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拉》

《戈拉》

《戈拉》表達了印度人民渴望獨立與自由的願望,揭發了殖民主義的罪行,激發起人民的愛國熱情。同時,它還批判了那些崇洋媚外的洋奴和不肯腳踏實地、切實做點工作的知識分子,批判了種族主義、復古主義和歧視婦女的錯誤思想,而且深刻、全面地反映了一個重要的歷史時代孟加拉社會的風貌。

基本信息

作品簡介

《戈拉》《戈拉》
《戈拉》表達了印度人民渴望獨立與自由的願望,揭發了殖民主義的罪行,激發起人民的愛國熱情。同時,它還批判了那些崇洋媚外的洋奴和不肯腳踏實地、切實做點工作的知識分子,批判了種族主義、復古主義和歧視婦女的錯誤思想,而且深刻、全面地反映了一個重要的歷史時代孟加拉社會的風貌。
主人公戈拉和維納耶是一對情同手足、親密無間的好朋友,因一次偶遇結識了梵社成員帕勒席一家。在與帕勒席先生及其女兒們的交往中,戈拉和維納耶本真的天性和人生道路發生了分歧。維納耶受到拉麗妲的影響,不顧宗教教派的重重壓力和障礙,與拉麗妲實現了人生的結合。戈拉執著於維護傳統印度社會的尊嚴,在鄉村旅行時目睹殖民統治者對民眾的血腥鎮壓,義憤之下的反抗使他遭受了牢獄之災。出獄後他的宗教狂勢更加不可遏止,甚至因此拒絕蘇查麗達的吸引,走上極端的宗教獻祭之路。但身世之謎的揭開,愛爾蘭軍官之了的身份使戈拉最終認識到宗教教派隔絕的虛幻,認識到真實的印度和自己真實的人生,並重獲了自己的愛情。

作者介紹

泰戈爾(1861—1941)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印度偉大詩人和作家。他的創作十分豐富和多樣:一生寫了50多部詩集,12部中、長篇小說,100餘篇短篇小說,20多部劇本,譜寫了2500餘首歌曲,畫了1500餘幅畫。191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金。主要詩作有詩集《吉檀迦利》、《園丁集》、《新月集》、《飛鳥集》,短篇小說《喀布爾人》、《摩訶摩耶》、《河邊的台階》、《素芭》,長篇小說《沉船》、《戈拉》,戲劇《摩吉多塔拉》、《紅夾竹桃》等。

作品賞析

畢諾業和戈拉都是加爾各答的大學畢業生。他們從小在一塊兒長大,而且都是印度教的信徒。畢諾業性格柔和,才智敏銳,在大學讀書時,他總是獲得很高的分數,而且還得到了獎學金。戈拉沒有他那樣好的記性。因此,作為戈拉的忠實戰馬,畢諾業就得馱著他闖過大學所有的考試關。

戈拉是印度愛國者協會的主席,畢諾業是秘書。戈拉身體長得魁偉,骨骼粗大,兩手像虎掌。他的皮膚不是印度人那樣的棕色,而是白皙細嫩。因此,他被人稱做“雪山”。他的聲音粗獷深沉,為人直爽熱烈。

畢諾業搭救了一位被馬車撞倒的老人,從而結識了帕瑞什先生的一家。這是一個信仰梵教的家庭。梵教與印度教是不同的教派,這個教派反對種姓制度,反對偶像崇拜和寡婦殉葬等傳統陋俗。帕瑞什先生有個養女叫蘇查麗妲,是個文靜、愛思考的姑娘。他的續弦叫芭蘿達,年紀不小了,衣著卻十分考究。她生的大女兒叫拉布雅,身體肥壯,性格活潑;二女兒羅麗妲身段苗條,個性堅強;三女兒麗達才十歲,是個頑皮的小姑娘。
由於教派不同,戈拉不同意畢諾業常上帕瑞什先生家去。戈拉的養父克里什納達雅爾也是一個正統的印度教徒。他們遵循印度的古老傳統和習俗。養母安楠達摩依是一位仁慈豁達的婦女。她和家裡人不一樣,並不尊重古聖梵典,她尊重的是別人的自由意志和人格。由於她不信印度教,在家裡,她不能和戈拉父子一同進食。

戈拉為了使印度教社會不受各種公開的和隱蔽的攻擊,極力維護印度傳統的種姓制和飲食上的界限。他用英文撰寫了一本論印度教的書,並從人的理性和古聖梵典里去尋找根源,用以證明印度宗教和印度社會的無可指責和無比優越性。由於他的宣傳和以身作則的行為,在戈拉周圍聚集了一群狂熱的青年,組成了一個宗教團體。為此,他那位在政府機關里工作的異母哥哥摩希姆稱他為“愛國的道學先生”。

戈拉對印度教的狂熱,引起了他的養父母克里什納達雅爾夫婦的不安。因為,戈拉血管里流的並不是印度的血統,更不是他們親生的兒子。戈拉的父母親都是愛爾蘭人。事情發生在1857年,當時印度士兵舉行了反抗英國統治者的大起義。他的父親被士兵殺死,母親逃到克里什納達雅爾的家裡。安楠達摩依把她窩藏在牛棚里。當晚,她便生下了戈拉。隨即,那位英國夫人因難產流血過多死了。安楠達摩依便把戈拉當作自己的兒子撫養下來。由於怕惹來麻煩,他們把這事一直隱瞞下來。戈拉全然不知道。

目錄

1初識

2探索

3婆羅門的憤怒

4反抗

5代價

6結婚

7婆羅門的神殿

泰戈爾作品

泰戈爾是印度詩人、哲學家和印度民族主義者,1913年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