卻毫不留情地宣告:上帝已經死了!就深刻性而言,《等待戈多》無疑更有價值。

作者

泰戈爾泰戈爾

泰戈爾(1861—1941)印度著名詩人、文學家、作家、藝術家、社會活動家、哲學家和印度民族主義者,生於加爾各答市一個有深厚文化教養的家庭,屬於婆羅門種姓。1913年他憑藉宗教抒情詩《吉檀迦利》(英文版,Gitanjaei,即《牲之頌》,1911年出版)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印度人(也是首個亞洲人)。他與黎巴嫩詩人紀·哈·紀伯倫齊名,並稱為“站在東西方文化橋樑的兩位巨人”。

1934年,義大利法西斯軍隊侵略阿比西尼亞(衣索比亞),泰戈爾立即嚴厲譴責。1936年,西班牙爆發了反對共和國政府的叛亂,他站在共和國政府一邊,明確反對法西斯頭子佛朗哥的倒行逆施。1938年,德國法西斯侵略捷克斯洛伐克,他寫信給在那兒的朋友,表示對捷克斯洛伐克人民的關懷和聲援。1939年,德國法西斯悍然發動世界大戰,他又應歐洲朋友之道,撰文怒斥德國“領袖”的不義行徑。泰戈爾一貫痛恨法西斯。但是對被欺壓的弱小民族,他則表示無限同情。特別是對中國,他更是始終抱有好感與希望。他始終是中國人民的真正的忠實的朋友。
1941年8月6日,泰戈爾在加爾各答祖居宅第里平靜地離開人世,成千上萬的市民為他送葬。

泰戈爾作品

泰戈爾是印度詩人、哲學家和印度民族主義者,1913年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