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詞
起錘!
不願做奴隸的學生!
把我們的鐵錘,
築成我們錘的長城!
雲南大學到了
最危險的時候,
每個人被迫著發出最後的錘聲!
起錘!
起錘!
起錘!
我們萬眾一錘,
冒著老師的侮辱
錘進,
冒著老師的侮辱
猛錘!
猛錘!
猛錘!錘!!
內容
現今的進行曲大多已經娛樂化,如“藍天進行曲”、“企鵝進行曲”等,但嚴格的講,進行曲是一種富有節奏步伐的歌曲。最初它產生於軍隊的戰鬥生活,用以鼓舞戰士鬥爭意志,激發戰士的戰鬥熱情,後來人們在社會生活中也常採用這種體裁來表達集體的力量和共同的決心。雄勁剛鍵的旋律和堅定有力的節奏是進行曲的基本特點。進行曲是一種用步伐節奏寫成的聲樂曲或器樂曲。主要是軍隊中用來統一行進步伐一致的要求,以偶數拍作周期性反覆,常用2/4 ,4/4 的拍子。 進行曲最初出現在古希臘的悲劇中。 進行曲原是舞曲的一種,多用於民眾出場,退場的時候。十七世紀起,漸漸傳入音樂藝術的領域。 現代進行曲則指十七世紀以後,用銅管樂隊吹奏的樂曲。
[編輯本段]定義
進行曲 (march) 是一種富有節奏步伐的歌曲。最初它產生於軍隊的戰鬥生活,用以鼓舞戰士的鬥爭意志,激發戰士的戰鬥熱情,後來人們在社會生活中也常採用這種體裁來 表達集體的力量和共同的決心。雄勁剛鍵的旋律和堅定有力的節奏是進行曲的基本特點。進行曲也是一種用步伐節奏寫成的聲樂樂曲或器樂樂曲。它起源於16世紀西方的戰樂;從17世紀起,由通常伴隨隊伍行進或用於世俗性的禮儀活動,逐漸進入音樂會演奏以及歌劇、舞劇音樂中,最終成為一種特定的音樂體裁。
[編輯本段]詞典解釋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進行曲是適合於隊伍行進時演奏或歌唱的樂曲,節奏鮮明,結構嚴整,由偶數拍子構成的一種樂曲形式。
[編輯本段]進行曲主要可分為下列幾種類型(根據用途)
1.軍隊進行曲
曲調激越昂揚,威武雄壯,用管弦樂隊或鋼管樂隊演奏,並廣泛使用打擊樂器。
《義勇軍進行曲》 (1935) 田漢詞、聶耳曲
1931年“九·一八”事變,拉開了日本帝國主義侵華序幕,“不作亡國奴”的吼聲喚起了全國人民高昂的愛國熱忱。田漢、聶耳,全身心地投入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救亡運動中。1934年春,田漢決定寫一個以抗日救亡為主題的電影劇本。在他剛完成一個故事梗概和一首主題歌的歌詞時,就被國黨反動派逮捕入獄。聶耳主動要求為田漢寫就主題歌《義勇軍進行曲》譜曲。當他讀到歌詞,他仿佛聽到了母親的呻吟、民族的呼聲、祖國的召喚、戰士的怒吼,愛國激情在胸中奔涌,雄壯、激昂的旋律從心中油然而生,很快就完成了曲譜初稿。一首表現中華民族的剛強性格,顯示祖國尊嚴、充滿同仇敵愾、團結禦敵豪邁氣概的革命戰歌就這樣誕生了。這是聶耳短暫一生中最後一個作品。新中國成立後,被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代國歌,實際上已被認為是正式的國歌(參見《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紀年、國歌的決議》,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於1949年9月27日通過。)。2004年修改現行憲法(1982年12月4日由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時正式承認它為國歌(參見2004年3月14日第十屆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第31條)。
欣賞舒伯特的《軍隊進行曲》
奧地利作曲家舒伯特作於1818年前後。作品音樂語言樸實流暢,形象逼真生動,通俗易懂,曾被改編為鋼琴獨奏和管弦樂曲。該曲為復三部式。作品為活潑的快板,D大調,2/4拍。
音樂的引子形象地模擬軍號的音響和小軍鼓的節奏,高亢嘹亮。
第一部分為帶反覆的單三部曲式。在富於跳躍感的伴奏音型襯托下,A段主題描繪出士兵行進時的雄姿,頗具色彩。A段反覆後經過門出現建立在小調基礎上的B段主題,它與A段形成鮮明對比。隨後A段再現。
第二部分的間奏與引子基本相同。該段主題由A段主題發展變化而來,柔美而富有歌唱性,調式的變化使樂曲的色彩更顯得絢麗多姿。
最後是再現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