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結構、政府行為與金融穩定》

《金融結構、政府行為與金融穩定》

本書採用了理論框架、實踐經驗、政策建議的傳統寫作架構。在理論框架部分,構建了金融穩定與金融結構互動分析的SFSE框架,基於金融功能觀重新界定了金融穩定,基於系統論重新闡釋了金融結構,進而探究金融結構影響金融穩定的內在機理。在從微觀向巨觀分析過程中,本書較詳細地分析了政府介入維護金融穩定的必要性及其角色定位問題。同時,基於系統論的大系統觀,將貨幣政策和實體經濟引入到金融結構和金融穩定作用關係的整體考察巾,“金融結構與金融穩定”、“政府行為與金融穩定”兩條研究主線由此交匯。在實踐經驗部分,緊扣當前金融危機背景,從金融結構和政府行為兩個角度對金融危機進行了深層次的反思。在中國實踐部分,對當前國內學術界普遍關注的金融風險財政化問題提出了更加豐富和寬泛的理解,最後著重對“構建金融穩定的長效機制”進行了探討。

基本信息

作者簡介

應寅鋒,浙江諸暨人。2007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獲經濟學博士學位。畢業後,進國家開發銀行工作,後調入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要從事金融體制改革、金融穩定及金融監管等方面的研究。近年來,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省部級重點課題多項,在《財貿經濟》、《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等核心期刊和其他重要報刊上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

目錄

第一章前言
第一節問題的提出
一、選題背景
二、研究意義
第二節研究思路與結構安排
一、基本研究思路
二、本書的邏輯框架和結構安排
第三節創新與不足之處
第二章金融穩定的內涵、理論及評估分析框架
第一節基於功能觀的金融穩定內涵
一、國內外關於金融穩定的界定
二、基於功能觀的金融穩定內涵
第二節金融穩定的理論及評估分析框架
一、金融穩定的理論分析框架
二、金融穩定的分析評估框架
第三章金融結構與金融穩定的互動分析
第一節金融結構的內涵及其演進規律
一、基於系統觀的金融結構內涵
二、金融結構演進的一般規律
第二節金融結構與金融穩定的互動框架
一、關於金融結構與金融穩定的研究述評
二、金融結構與金融穩定互動的分析範式
三、金融結構與金融穩定互動的SFSE框架
第四章金融穩定、政府行為與金融風險財政化_
第一節政府維護金融穩定的必要性
一、金融穩定是一種準公共產品
二、政府行為是糾正市場失靈的必要手段
三、政府行為是維護金融穩定的傳統手段
第二節政府在維護金融穩定中的定位、作用及問題
一、政府在維護金融穩定中的職能定位
二、政府在金融危機救援中的重要作用
三、金融風險財政化:政府應對金融危機的潛在問題
第五章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的新解讀——基於金融結構與政府行為的視角
第一節本輪國際金融危機概述
一、國際金融危機的背景和演進
二、國際金融危機的原因和本質
三、國際金融危機的特點和影響
第二節國際金融危機爆發的根源及事後救助
一、金融結構失衡是國際金融危機的根源
二、國際金融危機事後救助中的政府作為
第三節國際金融危機的教訓與反思
一、國際金融危機的教訓
二、國際金融危機的反思
第六章金融結構、政府行為與金融穩定的中國實踐
第一節中國金融結構的演進路徑與現狀
一、中國金融結構的演進軌跡和特徵
二、中國金融結構的發展狀況及問題
第二節金融結構視角下中國金融穩定的實證分析
一、關於中國銀行穩定的實證分析
二、影響中國金融穩定的其他因素
三、中國金融穩定的總體評價和潛在隱患
第三節中國政府在維護金融穩定中的行為實踐
一、中國人民銀行在維護金融穩定中的作用
二、金融監管部門在維護金融穩定中的作用
三、財政部在維護金融穩定中的作用
四、地方政府在維護金融穩定中的作用
第四節中國金融風險財政化的實踐分析
一、中國金融風險財政化的現實依據
二、中國金融風險財政化的現實表現
第七章構建金融穩定的長效機制
第一節最佳化金融結構,協調金融開放
一、推進金融各部門之間的協調發展
二、進一步促進區域金融結構的最佳化
三、促進直接與間接融資的協調發展
四、把握和協調金融開放節奏與步伐
第二節改進政府行為,加強金融監管
一、釐清政府邊界,規範政府行為
二、加強金融監管,保障金融穩定

前言

金融穩定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和現實問題,是當前關係國家金融安全、防範金融危機的根本。做好這方面研究,意義重大。應寅鋒同志在跟隨我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就對金融穩定問題有著濃厚興趣,並以此為博士學位論文題目進行專攻,堅持不懈地跟蹤研究,推出一些有新意、有見地的階段性研究成果。兩年來,他結合國際國內金融發展新形勢,在博士論文基礎上進一步深化研究,終於形成了這本專題著作,我深感欣慰,故為之序,也藉此談幾點體會。
就作者本人來說,應寅鋒博士能長期跟蹤巨觀金融穩定問題研究,難能可貴。時下,經濟金融成為顯學,眾多的經濟現象、金融問題亟須結合新情況、新問題給出科學回答。應寅鋒博士能圍繞金融穩定問題,堅持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結合,多維度地進行專項研究,不人云亦云,冷靜分析問題,認真得出結論,不刻意追求文章著作的厚度和長度,這與當前不少研究人員“熱點跟風”、長篇大論截然不同,體現了良好的學術素養和學術習慣。
通篇閱讀這部作品之後,感覺其中有幾個比較突出的特點:
第一,金融結構的研究視角是從金融本身出發,抓住了決定金融穩定的實質。對於金融穩定性的研究視角有很多,比如降低系統性金融風險、促進銀行主導的支付結算體系的穩定、對金融運行進行高效的政府監管、防止輸入國際金融的不穩定因素等。但是從理論上探討金融結構與金融穩定之間關係的研究還不多見。作者能夠“基於系統論探討金融結構調整影響金融穩定的機理和路徑,並建立金融結構影響金融穩定,金融穩定反過來影響金融結構的分析框架”,是一個大膽又頗具新意的嘗試。該著作深入探析金融結構與金融穩定的互動規律,並在此基礎上創新分析範式,視角獨特,思路清晰。

精彩書摘

二、研究意義
當前,金融穩定已經成為學術界的研究焦點,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這是因為:一是金融不穩定理論研究的理論基礎是信息經濟學、制度經濟學等一系列新興經濟學理論,屬於經濟金融學的理論前沿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二是隨著金融創新尤其是金融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管理創新的盛行,迫使各國的金融結構及相關制度安排必須作出新的調整來適應變化了的需要,這對進一步加強金融穩定理論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頻繁發生的金融危機及因此導致的巨額經濟損失和社會動盪引發了學術界對金融穩定問題的高度關注。與我國金融發展相適應,國內學者亦就此展開了多層次、多角度的研究,從全球危機預警體系到區域性金融穩定指標體系的構建,研究文獻數量迅速增長,在研究方法、研究內容和研究結論方面也都出現了一些新的現象。但從目前來看,現有的研究多關注國外研究進展,較少涉及國內研究現狀並進行評價,或者側重於金融穩定研究的某一方面,缺乏基於經驗研究的金融穩定長效機制的考察。與保持金融穩定要求的日益迫切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學術研究中的一些基本問題,比如,什麼是金融穩定?金融穩定有哪些內涵?如何令人信服地評估金融穩定狀態?如何靈活有效地運用各種政策工具以確保實現金融穩定?這些對我國而言仍是一個全新的課題,在理論界仍沒有系統的回答。儘管許多學者和研究機構都提出了所謂的金融穩定框架,但這些框架大多從學術觀點出發,很少顧及政策涵義。各國央行發布的金融穩定報告也僅僅是一些資料的羅列和堆積,而無系統性的分析。從國內目前的金融穩定研究成果來看,評介性文獻較多,原創性文獻較少,多為在整體參照西方學者制定的基本理論框架的基礎上,從某個層面或視角尋求對中國金融穩定狀況及對策的解析。但是,以歐美工業化國家為背景的西方研究成果完全適用於轉型中的中國嗎?且不論本輪金融危機幾乎顛覆了我們素來尊崇的美國金融監管體系,按照西方新古典學說,中央銀行對金融穩定的種種努力都是徒勞,但一個基本事實是,在最近發生的美國金融危機中,一些國家的央行向市場注入流動性,並實行下調基準利率的寬鬆性貨幣政策,其出發點是穩定金融體系。在中國資產價格泡沫化於2006年開始飈升的時期,中國人民銀行於當年下半年就已經開始採取相應的緊縮性貨幣政策,目的之一是避免資產價格泡沫化對金融穩定帶來的衝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