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指歸譯註》

《老子指歸譯註》

《老子指歸》是漢代學者對道家經典《老子》的詮釋,旨在闡發《老子》的宗旨,並創立了自己由無生有的宇宙演化論、以無為本的本體論和萬物自生化的思想體系,《譯註》作者廣泛吸收《指歸》問世以來的各種不同版本及後人對《指歸》及道家思想的研究成果,對《指歸》譯加注釋,並譯成白話文。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老子指歸》是闡發《老子》宗旨的一部哲學著作。作者嚴君平,西漢末期隱士,蜀郡成都人,原姓莊,名遵,字君平。班固作《漢書》,避明帝劉莊諱,更“莊”為“嚴”,稱嚴君平。嚴君平認為,“卜筮者賤業,而可以惠眾人”(《漢書·王貢兩龔鮑傳》),於是以卜筮為業。他常設攤於成都街市,每日看數人,得錢夠自養,就閉肆下簾講授《老子》。他博覽群書,廣學多識,根據《老》、《莊》之旨,著《老子指歸》。

嚴君平喜好清靜,崇尚自然,教人以忠孝禮義,歸本於無為,主張“信順柔弱,躬耕而食,常於止足,歸乎無名”(《指歸》卷四)。認為“益我貨者損我神,生我名者殺我身”(《高士傳》)。因此,謝絕邀聘,終身不仕,享年90餘歲,終於其業。嚴君平深受當地民眾、學者的敬仰和愛戴。著名哲學家揚雄少時從嚴君平讀書,後身居京師要職,常向當朝臣宰稱頌嚴君平,並在《法言·問明》中說:“蜀莊(嚴君平)之才之珍也,不作苟見,不治苟得,久幽而不改其操,雖隋、和何以加諸?舉茲以旃不亦寶乎?吾珍莊也,居難為也。”認為嚴君平才高德厚,珍如隋珠,潔如和璧。三國時期蜀國的王商曾為嚴君平立祠。當時蜀地名士常把嚴君平與仲尼並提。李權說:“仲尼、嚴平,會聚眾書,以成《春秋》、《指歸》之文。”秦宓說:“書非史記、周圖、仲尼不採;道非虛無自然,嚴平不演。”他們都認為,嚴君平與孔丘一樣,學識廣博堅實,自立一家之說。晉人皇甫士安的《高士傳》、常璩的《華陽國志》都有關於嚴君平事跡的記載。

《指歸》共13卷,前7卷注《老子》德經,後6卷注《老子》道經,宋代之後只存前7卷。唐宋諸家《老子》注釋中引有《指歸》佚文百餘處,加上留存之半,尚可窺見《指歸》的基本思想。今存《指歸》有兩種版本,一是六卷本,題為《道德指歸論》,列“卷一之六”,收於《秘冊匯函》、《津逮秘書》、《學津討原》、《叢書集成初編》中;一是七卷本,題為《道德真經指歸》,列“卷七至十三”,收於《道藏》、《怡蘭堂叢書》中。六卷本不引《老子》經文,每篇前以所注《老子》章首幾字為題,如《上德不德篇》、《得一篇》、《上士聞道篇》等等,比七卷本多缺一卷,即缺《老子》“人之飢也”至“信言不美”幾章的釋文。七卷本每篇前引所注《老子》經文,不列篇題。《指歸》所據《老子》的版本與諸本不同,德經四十,道經三十二,共七十二章。

內容簡介

漢書·王貢兩龔鮑傳》記載:“蜀有嚴君平……卜筮於成都市……才日閱數人,得百錢足自養,則閉肆下簾而授《老子》,博覽無不通,依老子、莊周之旨,著書十餘萬言。”嚴君平著作,《漢書·藝文志》未著錄,但從《王貢兩龔鮑傳》所記看來,班固是肯定嚴君平有著作的。《隋書·經籍志》著錄《老子指歸》十一卷,嚴遵注。新舊《唐書》皆有著錄。今存《道藏》本殘缺不全,而唐代《老子》註解中引《指歸》之句,頗有在《道藏》本以外的,足證唐代和宋初之時,猶有完本。

四庫全書總目》懷疑此書是偽作,然就書中內容來看,指斥秦楚,頌揚神漢,表現了一定的時代特點;書中解說《老子》又多引《周易》語句,與嚴君平“以卜筮為業”的情況亦相符合。從這些內證看,肯定此書是嚴君平著作,確是有比較充分的理由的。

作者簡介

王德有,哲學碩士、編審、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副總編輯。1968年北京大學哲學系本科畢業,1981年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史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曾主編《中國文化百科》與《中國哲學小百科全書》,同時從事中國哲學史研究,尤著力於道家及老子。主要著作有:《道旨論》(獲第三屆“全國優秀圖書獎”)、《老子演義》(有中、日、韓三種文本)及《老子指歸全譯》《智慧論》《魏晉玄學》《莊子神遊》《列子御風》《以道觀之》《老莊意境與現代人生》《嚴君平評傳》等。從1992年起享受國務院特殊貢獻津貼。任東方國際易學研究院學術委員、國際易學聯合會理事、中國編輯學會常務理事、全國出版專業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委員。

目錄


自序
原文校點說明
《老子指歸》譯註
 君平說二經目
 老子指歸卷之一
上德不德
得一篇
上士聞道篇
 老子指歸卷之二
道生一篇
至柔篇
名身孰親篇
大成若缺篇
天下有道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