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

《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是唐代詩人杜甫所作詩詞之一,膾炙人口,流傳至今,現已收藏於唐詩宋詞之中。。

作者

杜甫

詩詞正文

李侯有佳句,
往往似陰鏗。
余亦東蒙客
憐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
攜手日同行。
更想幽期處,
還尋北郭生。
入門高興發,
侍立小童清。
落景聞寒杵
屯雲對古城。
向來吟橘頌,
誰欲討蓴羹?
不願論簪笏,
悠悠滄海情

注釋

⑴《宋書》:謝靈運云:“每對惠連,輒得佳句。”

⑵《漢書·吳王傳》:往往而有。《南史》:武威陰鏗,字子堅,五歲能誦賦日千言。及長,博涉史傳,尤善五言詩,為當時所重。

⑶《論語疏》:“顓臾主祭蒙山。”山在東,故曰東蒙。《唐志》:蒙山在沂州新泰縣。沂與兗州為鄰,公在兗,故云東蒙客。

⑷《韓詩外傳》:“使兩國相親如弟兄。”

⑸《世說》:朱百年就孔思遠宿,飲酒醉眠。漢姜肱兄弟,同被而寢。晉祖逖、劉琨情好綢纓,共被同寢。

⑹《詩》:“攜手同行”。

⑺丁督護詩:“幽期濟河梁。”謝靈運詩:“平生協幽期。”

⑻《高士傳》:楚聘北郭先生,婦曰:“結駟連騎,所安不過容膝。”遂辭聘。《後漢書》:汝南廖扶,絕志世外,不應辟召,時號北郭先生。 

⑼《曲禮》:“客人門而左。”殷仲文詩:“能使高興盡。”

⑽《家語》:“升堂侍立。”《莊子》:黃帝遇牧馬童子,問塗焉。黃帝曰:“異哉小童!”《杜臆》:見小童之清俊,便知主人不俗。

⑾梁元帝《纂要》:“晚照謂之落景。”盧思道詩:“落景照長亭。”

⑿《列子》:“望之若屯雲焉。”袁孝若《諸葛孔明論》:“古城荒毀,難可修復。”

⒀《杜臆》:《橘頌》以受命不遷,行比伯夷。頌云:“後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

⒁《晉書》:張翰在洛見秋風起,思吳中菰菜蓴羹鱸魚鱠,曰:“人生貴適志,何能羇宦數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

⒂江總詩:“暫笏奉周行。” 

⒃李陵詩:“悠悠清川水。”吾丘壽王論:“東越滄海。”陰鏗,字子堅,南朝陳著名詩人,尤善五言詩。東蒙,山名,即蒙山,在今山東蒙陰縣南。北郭生,指范隱居於北郭。落景,斜陽。聞寒杵,日晚而聞舂米、搗衣之聲。屯,聚。古城,指魯城。橘頌,《楚辭·九章》篇名,屈原所作。蓴,水菜名,一名水葵,又名鳧葵,葉可做湯吃。簪笏,冠簪與手板,仕官之所用也。悠悠,安閒貌。滄海情,謂無復簪笏之願,而欲寄情江海。亦孔子“道不行,乘桴浮於海”之意。

創作背景

此詩大約作於公元745年(唐天寶四載),與李白《尋魯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蒼耳中見范置酒摘蒼耳作》同時,可互相參照。仇兆鰲《杜詩詳註》:天寶三載三月,白自翰林放歸。四載,白在齊州,公與同遊歷下,所云“余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是也。《一個人的史詩》一書中這樣記載了李白和杜甫同游的情形:公元745年(天寶四載),杜甫在齊州、臨邑訪友小住至初秋,又到兗州(這個時候已改稱魯郡,李白家居於此)拜訪李白,並結伴同遊。這一年,李白四十五歲,杜甫三十四歲。……在某個秋日無風的日子,迎著南歸的雁鳴,兩人騎馬往魯城的城北郭外,去拜望一位隱士范十。所謂范十,應該是相互熟悉的朋友之間一種親熱的稱呼,就如同稱呼杜甫為杜二,稱呼李白為李十二一樣,只是簡略的喊出對方在族中同輩排行里的位置。出了城北,秋草豐茂,路徑迷離,走不多遠,縱馬急馳在前面的李白就迷了路,一頭鑽到了蒼耳叢中去,粘了一身的蒼耳,結果到了范十家門口時,狼狽的情形竟然讓主人都不敢認了。李白在酒桌上和杜甫范十豪飲的時候,隨口吟出的蒼耳詩里,滿是得意和自嘲,能夠讓人感覺到這次訪友的輕鬆和愜意。

作品鑑賞

此詩可分三段,前二段各六句,後段四句收。首段敘寫對待李白的交情。共被同行,親如弟兄。次段敘述兩人同尋范十隱居。“更想”“還尋”兩句,敘途中之事。“入門”“侍立”兩句,寫造訪范居。“落景”“屯雲”兩句,寫他們留連至晚。末段寫吟《橘頌》,對隱居而思物外之游。雖然詩中有對李白的讚嘆,但更多的是描出了友情的幾幅簡約入微的素描。“秋共被”“日同行”“尋北郭”“入門高興發”“屯雲對古城”“悠悠滄海情”,夜晚,白天,出城,入歸,望天,問海,這種感情里,兄弟之情,心神相連,生生都是不會輕易斷絕的。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