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

《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

《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2006年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本書運用“邊緣研究”方法,對“華夏邊緣”作了新的解讀。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副教授羅新推薦此書為暑假閱讀歷史篇之一。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

作者: 王明珂 著

出 版 社: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6-4-1

字數: 286000

版次: 1

頁數: 279

印刷時間: 2006-4-1

膠版紙 I S B N : 9787802300439

包裝: 平裝

內容簡介

本書運用“邊緣研究”方法,對“華夏邊緣”作了新的解讀。作者認為,所謂“邊緣研究”,就是“這種研究法將研究的重點由民族的內涵轉移至民族的邊緣”。並由此通過對“華夏生態邊界的形成”、“華夏族群邊緣的形成與擴張”、“華夏族群邊緣的維持與變遷”等的論述,用以揭示在特定的資源競爭與分配環境中,華夏邊緣如何形成與變遷,華夏如何借歷史記憶與失憶來凝聚、擴張,以及華夏邊緣人群如何借歷史記憶與失憶來成為華夏或成為非華夏。

究竟什麼是中國人?作為一位研究中國邊疆民族史的台灣學者,作者引用大量歷史、考古和人類學資料,從一個新的角度——族群邊緣的形成與歷史回憶——來解讀華夏(中國人)的本質,說明在特定的資源競爭與分配環境中,華夏邊緣如何形成與變遷,華夏如何藉歷史記憶與失憶來凝聚、擴張,以及華夏邊緣人群如何藉歷史記憶與失憶來成為華夏或成為非華夏。

作者簡介

王明珂,1952年出生於台灣。1979、1983年先後畢業於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歷史研究所,1992年獲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博士學位。責任職於中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並曾任教於台灣大學清華大學、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大學、東吳大學等校。主要從事於中國民族史、族群認同、歷史與社會記、遊牧社會及其歷史研究。近十年來從事羌族社會文化、歷史記憶與族群現象的田野調查研究。

專家推薦

羅新,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副教授,研究方向:魏晉南北朝史、北方民族史

這是一部對中文世界的人類學、民族學和歷史學研究都產生了重要影響的著作。作者從族群邊緣的形成與變遷這個特殊的角度,來探討華夏民族生長和擴張的歷史,從而以十分新鮮並充滿魅力的論證,為推進中國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範例。當然,在汶川地震之後的這個夏天,我們讀了《華夏邊緣》之後,還應當緊接著讀同一作者的另外一部名著《羌在漢藏之間:川西羌族的歷史人類學研究》(中華書局,2008)。正如封面上已經揭明的,《羌在漢藏之間》就是要研究“汶川北川茂縣松潘理縣羌族之社會歷史與文化”。

5月中旬以來關注汶川地震的中國人,對地震災區的了解是相當有限的,很少人能夠從電視畫面上辨認出許多受災村民都屬於這個地區最重要的族群之一羌族。王明珂無數次在這一地區從事田野調查,結交了許許多多羌族朋友,因此他對地震災害的關切可想而知。他在剛剛出版的內地簡體字版卷尾寫了一個“追記”,提到“此時本書在大陸出版,更加劇了我的悲痛”,情真意切。作者曾經發出豪語“要讓全世界都知道羌族”,現在他的研究正在達成這一目標。與王明珂近年出版的《英雄祖先與弟兄民族:根基歷史的文本與情境》(內地版也即將面世)合起來,王明珂的“歷史人類學三部曲”,已經在人類學一般理論與中國的民族學與歷史學實踐之間,架設了一座橋樑。他從羌族個案研究出發豐富了人類學,而不是搬用現成的人類學理論套在中國民族與歷史的細節上。他的貢獻已經超越了個案研究,而具有了普遍的和一般的意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