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封面](/img/1/50a/nBnauM3XxAjN0gDO3cTO0EzN2ITM5QjN5UTNwADMwAzMxAzL3kzLzU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作者簡介
丁三,本名林曉寒,1976年4月2日生,福建人。因排行第三,又因母親姓丁,所以有此筆名。少年時曾因家貧輟學,是過流民和小商人,愛酒愛熱鬧。因愛讀書而愛歷史,因愛歷史而愛文學,《藍衣社碎片》為長篇處女作,他希望以不懈的努力,恢復紀實報告類文學的誠實聲譽。書籍目錄
![藍衣社由蔣介石、戴笠組織](/img/b/4f2/nBnauM3X0cDO2AjNyMTM1EzN2ITM5QjN5UTNwADMwAzMxAzLzEzLyY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第二章一夕會
第三章“你們起來呀!”
第四章黃埔眾生
第五章雪落無聲
第六章八寶街之春
第七章武漢清流
第八章元旦公告
第九章復興狂潮
第十章“第二期革命”
第十一章別動隊
第十二章“新生活運動”
第十三章朝天宮
第十四章武鬥
第十五章南昌大火
第十六章華北風潮
第十七章迴光返照
第十八章1936年
第十九章西線驚變
第二十章安魂曲
文摘
![黃埔軍校學員](/img/5/ba8/nBnauM3XwEDMyADO5QjM5gTMyITM2gzM3MjMwADMwAzMxAzL0IzL1A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我的父親在我進中學第一年的下半年,就得病去世了,家裡只有一個母親,一個小的妹妹和弟弟,一年只有幾斗穀子的收入,全靠我母親自己種幾塊土地來維持一家人的生活。我之所以能在中學免於輟學,是我學校的先生看到我父親去世後的困難情形,答應代我籌集學食費我奮力學習,每個學期都考第一。我的中學是這樣讀完的”如此辛酸、樸拙的文字,寫的其實是四川鄉下大多數人家的日子。毫無疑問,康澤是那種聰明過人、令人憐惜的孩子。中學畢業後,因無力到自費學校求學,他由先生和同學資助,赴廣州應考黃埔軍校,是為黃埔三期學生。
此後幾年,康澤留學俄國,與鄧小平、蔣經國成為同學;他出任第二師政訓處長,效仿“曾胡治兵語錄”進行官兵政治教育,名列全軍模範;他負責徐州戰區的災民救濟工作,被稱為調查得“仔細周到”、辦理得“迅速確實”、效果上“惠而不費”在滕傑、賀衷寒等人發起力行社時,他年僅28歲,卻已是南京政權公認的“能吏”、“幹吏”和“廉吏”了。這一年,在滿洲事變後,他奉命調回南京。
書評
在洋洋三十多萬字的文字中,作者幾乎沒有一個字沒有出處。它是最誠實的文字。而在誠實、對紛繁史料的嫻熟駕馭之外,更難得的是它令人嘆為觀止的文采。在完成初稿時,作者丁三年僅29歲。從一個角度說,年輕意味著幼稚、閱歷淺、不成熟,似乎與厚重的歷史無法相提並論。然而,丁三憑其從小對文學和歷史的熱愛,多年的自學苦讀,成就了這部長篇充足的底氣和激越酣暢的文筆,出人意料地體現了一個二十幾歲的青年人所蘊積的歷史厚重感和文字運做能力。年輕作者沸騰澎湃的激情和純潔完美的筆觸,正如他描寫藍衣社初期情形的“熱烈而清新”,使人在沿著沉重的歷史軌跡行進時,感受到一股高昂清新的青春活力所在。正是這種敢為天下先的年輕的熱情,使一段敏感的中華民國歷史以非虛構文學作品的形式成功再現。紀實文學書籍(一)
紀實文學是一種迅速反映客觀真實的現實生活的新興文學樣式。亦稱“報告小說”,是報告文學化的小說,也是小說化的報告文學。它以真人真事為基礎,可以有一定的虛構性,是值得大家關注和研究的一種類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