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證解釋
1、指貨幣的發行、流通和回籠,貸款的發放和收回,存款的存入和提取,匯兌的往來等經濟活動。
胡適《國際的中國》:“我們更想想這幾年國內的資產階級,為了貪圖高利債的利益,拚命的借債給中國政府,不但苟延了惡政府的命運,並且破壞了全國的金融。”
丁玲 《一九三○年春上海(之一)》:“許多大腹的商賈,和為算盤的辛苦而癟幹了的吃血鬼們,都更振起了精神在不穩定的金融風潮之下去投機。”
浩然 《艷陽天》第七章:“銀行的領導幫助他認識金融工作對恢復國民經濟、建設社會主義的重要,他聽進去。”
2、按照丁大衛的說法,古今中外黃金因其不可毀滅性、高度可塑性、相對稀缺性、無限可分性、同質性及色澤明亮等特性特點,成為經濟價值最理想的代表、儲存物、穩定器和交換媒介之一。
基本含義
金融的本質是價值流通。金融產品的種類有很多,其中主要包括銀行、證券、保險、信託等。金融所涉及的學術領域很廣,其中主要包括:會計、財務、投資學、銀行學、證券學、保險學、信託學等等。
金融是一種交易活動,金融交易本身並未創造價值,那為什麼在金融交易中就有賺錢的呢?按照陳志武先生的說法,金融交易是一種將未來收入變現的方式,也就是明天的錢今天來花。
簡單地說金融交易的頻繁程度就是反映一個地區、區域、乃至國家經濟繁榮能力的重要指標。
傳統金融的概念是研究貨幣資金的流通的學科。而現代的金融本質就是經營活動的資本化過程。
西方定義,《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字典》,指資本市場的運營,資產的供給與定價。其基本內容包括有效率的市場,風險與收益,替代與套利,期權定價和公司金融。
黃金曾一度成為國際貿易中唯一的媒介。在易貨經濟時代,商人只能進行對口的交易,以物易物。因此,人類的經濟活動受到巨大制約。在金本位經濟時代,價值與財富是以實物資產——黃金為依據和標準,這種客觀的物理方法非常有利於全球經濟的平穩發展。
然而,作為價值流通的載體,黃金不利的一面如搬運、攜帶、轉換等不便的物理條件限制,使它又讓位於更為靈活的紙幣(貨幣)。
如今,貨幣經濟不僅早已取代了原始的易貨經濟,而且覆蓋了金本位經濟。貨幣經濟在給人類帶來空前經濟自由的同時,也給人類帶來諸多麻煩和問題,如世界貿易不平衡、價值不統一、通貨膨脹、貨幣貶值、經濟發展大起大落等等。
引發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的重要巨觀因素之一,就是全球貿易失衡。
脫離金本位的初衷是想實現經濟自由和穩定發展,然而,今天卻適得其反。在貨幣多樣化的今天,現代金融中的含“金”量越來越少,但其內涵、作用及風險卻越來越廣,越來越大,並已滲透到社會的每個角落和每個人的生活中。
如今,儘管金融中的含“金”量越來越少,但其作為價值的流動性卻越來越強。金融已經成為整個經濟的“血脈”,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
人體的活動會帶動血液的流動,同樣,所有經濟活動都會帶動金融(資金和價值)的流動。離開了流通性,金融就變成“一潭死水”,價值就無法轉換;價值無法轉換,經濟就無法運轉;經濟無法運轉,新的價值也無法產生;新的價值無法產生,人類社會就無法發展。
反過來,金融危機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演變為經濟危機;經濟危機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演變為社會危機。這是不以人類意識為轉移的客觀金融規律。
核心元素
金融的核心是跨時間、跨空間的價值交換,所有涉及到價值或者收入在不同時間、不同空間之間進行配置的交易都是金融交易,金融學就是研究跨時間、跨空間的價值交換為什麼會出現、如何發生、怎樣發展。
比如,“貨幣”就是如此。它的出現首先是為了把今天的價值儲存起來,等明天、後天或者未來任何時候,再把儲存其中的價值用來購買別的東西。
但貨幣同時也是跨地理位置的價值交換,今天你在張村把東西賣了,帶上錢,走到李村,你又可以用這錢去買想要的東西。因此,貨幣解決了價值跨時間的儲存、跨空間的移置問題,貨幣的出現對貿易、對商業化的發展是革命性的創新。
像明清時期發展起來的山西“票號”,則主要以異地價值交換為目的,讓本來需要跨地區運物、運銀子才能完成的貿易,只要送過去山西票號出具的“一張紙”即匯票就可以了!其好處是大大降低異地貨物貿易的交易成本,讓物資生產公司、商品企業把注意力集中在他們的特長商品上,把異地支付的挑戰留給票號經營商,體現各自的專業分工!在交易成本如此降低之後,跨地區貿易市場不快速發展也難!
相比之下,借貸交易是最純粹的跨時間價值交換,你今天從銀行或者從張三手裡借到一萬元,先用上,即所謂的“透支未來”,以後你再把本錢加利息還給銀行、還給張三。對銀行和張三來說,則正好相反,他們把今天的錢借出去,轉移到以後再花。
到了現代社會,金融交易已經超出了上面這幾種簡單的人際交換安排,要更為複雜。比如,股票所實現的金融交易,表面看也是跨時間的價值配置,今天你買下三一重工股票,把今天的價值委託給了三一重工和市場,今後再得到投資回報;三一重工則先用上你投資的錢,今後再給你回報。
你跟三一重工之間就這樣進行價值的跨時間互換。但是,這種跨時間的價值互換又跟未來的事件連在一起,也就是說,如果三一重工未來賺錢了,它可能給你分紅,但是,如果未來不賺錢,三一重工就不必給你分紅,你就有可能血本無歸。所以,股票這種金融交易也是涉及到既跨時間、又跨空間的價值交換,這裡所講的“空間”指的是未來不同贏利/虧損狀態,未來不同的境況。
當然,對金融的這種一般性定義可能過於抽象,這些例子又好像過於簡單。實際上,在這些一般性定義和具體金融品種之上,人類社會已經推演、發展出了規模龐大的各類金融市場,包括建立在一般金融證券之上的各類衍生金融市場,不外乎是為類似於上述簡單金融交易服務的。金融交易範圍從起初的以血緣關係體系為主,擴大到村鎮、到地區、到全省、到全國,再進一步擴大到全球。
構成要素
金融的構成要素有5點:
1、金融對象:貨幣(資金)。由貨幣制度所規範的貨幣流通具有墊支性、周轉性和增值性;
2、金融方式:以借貸為主的信用方式為代表。金融市場上交易的對象,一般是信用關係的書面證明、債權債務的契約文書等;
包括直接融資:無中介機構介入;間接融資:通過中介機構的媒介作用來實現的金融。
3、金融機構:通常區分為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
4、金融場所:即金融市場,包括資本市場、貨幣市場、外匯市場、保險市場、衍生性金融工具市場等等;
5、制度和調控機制:對金融活動進行監督和調控等。
各要素間關係:總體講各要素是既相對獨立、而又相互關聯的,金融對象、金融場所為金融體系硬體要素,金融方式、制度和調控機制為金融體系軟體要素,金融機構為其綜合要素;
具體講金融活動一般以信用工具為載體,並通過信用工具的交易,在金融市場中發揮作用來實現貨幣資金使用權的轉移,金融制度和調控機制在其中發揮監督和調控作用。
金融穩定
歐洲中央銀行有關金融穩定的定義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表述為:金融穩定是指金融機構、金融市場和市場基礎設施運行良好,抵禦各種衝擊而不會降低儲蓄向投資轉化效率的一種狀態。
美國經濟學家米什金(Mishkin,1998)認為,金融穩定源於建立在穩固的基礎上、能有效提供儲蓄向投資轉化的機會而不會產生大的動盪的金融體系。
國際清算銀行前任總經理克羅克特認為,金融穩定可包括:
(1)金融體系中關鍵性的金融機構保持穩定,因為公眾有充分信心認為這些機構能履行契約義務而無需干預或外部支持;
(2)關鍵性的市場保持穩定,經濟主體能以反映市場基本因素的價格進行交易,並且該價格在基本面沒有變化時短期內不會大幅波動。
大多數的觀點是將金融穩定看作金融機構的穩定、主要是銀行的穩定,或者可以理解為金融體系中主要和絕大部分的金融機構經營穩健而不影響市場信心。金融不穩定往往以金融中介的脆弱性或資產價格的異常波動為表現,這也正是監控金融穩定狀況的主要依據。
金融穩定是一個具有豐富內涵、動態的概念,它反映的是一種金融運行的狀態,體現了資源配置不斷最佳化的要求,服務於金融發展的根本目標。
改革要點
第一,利率市場化要突破。他特別建議發揮上海銀行間市場的作用,希望能夠讓參加的金融機構更多一些,品種更多一些,交易量更大一些。
建議中央銀行能夠逐步縮小存貸款基準利率的利差,促進商業銀行開展其他金融服務。建議擴大對中小金融機構的利率浮動幅度,成立存款保險公司,為利率市場化、商業銀行加強競爭提供保障。
第二,要完善金融組織體系。他主張從中國國情出發,成立銀行保險證券控股公司。比如銀行控股公司,銀行本身可以直接經營主業,同時可以投資成立附屬或者控股的保險公司、證券公司。
這樣它們可以為企業集團或跨國公司提供較好的服務。要繼續建立健全中小型的各類金融企業,使其在職能上形成差異。
第三,要在擴大社會資本形成能力上有突破。他說,貸款的增長幅度比資本金的增長幅度要高5個百分點,這意味著企業資產負債率居高不下,實際上有些地方還在上升,這就使中國金融業的風險在不斷地聚集,是很危險的。他建議國家建立一個社會資本統計和公布制度,公布每年的工商企業社會資本分布在什麼行業,分布在什麼地區,看社會資本是怎么流動的。
為此,要繼續規範發展證券市場,特別是引導機構投資者投資股票。發改委、證監會、中央銀行有關債券(商業票據)發行的條件、程式要規範起來,逐步進入到統一市場。債券市場發展才能促進利率市場化,債券市場發展才能促進人民幣國際化。
第四,在促進資本項目可兌換上應該有一個突破,即在人民幣國際化上有一個突破。他認為具備加快這方面改革的條件,可以批准更多的境外合格機構投資者及更多的投資額度。同時,要推動國內的資本對外投資。
市場特徵
P2P金融在國內發展初具雛形,但並無明確的立法,國內小額信貸主要靠“中國小額信貸聯盟”主持工作。可參考的合法性依據,主要是《全國網際網路貸款糾紛第一案 阿里小貸勝出》。隨著網路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此種金融服務的正規性與合法性會逐步加強,在有效的監管下發揮網路技術優勢,實現普惠金融的理想。跨界,在商業模式快速更迭演進的進程中,“跨界”代表一種新銳的生活態度和審美方式的融合。網際網路正在用技術的的力量撬開所有傳統行業的大門,這似乎是一種侵略性的“跨界”;也有先行者試圖主動突破既有的門框,跨入新世界,拓展自己的地盤。
理論比較
凱恩斯選美論
選美論是由英國著名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創立的關於金融市場投資的理論。凱恩斯用 “選美論”來解釋股價波動的機理,指出金融投資如同選美,投資人買入自己認為最有價值的股票並非至關重要,只有正確地預測其他投資者的可能動向,才能在投機市場中穩操勝券,並以類似擊鼓傳花的遊戲來形容股市投資中的風險。
隨機漫步理論(Random Walk Theory)
1959年,奧斯本(M.F.M Osborne) 以布朗運動原理作為研究視角提出了隨機漫步理論,認為股票交易中買方與賣方同樣聰明機智,現今的股價已基本反映了供求關係;股票價格的變化類似於“布朗運動”,具有隨機漫步的特點,其變動路徑沒有任何規律可循。因此,股價波動是不可預測的,根據技術圖表來預知未來股價走勢的說法,實際上是一派胡言。
基於布朗運動的對數正態隨機漫步理論,逐漸成為金融市場的經典框架,也為之後量化金融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現代資產組合理論(MPT)
1952年,美國經濟學家馬科維茨(Harry M.Markowit)在他的學術論文《資產選擇:有效的多樣化》中,首次套用資產組合報酬的均值和方差這兩個數學概念,從數學上明確地定義了投資者偏好,並以數學化的方式解釋投資分散化原理,系統地闡述了資產組合和選擇問題,標誌著現代資產組合理論(Modern Portfolio Theory,簡稱MPT)的開端。該理論認為,投資組合能降低非系統性風險,一個投資組合是由組成的各證券及其權重所確定,選擇不相關的證券應是構建投資組合的目標。它在傳統投資回報的基礎上第一次提出了風險的概念,認為風險而不是回報,是整個投資過程的重心,並提出了投資組合的最佳化方法,馬可維茨因此而獲得了199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由於現代資產組合理論做了很多在現實市場中並不存在的理想化假設,所以該理論無法得到普遍套用。
有效市場假說(EMH)
1965年,美國芝加哥大學金融學教授尤金·法瑪(Eugene Fama),發表了一篇題為《股票市場價格行為》的論文,於1970年對該理論進行了深化,並提出有效市場假說(Efficient Markets Hypothesis,簡稱EMH)。有效市場假說有一個頗受質疑的前提假設,即參與市場的投資者有足夠的理性,並且能夠迅速對所有市場信息作出合理反應。該理論認為,在法律健全、功能良好、透明度高、競爭充分的股票市場,一切有價值的信息已經及時、準確、充分地反映在股價走勢當中,其中包括企業當前和未來的價值,除非存在市場操縱,否則投資者不可能通過分析以往價格獲得高於市場平均水平的超額利潤。
歸納起來,EMH對於投資者的意義是:若市場弱式有效,則技術分析是無用的;若市場半強式有效,則基本分析也是無用的;當市場完全有效時,市場組合(Market portfolio)是最優投資組合,意味組合的被動管理是有效的。
有效市場假說提出後,便成為證券市場實證研究的熱門課題,支持和反對的證據都很多,是目前最具爭議的投資理論之一。儘管如此,在現代金融市場主流理論的基本框架中,該假說仍然占據重要地位。
2013年10月14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授予美國經濟學家尤金·法瑪、拉爾斯·皮特·漢森以及羅伯特·J·席勒該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以表彰他們在研究資產市場的發展趨勢採用了新方法。
瑞典皇家科學院指出,三名經濟學家“為資產價值的認知奠定了基礎”。幾乎沒什麼方法能準確預測未來幾天或幾周股市債市的走向,但可以通過研究對三年以上的價格進行預測。
“這些看起來令人驚訝且矛盾的發現,正是今年諾獎得主分析作出的工作”,瑞典皇家科學院說。
值得一提的是,尤金·法瑪和羅伯特·席勒持有完全不同的學術觀點,前者認為市場是有效的,而後者則堅信市場存在缺陷,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證明,至今為止人類對資產價格波動邏輯的認知,還是相當膚淺的,與我們真正把握其內在規律的距離,仍然非常遙遠!
行為金融學(BF)
1979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心理學教授丹尼爾·卡納曼(Daniel Kahneman)等人發表了題為《期望理論:風險狀態下的決策分析》的文章,建立了人類風險決策過程的心理學理論,成為行為金融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行為金融學(Behavioral Finance,簡稱BF)是金融學、心理學、人類學等有機結合的綜合理論,力圖揭示金融市場的非理性行為和決策規律。該理論認為,股票價格並非只由企業的內在價值所決定,還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投資者主體行為的影響,即投資者心理與行為對證券市場的價格決定及其變動具有重大影響。它是和有效市場假說相對應的一種學說,主要內容可分為套利限制和心理學兩部分。
由於卡納曼等人開創了“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的分析範式,成為二十世紀80年代之後行為金融學的早期開拓者,瑞典皇家科學院在2002年10月宣布,授予丹尼爾·卡納曼等人該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以表彰其綜合運用經濟學和心理學理論,探索投資決策行為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貢獻。
現今成型的行為金融學模型還不多,研究的重點還停留在對市場異常和認知偏差的定性描述和歷史觀察上,以及鑑別可能對金融市場行為有系統影響的行為決策屬性。
大致可以認為,到1980年,經典投資理論的大廈已基本完成。在此之後,世界各國學者所做的只是一些修補和改進工作。例如,對影響證券收益率的因素進行進一步研究,對各種市場“異相”進行實證和理論分析,將期權定價的假設進行修改等等。
金融專業
專業介紹
金融專業不同於MBA和MSP,該專業主要是培養金融界的技術工作者,也稱作金融專業師——Quant。Quant 的職位主要集中在投資銀行、對沖基金、商業銀行和金融機構。總體來說工作相對辛苦,但是其收入比其他行業高很多
就業方向
基金公司、證券公司、金融機構、銀行等。可從事基金績效評估、風險控制、資產配置、理財產品設計、債券市場操作、公司債券市場產品設計、抵押支持債券產品設計等工作。
學術期刊
《金融》是一本關注金融領域最新進展的國際中文開放存取的期刊,主要刊登金融經濟學、國際金融學及金融市場學等領域的最新研究論文。其研究領域主要包括但不限於以下方面:貨幣銀行學、商業銀行經營管理、中央銀行、國際結算、國際金融、公司金融學、數理金融學、金融市場學、金融工程學、金融經濟學、金融計量經濟、投資學、財政學、保險學、證券投資、投資項目評估。
出版信息
ISSN Print: 2161-0967
ISSN Online: 2161-0975
編委信息
副主編
丁劍平教授 上海財經大學(Prof. Jianping Ding,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編委會
羅來軍 教授 中國人民大學(Prof. Laijun Luo,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楊招軍 教授 湖南大學(Prof. Zhaojun Yang, Hunan University)
黃永強 教授 香港浸會大學(Prof. Wing-Keung Wong,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沈國兵 教授 復旦大學(Prof. Guobing Shen, Fudan University)
彭良 教授 喬治亞理工學院(Prof. Liang Peng,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李淑錦 教授 浙江大學(Prof. Shujin Li, Zhejiang University)
戴淑庚 教授 廈門大學(Prof. Shugeng Dai, Xiamen University)
韓國文 教授 武漢大學(Prof. Guowen Han, Wuhan University)
安輝 教授 大連理工大學(Prof. Hui An,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孫華妤 教授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Prof. Huayu Sun,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顧榮寶 教授 南京財經大學(Prof. Rongbao Gu, 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楚義芳 副教授 南開大學(Dr. Yifang Chu, Nankai University)
崔巍 副教授 北京大學(Dr. Wei Cui, Peking University)
趙秀娟 副教授 北京郵電大學(Dr. Xiujuan Zhao,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徐斌 副教授 中央財經大學(Dr. Bin Xu, 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張寧 副教授 中央財經大學(Dr. Ning Zhang, The 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馬成虎 教授 復旦大學(Prof. Chenghu Ma, Fudan University)
汪昌雲 教授 中國人民大學(Prof. Changyun Wang,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蔡昌 副教授 中央財經大學(Dr. Chang Cai, 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