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產品不如賣自己》

因而國人樂此不疲——做戲,這所謂的“面子”,便成了做人的標準了,成了一種國民特徵。 中國人講面子就是“做戲”,就是表演,“作某某狀”。 做人成了做戲,那做戲也就是做人了!

記得魯迅先生曾經說過:中國人的國民性之一便是“做戲”。國人慣於把做人和做戲混在一塊兒,在生活中也演得格外賣力。“但這普遍的做戲,卻比真的做戲還要壞。真的做戲,是只有一時;戲子做完戲,也就恢復為平常狀態了。下台就成了普通人,所以並沒有大弊。”(魯迅《二心集?宣傳與做戲》)誠如先生所言,倘若現實生活中表演、做戲成了氣候,“那就實在只好算是發熱昏了”。
大凡國人,說話辦事既要做給自己看,更要做給別人看,以維護好自己所謂的“形象”。講面子要面子,這幾乎是中國人做人做事的第一要則。因而國人樂此不疲——做戲,這所謂的“面子”,便成了做人的標準了,成了一種國民特徵。
“愛面子”就是中國人的素質特徵。中國人講面子就是“做戲”,就是表演,“作某某狀”。在現實生活中,有“作秀”的不乏其人。一些人和一些媒體更是樂此不疲,動輒搞些“特別策劃”,秀出些新的亮點。其實這原本也沒什麼不好,可凡事都應該有個度,類似的玩意兒見多了,人們難免會感慨一句:都是吃飽了撐的!這倒是句真話。
大體說來,“面子”在中國文化中,不僅僅是一種道德人格標準,而同時也是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整合工具,一種社會行為規範。國人之所以強調“做戲”,是因為如果從“面子”、“體面”之獲得或保全機制角度講,有了面子,就有了尊嚴,有了尊重!要是喪失面子了,就比喪失性命還要可怕。所以才有了“餓死是小,失節是大”,那些失身的少女,落榜的少年,被俘的戰士往往會竟至於‘尋短見’了。
由此可見,做戲已經做到了什麼地步了?做戲成了吃人的工具,謀害自己的罪魁禍首!
做人成了做戲,那做戲也就是做人了!國人被迫戴上自己做戲的面具,扮演著各種角色,人生就這樣不停的演下去,忽而裝飛禽態,忽而裝走獸狀,真可謂是變幻莫測,豈一個“裝”字了得!
對此陳安之老師的《賣產品不如賣自己》一書頗有微詞,看法也甚是新意,堪稱解析自我、激勵自我的上乘佳作!本書從人的本性進行闡述,從而認識自我,發現自我,展示自我。幫助你找回自己,把自己的真實想法和感受表達出來,為你打開通往成功的大門。
《賣產品不如賣自己》告訴我們,要想打動別人,必須首先打動自己。每一個全世界最頂尖的銷售人員所銷售的產品,不是產品本身,而是他自己。
讀完此書,讓人茅塞頓開。不禁要問問自己——我的顧客,他了解我嗎?他喜歡我嗎?
認識自我,展示自我,堅持做我自己。因為,我就是我,我就是最棒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