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不穩定的經濟:一種金融不穩定視角》

《穩定不穩定的經濟:一種金融不穩定視角》

這本書是美國經濟學家海曼·明斯基先生的一部代表作,它系統深入地闡述了“金融不穩定論”的主要思想。作為“金融不穩定論”的創始人,明斯基先生畢業於美國芝加哥大學,在哈佛大學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後在多所大學任教。他畢生專注於金融體系、經濟周期和總需求決定等方面的研究。他的思想早已為西方金融界所熟悉,而且其追隨者中也不乏像金德爾伯格這樣的知名經濟學家,但令人遺憾的是,直到明斯基先生1996年去世,他仍然被歸為非主流經濟學家,其主要思想也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斯人已逝,思想永存,尤其是那些光輝正確的思想將會不斷被傳承發揚。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探究金融不穩定和經濟周期波動的本源
透析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反覆爆發的來龍去脈

內容簡介

經濟學家們將此次金融危機定位為二戰以來最具破壞性的金融危機,它肆無忌憚地吞噬著人類的財富。對於危機的成因,人們多將矛頭指向諸如華爾街的鼓譟、格林斯潘長期積極貨幣政策造成的流動性泛濫以及風險意識逐漸淡漠等,然而這些都不足以令人信服。美國經濟學家明斯基對此早有鞭辟入裡的分析和精準的預測。
明斯基是一位非主流經濟學家,他早年研讀過馬克思的相關理論,對當今的經濟秩序秉持批判態度。在《穩定不穩定的經濟:一種金融不穩定視角》中,他對金融體系的內在不穩定性導致經濟周期波動的動態過程進行了很好的刻畫,深入分析了經濟泡沫發生的一般模型,經濟泡沫由開始到最後破裂大致可分為五個時期:正向衝擊(displacement)、樂觀的繁榮(boom)、非理性瘋狂(euphoria)、獲利拋售(profit-taking)及大恐慌(panic)。明斯基認為長期的快速增長、低通脹、低利率和巨觀經濟穩定會滋生出自滿情緒和更強的承擔風險的意願。
穩定必將帶來不穩定!

作者簡介

海曼·P.明斯基(HymanP.Minsky)美國經濟學家。金融不穩定論的開創者,是當代研究金融危機的開創性人物。他1941年畢業於芝加哥大學,1954年在哈佛大學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先後任教於布朗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華盛頓大學,是巴德學院利維經濟研究所的傑出學者。他的“金融不穩定性假說”是金融領域的經典理論之一,不斷被人們討論和完善。
他的“金融不穩定性假說”認為,資本主義的本性決定了金融體系的不穩定,金融危機及其對經濟運行的危害難以避免。他是第一位提出不確定性。
風險及金融市場如何影響經濟的經濟學家。從流動性泛濫到流動性瞬時枯竭,這場世界範圍的金融危機充分驗證了“明斯基時刻”的爆發。明斯基的理論相當好地解析了當今經濟體系的深層邏輯,他對市場經濟運行的深刻洞察以及對經濟周期的詮釋和預測,應該有資格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遺憾的是,明斯基已於1996年死於癌症。
明斯基代表作品:
穩定不穩定的經濟——一種金融不穩定視角》
《凱恩斯<通論>新釋》
《“它”會再次發生嗎》
譯者簡介:
石寶峰,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研究生,現就職於全國人大財經委經濟室。
張慧卉,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碩士,現就職於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

媒體評論

希望能從閱讀此書中獲取更多智慧,為穩定世界經濟尋找更為有效的解決方案。
明斯基堅持認為市場本身有危機傾向。明斯基時刻已來臨。
——《華爾街日報》
明斯基畢生推廣的一個觀點,即金融體系與生俱來容易受到投機拉鋸的牽制,如果拉鋸時間足夠長,最終將以危機收場。事實上,明斯基時刻正在華爾街變為現實。
——《華爾街日報》
25年前,當眾多經濟學家追逐金融革新時,明斯基卻堅持唱衰華爾街;事實上,他認為,銀行家、交易員和其他金融從業者階段性地扮演縱火犯的角色,點燃整個經濟體。
——《紐約客》
從次貸危機到信用危機,金融界脆弱的肌體和崩潰的商業模式正落入明斯基的預期之中。
——GeorgeMagnus,UBS投資銀行高級經濟師
是時候重申一個老話題了:經濟是否存在固有的不穩定性,我們需要求助於歷史上的巨人,明斯基正是這樣一個人。
——《紐約時報》
明斯基理念正當其時,他的金融不穩定性假說正在近五來的美國金融市場上發揮重要作用。
——PaulMcCulley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總裁
希望能從閱讀此書中獲取更多智慧,為穩定世界經濟尋找更效的解決方案。
——吳曉靈

目錄

第I部分概論
第1章經濟進程、行為和政策
第II部分經濟危機回顧
第2章1975年一場並非“大蕭條”的深度衰退:大政府的影響
1973-1975年的經濟衰退年表
1974-1975年的經濟事件
大政府的影響
收入和就業效應
大政府劉·現金流的影響
解讀資產負債表
第3章1975年一場並非“大蕭條”的深度衰退:最終貸款人干預的影響
最終貸款人操作的本質
詳述融資關係
最終貸款人功能
銀行業慣例
最終貸款人概念
機構改革的必要性
1973-1975年的銀行破產:作為最終貸款人的
“中央銀行”機制
使用的技術
富蘭克林國民銀行的破產
房地產信託投資公司和作為最終貸款人的巨型商業銀行
1974-1975年的典型情況
天還沒有塌
第4章戰後金融不穩定的出現
題外話:一些組織原則
銀行頭寸融資工具的演變
戰後時期的部門數據
1966年的信用危機
1970年的流動性不足
危機的教訓
第III部分經濟理論
第5章理論透視
理論的重要性
當前的主流理論:前凱恩斯主義的衣缽
連貫性和政策
新古典綜合理論的根源:價格作為決策依據
新古典總需求理論:以前凱恩斯理論為基礎
貨幣數量論
新古典總需求理論:總結
第6章當代主流理論:後凱恩斯綜合理論
凱恩斯理論的演變
勞動力市場:決定總需求還是由總需求決定
漢森-克萊因理論:初級教科書中的凱恩斯理論、
計量經濟學預測和政策模擬
希克斯的觀點
帕丁根的改革:勞動市場決定論的勝出
第7章資本主義經濟中的價格和利潤
巨觀經濟價格關係:最簡單的案例
巨觀經濟價格關係:考慮政府因素
巨觀經濟價格關係:考慮對外貿易
巨觀經濟價格關係:來自利潤的消費和來自工資的儲蓄
利潤中用於消費支出的意義
供給價格
稅收和政府支出
企業支出的融資
資本密集度、多元化市場和多樣化產品
結論
第8章投資和融資
資本主義經濟的特徵:兩套價格體系和金融
與帕丁根方法的決裂
準租金和資本資產價格
投資
第9章融資承諾與不穩定性
現金流的分類
運營現金流和債務
對沖性融資、投機性融資和龐氏融資
各種融資類型的權重
金融市場和金融制度
結論
第IV部分制度動力學
第10章資本主義經濟中的銀行業
銀行業的業務
銀行的利潤等式:槓桿、資產收入、債務成本
銀行的利潤等式:作為成本的準備金和融資業務的演化
擴展到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利潤等式
融資供給對融資需求作出的反應
銀行業是一種內生的不穩定因素:中央銀行作為最終貸款人
第11章通貨膨脹
貨幣工資與實際工資
貨幣工資
工資的融資
政府是通貨膨脹的發動機
加價的構成
工會和通貨膨脹
作為福音和禍水的大政府
通貨膨脹的控制
第V部分政策
第12章政策簡述
議程的重要性
可採用的方法
第13章改革議程
大政府
就業戰略
金融改革
產業政策:大公司主導情況下的其他選擇
結論
附錄A融資體系
劉寸中性融資
投機性融資
龐氏融資
附錄B消費價格和實際工資

前言

2008年以來,由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不斷蔓延和加劇,對世界經濟造成嚴重衝擊。國際金融危機的產生和發展,給主流經濟學研究帶來了巨大挑戰。在對金融危機進行探究和應對的過程中,出現了各種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觀點和主張。對於產生金融危機的原因和根源,有的歸結於美聯儲過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有的認為是過度的金融創新和監管不足導致的金融衍生品泛濫,有的則歸咎於美國政府對房地產市場的刺激政策和貸款擔保。從更深層次的原因看,流行的觀點認為危機歸因於自由市場的失靈,於是大規模政府干預隨之而來:而與此對立的主張則認為是政府干預政策的失敗導致出現危機。正如現任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先生說:“解釋大蕭條是總量經濟學的‘聖杯’。”同樣,如果能夠深入分析金融危機的產生原因,從根源上揭示金融危機的本質,進而闡明金融體系對經濟周期運行的影響機制,則不僅是解決了總量經濟學中的又一難題,更會對我們進一步認識和應對金融危機發揮指導作用,當然其中的難度也可想而知。明斯基先生以其獨有的洞察力,運用“金融不穩定假說”對金融危機作出了極富解釋力的分析。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他的思想逐漸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以致人們把以資產價格崩潰為特徵的金融危機爆發稱為“明斯基時刻(MinskyMoment)”。

精彩書摘

明斯基(1987)認為,證券化表現出兩種發展趨勢。第一,證券化是金融全球化的一部分,因為它創造了在國際間自由流動的金融票據。德國投資者並不直接接觸美國房地產所有者,但他可以購買來自美國房地產市場的住房抵押貸款證券。明斯基樂於指出,二戰後在已開發國家(甚至在很多開發中國家)不同步地產生了蕭條和自由擴張,這使得全球充斥著被統一管理的尋求回報的貨幣。打包的債券具有獨立的評級機構所賦予的風險權重,它吸引全球投資者試圖取得各自想要獲得的美元計價資產的數量。由此明斯基發現被擔保的美國抵押貸款的價值已經超過了聯邦政府債券的市場價值,次貸危機很快在全球蔓延也就不足為怪了。
第二,證券化使銀行(狹義上定義為吸收存款和發放貸款的金融機構)的重要性相對下降,這有利於市場發展(銀行持有的金融資產的份額從20世紀50年代的50%下降到90年代的25%。)這種發展本身是實行貨幣主義促成的(1979-1982年,它消滅了部門經濟中有監管的部分,有利於相對無監管的“市場”),但它也受到金融領域持續退讓的刺激,這些金融領域已經放棄了對銀行的規章、監管和慣例。非銀行金融機構可以吸收能夠按市場利率付息的可核對存款,商業票據市場允許公司繞過商業銀行,票據規模迅速增長,這兩個方面對銀行業務競爭不斷加劇,擠壓了銀行的盈利空間。明斯基(1987)觀察到,銀行要求將資產的利息率和支付債務的利率之差擴大450個基點(每基點等於0.1%)。這樣能夠補償正常的資本收益率和對銀行徵收的存款準備金稅(準備金是非盈利資產)以及客戶服務成本。
相比較而言,金融市場因為不受存款準備金率、監管的資本要求以及銀行業眾多交易成本的約束,正好可以比銀行擴張得更快,同時,金融市場在旨在使其更加安全的“新政”監管下顯得更為自由超脫。這意味著,不僅金融部門中越來越多的機構不受大多數規則的監管,而且來自市場的“競爭”也迫使政策制定者放鬆對銀行的監管。直到最終導致當前次貸危機的房地產繁榮之前,“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並不存在什麼本質區別。原本被“新政”改革變得非常安全的房地產市場,變成了一個巨大的全球性賭場。明斯基認為(p.51),之所以興起與房地產融資有關的“新政”改革,主要是因為人們普遍相信,短期抵押貸款特別是典型的具有大量氣球膨脹式付款的貸款(分期付款中最後一筆比較大的貸款),是產生大蕭條的重要原因;令人感到諷刺的是,這種導致投機性繁榮空前高漲的房地產抵押貸款“創新”,恰恰又重新創造了產生蕭條的條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