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不穩定的經濟:一種金融不穩定視角

穩定不穩定的經濟:一種金融不穩定視角

《穩定不穩定的經濟:一種金融不穩定視角》是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年1月1日出版的圖書,由海曼·P.明斯基編著。

基本信息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海曼·P.明斯基(Hyman P.Minsky) 譯者:石寶峰 張慧卉

海曼·P.明斯基(Hyman P.Minsky)美國經濟學家。金融不穩定論的開創者,是當代研究金融危機的開創性人物。他1941年畢業於芝加哥大學,1954年在哈佛大學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先後任教於布朗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華盛頓大學,是巴德學院利維經濟研究所的傑出學者。他的“金融不穩定性假說”是金融領域的經典理論之一,不斷被人們討論和完善。

他的“金融不穩定性假說”認為,資本主義的本性決定了金融體系的不穩定,金融危機及其對經濟運行的危害難以避免。他是第一位提出不確定性。

風險及金融市場如何影響經濟的經濟學家。從流動性泛濫到流動性瞬時枯竭,這場世界範圍的金融危機充分驗證了“明斯基時刻”的爆發。明斯基的理論相當好地解析了當今經濟體系的深層邏輯,他對市場經濟運行的深刻洞察以及對經濟周期的詮釋和預測,應該有資格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遺憾的是,明斯基已於1996年死於癌症。

明斯基代表作品:

《穩定不穩定的經濟——一種金融不穩定視角》

《凱恩斯新釋》

《“它”會再次發生嗎》

譯者簡介:

石寶峰,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研究生,現就職於全國人大財經委經濟室。

張慧卉,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碩士,現就職於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

內容簡介

《穩定不穩定的經濟:一種金融不穩定視角》內容簡介:經濟學家們將此次金融危機定位為二戰以來最具破壞性的金融危機,它肆無忌憚地吞噬著人類的財富。對於危機的成因,人們多將矛頭指向諸如華爾街的鼓譟、格林斯潘長期積極貨幣政策造成的流動性泛濫以及風險意識逐漸淡漠等,然而這些都不足以令人信服。美國經濟學家明斯基對此早有鞭辟入裡的分析和精準的預測。

明斯基是一位非主流經濟學家,他早年研讀過馬克思的相關理論,對當今的經濟秩序秉持批判態度。在《穩定不穩定的經濟:一種金融不穩定視角》中,他對金融體系的內在不穩定性導致經濟周期波動的動態過程進行了很好的刻畫,深入分析了經濟泡沫發生的一般模型,經濟泡沫由開始到最後破裂大致可分為五個時期:正向衝擊(displacement)、樂觀的繁榮(boom)、非理性瘋狂(euphoria)、獲利拋售(profit-taking)及大恐慌(panic)。明斯基認為長期的快速增長、低通脹、低利率和巨觀經濟穩定會滋生出自滿情緒和更強的承擔風險的意願。

穩定必將帶來不穩定!

媒體評論

希望能從閱讀此書中獲取更多智慧,為穩定世界經濟尋找更為有效的解決方案。

明斯基堅持認為市場本身有危機傾向。明斯基時刻已來臨。

——《華爾街日報》

明斯基畢生推廣的一個觀點,即金融體系與生俱來容易受到投機拉鋸的牽制,如果拉鋸時間足夠長,最終將以危機收場。事實上,明斯基時刻正在華爾街變為現實。

——《華爾街日報》

25年前,當眾多經濟學家追逐金融革新時,明斯基卻堅持唱衰華爾街;事實上,他認為,銀行家、交易員和其他金融從業者階段性地扮演縱火犯的角色,點燃整個經濟體。

——《紐約客》

從次貸危機到信用危機,金融界脆弱的肌體和崩潰的商業模式正落入明斯基的預期之中。

——George Magnus,UBS投資銀行高級經濟師

是時候重申一個老話題了:經濟是否存在固有的不穩定性,我們需要求助於歷史上的巨人,明斯基正是這樣一個人。

——《紐約時報》

明斯基理念正當其時,他的金融不穩定性假說正在近五來的美國金融市場上發揮重要作用。

——Paul McCulley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總裁

希望能從閱讀此書中獲取更多智慧,為穩定世界經濟尋找更效的解決方案。

——吳曉靈

目錄

第I部分 概論

第1章 經濟進程、行為和政策

第II部分 經濟危機回顧

第2章 1975年一場並非“大蕭條”的深度衰退:大政府的影響

1973-1975年的經濟衰退年表

1974-1975年的經濟事件

大政府的影響

收入和就業效應

大政府劉·現金流的影響

解讀資產負債表

第3章 1975年一場並非“大蕭條”的深度衰退:最終貸款人干預的影響

最終貸款人操作的本質

詳述融資關係

最終貸款人功能

銀行業慣例

最終貸款人概念

機構改革的必要性

1973-1975年的銀行破產:作為最終貸款人的

“中央銀行”機制

使用的技術

富蘭克林國民銀行的破產

房地產信託投資公司和作為最終貸款人的巨型商業銀行

1974-1975年的典型情況

天還沒有塌

第4章 戰後金融不穩定的出現

題外話:一些組織原則

銀行頭寸融資工具的演變

戰後時期的部門數據

1966年的信用危機

1970年的流動性不足

危機的教訓

第III部分 經濟理論

第5章 理論透視

理論的重要性

當前的主流理論:前凱恩斯主義的衣缽

連貫性和政策

新古典綜合理論的根源:價格作為決策依據

新古典總需求理論:以前凱恩斯理論為基礎

貨幣數量論

新古典總需求理論:總結

第6章 當代主流理論:後凱恩斯綜合理論

凱恩斯理論的演變

勞動力市場:決定總需求還是由總需求決定

漢森-克萊因理論:初級教科書中的凱恩斯理論、

計量經濟學預測和政策模擬

希克斯的觀點

帕丁根的改革:勞動市場決定論的勝出

第7章 資本主義經濟中的價格和利潤

巨觀經濟價格關係:最簡單的案例

巨觀經濟價格關係:考慮政府因素

巨觀經濟價格關係:考慮對外貿易

巨觀經濟價格關係:來自利潤的消費和來自工資的儲蓄

利潤中用於消費支出的意義

供給價格

稅收和政府支出

企業支出的融資

資本密集度、多元化市場和多樣化產品

結論

第8章 投資和融資

資本主義經濟的特徵:兩套價格體系和金融

與帕丁根方法的決裂

準租金和資本資產價格

投資

第9章 融資承諾與不穩定性

現金流的分類

運營現金流和債務

對沖性融資、投機性融資和龐氏融資

各種融資類型的權重

金融市場和金融制度

結論

第IV部分 制度動力學

第10章 資本主義經濟中的銀行業

銀行業的業務

銀行的利潤等式:槓桿、資產收入、債務成本

銀行的利潤等式:作為成本的準備金和融資業務的演化

擴展到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利潤等式

融資供給對融資需求作出的反應

銀行業是一種內生的不穩定因素:中央銀行作為最終貸款人

第11章 通貨膨脹

貨幣工資與實際工資

貨幣工資

工資的融資

政府是通貨膨脹的發動機

加價的構成

工會和通貨膨脹

作為福音和禍水的大政府

通貨膨脹的控制

第V部分 政策

第12章 政策簡述

議程的重要性

可採用的方法

第13章 改革議程

大政府

就業戰略

金融改革

產業政策:大公司主導情況下的其他選擇

結論

附錄A 融資體系

劉寸中性融資

投機性融資

龐氏融資

附錄B 消費價格和實際工資

索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