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珂[歷史學家]

王明珂[歷史學家]
王明珂[歷史學家]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王明珂,1952年出生於台灣。台灣師範大學畢業,1992年獲哈佛大學博士學位。

基本信息

歷史學家

王明珂[歷史學家] 王明珂[歷史學家]

現為台灣“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曾任該所人類學組主任及副所長,並曾任教於台灣大學、台灣清華大學、台灣師範大學、台灣東吳大學等校。1994至2003年間,在四川西部群山之間從事累計約一年的羌族田野研究;2002至2007年多次到內蒙古及四川西北進行蒙古族、藏族遊牧經濟考察。

學術年表

王明珂[歷史學家] 王明珂[歷史學家]

王明珂教授從事的主要是對華夏及其邊緣人群――由過去的 “戎狄蠻夷”到今日少數民族――的歷史與人類學探索。

1997年,王明珂教授發表《華夏邊緣》一書;由人類生態、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等面向,探討華夏族群邊緣的形成與變遷;

1994-2003年之間,王明珂教授多次利用寒暑期在川西地區進行羌族田野研究;

2003年王明珂教授完成《羌在漢藏之間》一書。在這本著作中,王明珂教授以一個古老的華夏邊緣——羌族——說明華夏的成長曆程,以及推動此成長曆程的社會與文化微觀過程;這是以具體研究來說明華夏與華夏邊緣的本質及其歷史變遷。王明珂教授正在進行的工作是:一、以人類學遊牧社會研究為基礎,完成一本關於漢代中國北方遊牧社會的專著,二、寫一本有關文本與表征分析的專著,三、以康藏及中國西南為研究對象,致力於結合史學與人類學之研究。

主要著述

專書

《楚鄉千古為悲歌:項羽傳》(高雄:德馨室出版社,1979)。

《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1997)。《華夏邊緣》(簡體中文修訂版,北京:社科文獻出版社,2006)。

《蠻子、漢人與羌族》(台北:三民書局,2001)。

《羌在漢藏之間:一個華夏邊緣的歷史人類學研究》(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3)。

《英雄祖先與弟兄民族》(台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2006)。

《遊牧者的抉擇:面對漢帝國的北亞遊牧部族》(台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公司,2009;北京:廣西師大出版社,2009)。

學位論文

《中國古代姜、羌、氐羌的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

“The Ch'iang of Ancient China through the Han Dynasty: Ecological Frontiers and Ethnic Boundaries” (PhD diss., Harvard University, 1992).

論文

〈金田起義前的拜上帝會〉,《食貨月刊》11.9 (1981):17-30。

〈慎終追遠:歷代的喪禮〉,藍吉富、劉增貴編,《敬天與親人》(收入劉岱總主編,《中國文化新論?宗教禮俗篇》〔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頁309-357。

〈西周夨國考〉,《大陸雜誌》75.2 (1987):70-85。

〈集體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當代》91 (1993):6-19。

〈民族史的邊緣研究:一個史學與人類學的中介點〉,《新史學》4.2 (1993):95-120。

〈周人的族源與華夏西部族群邊界的形成〉,《大陸雜誌》87.2 (1993):1-20。

〈匈奴的遊牧經濟:兼論遊牧經濟與遊牧社會政治組織的關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4.1 (1993):9-50。

〈鄂爾多斯及其鄰近地區專化遊牧業的起源〉,《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5.2 (1994):375-434。

〈什麼是民族:以羌族為例探討一個民族志與民族史研究上的關鍵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5.4 (1994):989-1027。

〈過去的結構:關於族群本質與認同變遷的探討〉,《新史學》5.3 (1994):119-140。

〈過去、集體記憶與族群認同──台灣的族群經驗〉,《認同與國家:近代中西歷史的比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頁249-274。

〈漢代中國的邊疆民族意象與民族政策序論〉,《中國邊疆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蒙藏委員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95),頁39-72。

〈遼西地區專化遊牧業的起源──兼論華夏邊緣的形成〉,《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7.1 (1996):195-238。

〈誰的歷史:自傳、傳記與口述歷史的社會記憶本質〉,《思與言》34.3 (1996):147-184。

〈華夏化的歷程:太伯傳說的考古與歷史學研究〉,收入臧振華編,《中國考古學與歷史學之整合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7),頁313-343。

〈漢族邊緣的羌族記憶與羌族本質〉,收入黃應貴、葉春榮主編,《從周邊看漢人的社會與文化──王崧興先生紀念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7),頁129-165。

〈台灣青少年的歷史記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25 (1997):149-182。

〈歷史文獻的社會記憶殘餘本質與異例研究──一個考古學的隱喻〉,《民國以來的史料與史學》(台北:國史館,1998)。

〈羌族婦女服飾:一個「民族化」過程的例子〉,《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9.4 (1998):841-885。

“From the Qiang Barbarians to Qiang Nationality: The Making of a New Chinese Boundary,” in Imaging China: Regional Division and National Unity, ed., Shu-min Huang and Cheng-kuang Hsu (Taipei: Institute of Ethnology, 1999), pp. 43-80.

“Western Zhou Remembering and Forgetting,” Journal of East Asian Archaeology (Leiden) (Inaugural Issue) 1.1/4 (1999): 231-250.

〈後現代的民族文物展示:史語所文物陳列館西南少數民族文物展示說明〉,《古今論衡》3 (1999):51-65。

〈地區近五十年來的中國西南民族史研究〉,收入徐正光、黃應貴主編,《人類學在台灣的發展》(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9),頁281-317。

〈根基歷史──羌族的弟兄故事〉,收入黃應貴主編,《時間、歷史與記憶》(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9),頁283-341。

〈女人、不潔與村寨認同:岷江上游的毒藥貓故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0.3 (1999):699-738。

〈食物、身體與族群邊界〉,《第六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2000),頁47-67。

〈當代中國民族政策下的羌族及其歷史──兼評中國少數民族研究中的「近代建構論」〉,《中國大陸研究》43.7 (2000):1-19。

〈史料的社會意義:事實、述事與展演〉,《近代中國》143 (2001):6-13。

〈歷史事實、歷史記憶與歷史心性〉,《歷史研究》5 (2001):136-147。

〈起源的魔力及相關探討〉,《語言暨語言學》(台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籌備處)2.1 (2001):261-267。

“Searching for the Qiang Culture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Inner Asia 4.1 (2002): 131-148.

〈論攀附:近代炎黃子孫國族建構的古代基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3.3 (2002):583-624。

〈弟兄與英雄祖先:兩種歷史心性下的族群關係〉,台灣歷史學會編輯委員會編,《邁向21世紀的台灣歷史學論文集》(台北:稻鄉出版社,2002),頁131-150。

〈中國民族研究的傳統與創新:由解構到再建構〉,收入鄧曉華、林美治編,《中國人類學的理論與實踐》(香港:華星出版社,2002),頁142-169。

〈徘徊在漢與非漢之間:北川羌族的歷史人類學研究〉,收入何翠萍、蔣斌主編,《國家、市場與脈絡化的族群──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人類學組》(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3),頁59-103。

〈《川西民俗調查記錄1929》導讀〉,收入黎光明、王元輝著,王明珂編校,《川西民俗調查記錄1929》(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4),頁11-25。

“Heroes' Journey: Imagined Frontiers in Pre-modern and Modern China,” in Frontiers or Borders (Seoul: RICH, Hanyang University, 2004), pp. 221-264.

〈瓦寺土司的祖源:一個對歷史、神話與鄉野傳說的邊緣研究〉,《歷史人類學學刊》(中山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2.1 (2004):51-88。

〈近代羌族飲食文化:藏、漢或以色列傳統?〉,《第八屆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2004),頁397-418。

〈黑水藏族的語言、文化與民族認同〉,《當代藏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蒙藏委員會,2004),頁474-498。

〈邊界與反思——敬覆何翠萍教授對拙著《羌在漢藏之間》的評論〉,《漢學研究》22.1 (2004):497-507。

〈「驚人考古發現」的歷史知識考古──兼論歷史敘事中的結構與符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6.4 (2005):569-624。

〈族群歷史之文本與情境──兼論歷史心性、文類與範式化情節〉,《陜西師範大學學報》34.6 (2005):5-13。(摘要轉載於《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6年2期)

“What continued in History: A Perspective from the History of the Qiang,” in Notions of Time in Chinese Historical Thinking, ed. Chun-Chieh Huang and John B. Henderson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2006), pp. 175-201.

〈青稞、蕎麥與玉米:一個對羌族物質文化的文本與表徵分析〉,《中國飲食文化》3.2 (2007):23-71。

〈由族群到民族:中國西南歷史經驗〉,《西南民族大學學報》11 (2007):1-8。

〈論西南民族的族群特質〉,汪寧生主編,《民族學報》第五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12),頁225-250。本文原發表於「Crossing Borders and Paradigms」國際研討會(大理,2007.8),修改後投稿發表於《民族學報》。部分原文曾轉載於《西南民族大學學報》11 (2007):1-8(CSSCI期刊)。

〈反思性研究與當代中國民族認同〉,《南京大學學報》1 (2008):55-67(CSSCI期刊)。本文原發表於南京大學「跨學科視野下的文化身分認同」國際會議(2007.10),修改後刊於《南京大學學報》。

〈王崧的方誌世界:明清時期雲南方誌的文本與情境〉,孫江主編,《新史學》第2卷(北京:中華書局,2008),頁97-118。

〈尋訪凌純聲、芮逸夫兩先生的足跡──史語所早期中國西南民族調查的回顧〉,《古今論衡》18 (2008):17-32。

〈學術認知與人道關懷:川康震動的反思〉,《思想》11 (2009):1-18。

〈山神與神山〉,《南冥學研究》27 (2009):257-276,韓國尚慶大學校、慶南文化研究院(韓文發表)。本文原發表於韓國晉州慶南大學「東亞的神山信仰」國際會議(2008),修改後刊於《南冥學研究》。

編輯

黎光明、王元輝報告,王明珂編校、導讀,《川西民俗調查記錄1929》(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4)。

芮逸夫著,王明珂編校,《川南苗族調查日誌1942-43》(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0.3)。

社會評論及其他

〈什麼是台灣人:談台灣的族群經驗〉,《聯合報》,1991.10.20,〈4版、6版〉。

〈「家」是如此遙不可及〉,《聯合報》,1993.08.29,〈11版?民意論壇〉。

〈兩岸危機中的台灣認同與中國認同〉,《聯合報》,1994.10.12,〈11版?民意論壇〉。

〈從犏牛精神談省籍情結〉,《聯合報》,1994,〈大家談〉。

〈透過公投解決統獨爭議不可行〉,《聯合報》,1994.11.27,〈11版?民意論壇〉。

〈中產階級認同不是新黨專利〉,《中國時報》,1994.12.06,〈時論廣場〉。

〈重建過去:歷史文獻、口述歷史與考古〉,《北縣文化》43 (1995):59-62。

〈有關二二八的歷史詮釋〉,《聯合報》,1995.02,〈11版?民意論壇〉。

〈史家的技藝僅是為當代創造或改變傳統?〉,《聯合報》,1995.04.18,〈11版?民意論壇〉。

〈“縱火” 反映什麼?〉,《聯合晚報》,1995.04.18,〈2版?聯合論壇〉。

〈私校教育代金無助於教育改革〉,《聯合報》,1995.09.16,〈11版?民意論壇〉。

〈辛普森的黑皮膚〉,《聯合晚報》,1995.10.04,〈2版?聯合論壇〉。

〈檢討辛普森案具正面意義〉,《中國時報》,1995.10.08,〈時論廣場〉。

〈從中原與邊緣思考什麼是中國人〉,《中國時報》,1995.10.29,〈時論廣場〉。

〈台灣與中國的歷史記憶與失憶〉,《歷史月刊》105 (1996):34-40。

〈兩個釋憲案顯露為政者的矛盾〉,《聯合報》,1996.06.04,〈11版?民意論壇〉。

〈兩岸的歷史戰爭〉,《聯合報》,1996.06.21,〈11版?民意論壇〉。

〈狗,硬生生被人分族別類〉,《聯合報》,1996.09.09,〈11版?民意論壇〉。

〈認同工程的再造〉,《聯合晚報》,1997.02.26,〈2版?聯合論壇〉。

〈族群認同〉,《聯合晚報》,1997.03.12,〈2版?聯合論壇〉。

〈藏獨:社會經濟、宗教文化挫折的反射〉,《聯合報》,1997.03.23,〈11版?民意論壇〉。

〈失憶之土?〉,《自由時報》,1997.03.29,〈自由副刊〉。

〈教條與異端〉,《聯合晚報》,1997.04.16,〈2版?聯合論壇〉。

〈全民覺醒〉,《聯合晚報》,1997.05.02,〈2版?聯合論壇〉。

〈正視歷史的現實意義:歷史教材的爭議〉,《聯合報》,1997.06.15,〈11版?民意論壇〉。

〈令人痛心的政治文化〉,《聯合晚報》,1998.03.25,〈2版?聯合論壇〉。

〈朱棣文鏇風能颳走台灣的學術惡習嗎?〉,《聯合報》,1998.03.29,〈11版?民意論壇〉。

〈學術本土化、國際化與主體性〉,《聯合報》,1998.07.12,〈11版?民意論壇〉。

〈毒藥貓與代罪羊:考克斯報告反映的一些現象〉,《聯合報》,1999.05.29,〈15版?民意論壇〉。

〈陸上台灣:黑水的過去與近況〉,《歷史月刊》141 (1999):4-10。

〈羌族:玉皇、上帝與木比塔的子民〉,《歷史月刊》145 (1999):4-11。

〈從模糊邊緣出發建立兩岸新關係〉,《聯合報》,2000.05.11,〈15版?民意論壇〉。

〈典範歷史與邊緣歷史:文獻、口述及其他〉,《國史館館刊》29(2000):11-20。

〈掘古發史的番薯人:紀念 K. C.〉,《聯合報》,2001.02.07,〈聯合副刊〉。

〈在成都的一個小茶館裡:張光直臨終前的一場安禱〉,李力、孫曉林編,《四海為家:追念考古學家張光直》(北京:三聯書店,2002),頁167-174。

〈誰能統計悲傷〉,《聯合晚報》,2002.05.29,〈2版?聯合論壇〉。

〈猜疑的忠誠查核,災難的血緣主義〉,《聯合報》,2002.09.26,〈15版?民意論壇〉。

〈何止是愚蠢廣告,可怕的文化偏見〉,《聯合報》,2003.01.14,〈15版?民意論壇〉。英文版轉載,見 “Advertising biases not very subtle,” Taipei Times, p. 8, Jan. 28, 2003.

〈世界遺產與觀光〉,《聯合晚報》,2003.03.03,〈2版?聯合論壇〉。

〈SARS、匪諜、猜疑〉,《聯合報》,2003.04.02,〈15版?民意論壇〉。英文版轉載,見 “Taiwan shall reap what the DOH sows,” Taipei Times, p. 8, April 5, 2003.

〈自治與資源〉,《聯合晚報》,2003.06.04,〈2版?聯合論壇〉。

〈民族文物之反映與映照〉,《歷史月刊》185 (2003):106-116。

〈近代羌文化探索:有關服飾與語言的書寫〉,《歷史月刊》188 (2003):33-39。

〈溝通或區分的語言教育〉,《聯合晚報》,2003.08.30,〈2版?聯合論壇〉。

〈歷史記憶與族群關係〉,《歷史月刊》196 (2004):98-104。

〈今天、明天示範成熟民主〉,《聯合報》,2006.09.15,〈15版?民意論壇〉。

《尋羌——羌鄉田野雜記》(北京:中華書局,2009)。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