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莎拉的禮物》納粹勞動營里囚禁的猶太人建造了鐵路和公路,生產了彈藥和物資,無形中為納粹戰爭機器無休止的需要提供了支持,但我們對這個龐大的納粹勞動營網路的了解卻少得令人驚奇。本書給我們的是一個過來人的敘述:生活條件十分殘酷,死亡率極高。當十六歲的莎拉到傑帕斯多夫的一個集中營報到時,她以為只要六個星期。五年後,她還在勞動營里,而那時她那人數多達五十的大家庭里只剩下她和兩個姐姐還活著。在集中營鬥爭的最初幾年,莎拉得到了好友艾拉的幫助。後者後來領導了奧斯維辛集中營的起義,只可惜在那個集中營被解放前幾個星期被處決。然而最為關鍵的是,莎拉的幸免於難應該歸功於她的朋友和家人寫來的信里傳遞的絲絲支持。她冒著巨大的生命危險去保存這些信,這些信里寫的是嚮往、是愛、是希望,字句之間是令人斷腸的傷痛,同時它們也驗證了人的精神,一種即便是畸醜的邪惡也無法擊敗的堅定。
作者介紹
安·科什那在普林斯頓大學開始她教授維多利亞文學的生涯,她在該校獲得了英語博士學位。她還在媒體和技術方面有所成就,其中包括創立全國橄欖球聯盟和哥倫比亞大學的網際網路業務。她還經常向高等教育和互動傳媒方面的學術會議和期刊投稿。她現在是紐約城市大學榮譽學院的院長。目前和她的丈夫哈羅德?韋恩伯格以及孩子伊莉莎白、凱若琳和彼得住在紐約。
後記
本書翻譯工作進行期間正值南京大屠殺70周年,譯者曾觀看了紀錄片《南京》。那些駭人聽聞的歷史事實我從小熟知,可是當它們以原始、真實的影像資料震撼我的視線,以屠殺事件親歷者講述的形式轟擊我的耳膜時,我的心經歷了一次劇烈的絞痛,不經意流出的淚水遠不能表達我的悲憤、同情和憎恨之萬一。手中《莎拉的禮物》帶給我的便是這種熟悉的心痛。在安·科什那平實舒緩卻飽含深情的敘述里,在一封封無比寶貴的信札間,讀者會發現自己的心早已浸透了那次戰爭里猶太人民所感受到的悲涼的絕望,無力的憤怒,以及錐心的傷慟。
如果你以為這本書講述的只是一個悲劇,那你就錯了。在那重如磐石的哀痛之下,一絲綠意在倔強地往上生長。對它來說,那石頭或許就是座山,可是它對生命的渴望,對親情的執著,竟也是如山一般的悲壯。終有一天,它的堅持讓磐石開裂,它在石頭的頂端抽出了新芽。
在戰爭的荒漠裡,這份願意以生命為代價保護著的綠意就是人性的希望。
或許,這就是本書被稱作《莎拉的禮物》的原因吧。
媒體推薦
《莎拉的禮物》確實是一份禮物。它基於詳盡的研究,是一部匠心獨運的非凡之作,它的問世讓人充滿敬意。它延展了我們對猶太女性及其為生存以及為黑暗中閃爍的光芒而抗爭之方式的理解。
——麥可·貝倫伯姆,美國大屠殺博物館創始人,猶太教大學神學教授
這本書的確不同凡響,普通讀者和資深學者,都能在書里學到別處學不到的東西。我以閱讀講述大屠殺的書為生,可我極少讀到這樣一本行文如此簡潔、字句如此優雅、敘述框架如此充滿人性的書。它魅力非凡,撼人至深。
——道格拉斯·格林伯格,南加州大學大屠殺基金會執乾行幹部
一部詳盡的家庭備忘錄。
——既是生動的見證亦是感人的敘述;——揭開了納粹勞動營的駭人恐怖。
安·科什那把莎拉的禮物傳遞給我們每個人,向她那了不起的母親表示了敬意。
——約瑟夫·康能,《德國好人》的作者
目錄
引言在她成為我母親之前第一章頂替姐姐
第二章一個乾淨的猶太人
第三章薩仁卡
第四章小的和灰的,老的和小的,窮的和富的
空位期1942年8月12日
第五章好日子好郵件
第六章最後的生日
第七章120年自由
後記沉默的另一端
莎拉經歷的勞動營
莎拉的家庭
資料注釋
紀實文學書籍(一)
紀實文學是一種迅速反映客觀真實的現實生活的新興文學樣式。亦稱“報告小說”,是報告文學化的小說,也是小說化的報告文學。它以真人真事為基礎,可以有一定的虛構性,是值得大家關注和研究的一種類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