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老君音誦誡經》,北魏寇謙之撰,一卷。北魏明元帝神瑞二年(公元415),寇謙之自稱太上老君授予他《雲中音誦新科之誡》二十卷,命他清整道教,除去「三張偽法」。此書即《雲中音誦新科之誡》的殘餘部分。書中稱老君授其系天師正位,要他並教生民,佐國扶命,實行樂章誦誡新法,除去「偽詐經法科」。又描繪了老君出世之時種種神奇景象,稱老君賜給命應長生者神藥,升仙度世。書中所立設治、署職、授、上章等項科儀,對三張之法都有所改動,反映了寇謙之整頓天師道的主張。收入《正統道藏》洞神部戒律類。
據道教傳說,神授寇謙之之書共80餘卷。一般認為,《正統道藏》所收《老君音誦戒經》1卷,即《雲中音誦新科之戒》殘本,余均佚。但據近人湯用彤等考證,《雲中音誦新科之戒》為《太上老君戒經》、《老君音誦戒經》等書之總稱。
背景與意義
東漢末年,群雄割據,民不聊生。道教作為一種宗教,在廣大民眾心中,被賦予了更多的含義與期冀。以道教旗號,“稱官設號、蟻聚人眾、壞亂土地”(寇謙之語),實是走投無路,官逼民反,或是偏安一隅,亂世求安。前有黃巾揭竿起義,後有張魯以道治國,這都是天道使然。但時間到了北魏時期,國家趨於大統,雖有南北,但無群雄。不論是上層統治者還是下層百姓,都趨向於和平發展。這時道教作為一種宗教,如果依然是作為起義者精神支柱的形象,顯然已不符合歷史潮流,同樣,也不是道之本意。因而,宗教改革,勢在必行。寇謙之,則是道教由民間宗教轉型為國家支持與認可的“正教”的關鍵人物。
神瑞二年(415)寇謙之稱太上老君親臨嵩岳授以“天師之位”,賜以《雲中音誦新科之戒》20卷,傳其服氣導引口訣之法;令其“清整道教,除去三張(指張陵、張衡、張魯——引者)偽法,租米錢稅及男女合氣之術”。“專以禮度為首,而加之以服食閉煉。”泰常八年(423),又稱老君之玄孫李譜文臨嵩岳,面授《錄圖真經》60餘卷,賜以劾召鬼神及金丹、雲英、八石、玉漿之秘法,令其輔佐北方泰平真君(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統領“人鬼之政”。始光元年(424),至魏都平城(今山西大同),獻道書於太武帝。左光祿大夫崔浩以“辭旨深妙”上疏盛讚。太武帝使謁者奉玉帛、牲牢祭嵩岳,迎致山中諸弟子。翌年,於平城東南立天師道場,“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集道士120人,每日祈禱6次。後人稱北天師道。太延六年(440),寇謙之聲稱太上老君復降,授太武帝以太平真君之號,帝信之,遂改元為太平真君。又二年,太武帝親至道壇受籙,並封寇謙之為國師。北天師道乃大盛。終北魏之世,崇信不衰。後周承魏,崇奉道法,每帝受籙,如魏之舊。
寇謙之主張“兼修儒教”,“並教生民,佐國扶命”,主張臣忠子孝,夫信婦貞,兄敬弟順,安貧樂賤,信守五常,並列為道教規戒之內容。同時,又在佛道鬥爭中,引佛入道,宣揚六道輪迴,模仿佛教儀節,主張立壇宇,修功德,誦經成仙,持戒修行等。此外,寇謙之又改革祭酒官職父死子繼的世襲制度,主張“簡賢授明”、“唯賢是授”;反對道官索取道民財帛,以減輕道民負擔等。
道無常道,法無常名,隨緣所化,應運而生。《老君音誦戒經》,即是研究這段宗教歷史變遷的重要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