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引》

《秋思引》是南朝宋時期湯惠休的一首七言詩。

作品信息

【名稱】《秋思引
【年代】南朝宋
【作者】湯惠休
【體裁】七言詩

作品原文

秋思引
秋寒依依風過河,白露蕭蕭洞庭波。
思君末光光已滅,眇眇悲望如思何!

作品鑑賞

湯惠休善於寫情詩,這首詩的題目翻譯為現代語就是:秋天的情歌。提起這個題目,人們自然就會想起兩首古代很著名的詩篇,一是《詩經·蒹葭》,其起句是:“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另是《楚辭·湘夫人》,開篇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這都是秋天的情歌。惠休此作當受到這兩首詩的感發,他似是有意將重章疊句、累數十百言、反覆鋪寫的這種纏綿悱惻的情意,凝聚到一首四句短歌中。這首短歌的抒情主人公當為女性。
“秋寒依依風過河,白露蕭蕭洞庭波。”這是寫節令,寫秋色。“秋寒依依”、“白露蕭蕭”即《禮記·月令》所謂孟秋之月“涼風至,白露降”之意,“依依”狀秋寒的隱約,“蕭蕭”狀白露的零落。“風過河”、“洞庭波”為互文,意為秋風吹過江河、吹過洞庭,在江湖上掀起了波浪。這自然是抒情主人公所佇思的環境。秋氣、秋色本來就易引動人們悲鬱之情、望歸懷遠之情,這位“有所思”的女子在此時登山臨水,憂傷當如之何呢?“秋寒依依”、“白露蕭蕭”似乎也映現了她那冷落而無所著落的心境,如同宋玉《九辯》所說的那樣:“憯淒增欷兮,薄寒之中人。”“依依”、“蕭蕭”應當說融合了她的心理感覺。這兩句所寫又是這位女子望中所見。她是在佇望意中人,這人也是“在水一方”。本已是可望而不可即,“風過河”、“洞庭波”又加深了間阻,也加重了她的悲愁,不要說休想“與佳期兮夕張”(《湘夫人》),恐怕連發“溯洄”、“溯游”(《蒹葭》)之念都難;但她還是這樣凝神騁望,“風過河”、“洞庭波”也顯出了時間過程,這位女子似乎忘了時間,這是怎樣的一往情深啊。
“思君末光光已滅,眇眇悲望如思何!”這兩句直接透露主人公的心思,用第一人稱自白,意思是說:我在黃昏里思念你直到天黑,這樣遙遙悲望,怎樣才能表達、怎樣才能對待我這思念的情懷啊!從這兩句又可見她佇望的長久,上兩句應是寫白日,這裡寫到黃昏、寫到天黑,真是“望夫處,江悠悠,化為石,不回頭”(王建《望夫石》)啊。前一句第一字是“思”,後面又有“思”,兩個“思”字的迴環疊用,顯出了思情的強烈,而“如思何”更表達了她那無可名狀、無從對待、無法消解的複雜意緒。這是一層。還有一層:“末光”又可比喻恩寵。《史記·蕭相國世家》太史公贊就說蕭何因“漢興,依日月之末光”而建立事功,後又用於男女關係,陸機《塘上行》云:“願君廣末光,照妾薄暮年。”這裡“思君末光”的比喻義同陸機,她在希求意中人的恩寵,“光已滅”似乎預示了對方感情的變化,這叫她何以為懷呢。理解了這一層,“悲望”的深層意蘊也就顯露出來了。看來這位女子比“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更加失望,比“思公子兮未敢言”(《湘夫人》)心境更為悲苦。
這首短詩所抒寫的內容與上述兩首古歌比較起來,自是有多少、厚薄的差別,但讀者不能不承認,就這四句而言,其蘊含已是很大了,女主人公的悲怨纏綿也表達得相當充分、深切了。這首詩能做到句短意長,是得力於語言的錘鍊及情景恰當的處理。上古詩歌的語言一般要來得寬鬆些,如果將此詩翻成《詩》、《騷》,篇幅至少要加大一倍。此詩的景物描寫與情意結合也十分緊密,而不像上古詩歌的景物描寫帶有較多的“起興”意味。這首詩的藝術手法顯現了古體向近體演進的痕跡。更為引人注意的是,這首七言四句短詩從結構到韻式幾乎全同於後來的七言絕句,文學史家講七絕發展史都認為它是最早出現的七絕雛型作品。絕句本產生於民間歌謠,而湯惠休對民歌有著特殊的愛好,其作品當時就被顏延之譏之為“巷中歌謠”(《南史·顏延之傳》),他能寫出這首準七絕,能寫出像《江南思》、《楊花曲》那樣的準五絕,是很自然的。對湯惠休在近體詩發軔階段所作的貢獻,應給予應有的評價。

作者簡介

湯惠休
南朝宋詩人。生卒年不詳。早年為僧,人稱“惠休上人”。因善於寫詩被徐湛之賞識。孝武帝劉駿命其還俗,官至揚州從事史。鍾嶸《詩品》作“齊惠休上人”,可能卒於南齊初。詩今存11首,以《怨詩行》最為著名,富於民歌氣息。其他詩作亦頗受“吳聲”、“西曲”及《白紵歌》影響,多寫兒女之情。所以與他同時代的顏延之以為是“委巷中歌謠”;《詩品》斥之為“淫靡”。其實湯詩筆力雖較纖弱,卻無不健康的內容,其詩風華美流暢,在宋齊間頗有影響。論者多以“休鮑”並稱,然而其成就實不足與鮑照相頡頏。湯惠休論詩主張自然而不喜過於雕飾。從現存作品看,其詩風亦與此論相符。其詩收入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