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水無香》[散文集]

《真水無香》[散文集]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真水無香》是“朦朧詩五將”之一舒婷的最新散文集,講述生命之源鼓浪嶼,以詩歌聞名的舒婷首次以散文的形式對故土與人生進行全面的盤點與梳理,而書中所有的文字也全都圍繞著故鄉小島鼓浪嶼而作,全書讀來猶如一本自傳背景下的“鼓浪嶼方誌”。

基本信息

概述

《真水無香》[散文集]《真水無香》

《真水無香》是“朦朧詩五將”之一舒婷的最新散文集,講述生命之源鼓浪嶼,以詩歌聞名的舒婷首次以散文的形式對故土與人生進行全面的盤點與梳理,而書中所有的文字也全都圍繞著故鄉小島鼓浪嶼而作,全書讀來猶如一本自傳背景下的“鼓浪嶼方誌”。

內容簡介

《真水無香》[散文集]美麗的鼓浪嶼

很長一段時間,除了北島推出兩本散文隨筆外,作為當代詩歌主要流派的“朦朧派”詩人似乎已經銷聲匿跡。《真水無香》是作家出版社推出的最新散文集,其作者是以《致橡樹》、惠安女子》等詩歌聞名全國的“朦朧詩五將”之一舒婷,此書是作者首次以散文的形式對故土與人生進行全面的盤點與梳理。舒婷在扉頁寫著題詞“我的生命之源——鼓浪嶼”,而書中所有的文字也全都圍繞著故鄉小島鼓浪嶼而作,全書讀來猶如一本自傳背景下的“鼓浪嶼方誌”,某種程度上可視為她的一部自傳作品。

全書的背景為她的故鄉——著名的鼓浪嶼島。舒婷的筆觸靈動、活潑、充滿詩意,她寫她的父親母親,她的老師詩友,她居住的島上一幢幢美麗老房子的歷史傳說,五位島上極富傳奇色彩歷史人物的故事,還有伴隨著她生命成長的島上風姿各異的動物植物。舒婷寫道:“很小的時候,我總問外婆,為什麼我會生長在鼓浪嶼這樣一個地方?外婆回答得很明確簡練:上帝的旨意。”書中穿插著幾十幅歷史老照片,使我們跟隨著作者恍然回到了古老的從前。

全書分為五個部分:家鄉總是月白風清、我們生活中的動物演員、生命年輪里的綠肥紅瘦、留在石頭上的家族體溫、漸行漸遠的背影。舒婷從自己日常生活的瑣碎細節入手,以近乎自話與日記的文字在一物一事間體現出一位詩人的敏感、熾熱與深遠。時間上遠溯飄洋過海謀生計的祖輩,空間上則幾乎全部放在1.96平方公里的鼓浪嶼上。

在書中,舒婷用大量沉靜而節制的文字回憶了父親母親,並追溯了花腔女高音顏寶玲、陳寅恪的助手黃萱、民間藏書家曾先生、一手拿聖經一手拿槍的張聖才老先生等一批頗具傳奇色彩的鄉賢。對於鼓浪嶼,舒婷寄予了很深的情感。她認為,她的認知、生存方式以及寫作源泉都和這個小島息息相關。她說:“許多作家朋友常說在鼓浪嶼這個充滿詩情畫意的地方,‘插一根木棍也能生根發芽’,言外之意就是生活在這裡的人就應該會寫詩。雖然我資質平常,但我心甘情願做鼓浪嶼上的一根幸運的木棍。”

作者簡介

《真水無香》[散文集]舒婷

舒婷,原名龔佩瑜。
1952年出生於福建石碼鎮;
1969年下鄉插隊;
1972年返城當工人;
1979年開始發表詩歌作品;
1980年至福建省文聯工作,從事專業寫作。
主要著作有詩集《雙桅船》、《會唱歌的鳶尾花》、《始祖鳥》,散文集《心煙》等。

舒婷崛起於70年代末中國的詩壇,她和同代人北島、顧城梁小斌等以迥異於前輩的詩風,在中國詩壇上掀起了一股“朦朧詩”大潮。她們的詩一改新詩明白如話、幾近分行散文式的傳統特點,意蘊深厚而不顯露,變詩的單一形象為多層次的意象迭加,給讀者留下廣闊的想像、闡述的餘地,使許多詩失卻傳統的明朗色彩,蒙上了一層朦朦朧朧的氛圍。他們用朦朧詩表達了一代人對國家命運的反思,對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審慎思索和批判。
舒婷是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致橡樹》是朦朧詩潮的代表作之一。

創作背景

《真水無香》[散文集]《真水無香》
放下詩歌,改用散文方式創作的舒婷,並不高產,對文字對情感的認真和執著,使她在這個速食的時代顯得有些格格不入,她的這部作品前後寫作幾近5年,修改數次。個別篇章在《人民文學》 《十月》等雜誌發表後,即獲大獎。她從不接受媒體的訪問,她希望讀者面對的是作品而不是作者。對於鼓浪嶼,除了“很小的時候,我總問外婆,為什麼我會生長在鼓浪嶼這樣一個地方?外婆回答得很明確簡練:上帝的旨意。”以及扉頁的題詞“我的生命之源——鼓浪嶼”之外,舒婷並沒有太多抒情性的評語,但用踏實的筆觸細緻地寫到了島上的舊屋、動物、植物外,舒婷還用了大量沉靜而節制的文字回憶了父親母親,追想了花腔女高音顏寶玲、陳寅恪的助手黃萱、島上民間藏書家曾先生等一批頗具傳奇色彩的鄉賢。在她看來,這些終生帶著鼓浪嶼印記的人,才是這部“鼓浪嶼方誌”所要記述的人們。

舒婷說:“不可否認,我的家族,我的認知,我的生存方式,我的寫作源泉,我的最微小的奉獻和不可企及的遺憾,都和這個小小島嶼息息相關。”書中穿插著幾十幅鼓浪嶼和她家族的歷史老照片,使我們跟隨著作者恍然回到了這個小島古老的從前。

書中故事

舒婷以詩人的身份聞名於世,但已經許久未見其發表新詩。倒是散文隨筆,這些年不斷見諸報刊雜誌,並常有結集行世。2007年10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真水無香》,其中不少文章也是早已發表。舒婷這次以懷念其母親的文章標題“真水無香”作為全書的書名,是寄託她對母親最真摯的紀念。
在舒婷的筆下,鼓浪嶼的那一座座老房子,有著許許多多動人的故事。而關於鼓浪嶼人,舒婷除了回憶父母,更

《真水無香》[散文集]前排左一為舒婷
為我們細說了生命天使林巧稚、陳寅恪的助手黃萱、民間藏書家曾先生、花腔女高音顏寶玲、一手拿聖經一手拿槍的張聖才老先生等一批頗具傳奇色彩的鼓浪嶼鄉賢。在鼓浪嶼,到處可見石頭和三角梅,舒婷筆下的鼓浪嶼女人,似乎兼有花與石的性格:一方面是柔弱多情,同時又無比堅韌,剛強有力。林巧稚是中國婦產科學的主要奠基人之一,行醫50多年,親手接生5萬多個呱呱小生命,而她自己,終身未嫁。黃萱是鼓浪嶼巨賈黃奕住的女兒,身為嶺南大學醫學院院長周壽愷的夫人,年屆四十開始擔任陳寅恪的助手近十三年。她能根據大師的需要準確地從浩瀚的書海找到某一句話的出處,也能緊跟大師的思路忠實地記錄其口述的論說,而且反覆修改。在黃萱的幫助下,大師相繼寫成了《論〈再生緣〉》、《柳如是別傳》、《元白詩箋證稿》等近一百萬字的重要著作。陳寅恪在《關於黃萱先生工作鑑定意見》里寫道:“總而言之,我之尚能補正舊稿,撰著新文,均由黃先生之助力。若非她幫助我便為完全廢人,一事無成矣。”花腔女高音顏寶玲,廈門一代歌后,被蘇聯專家稱讚為“夜鶯”,1966年自殺。她的身世令作者大加感慨:“一位女高音,為家鄉人民整整歌唱三十年,放棄了她自身許多可能的利益,難道就沒有人關心,不需要記住她的名字?在新出版的《廈門音樂家故事》一書里,沒有顏寶玲的專屬條目。”舒婷以詩人敏感而熾熱的內心,為人們述說一個個形象栩栩如生而又令人十分欽佩的鼓浪嶼女人。

精彩書評

《真水無香》[散文集]《真水無香》

“朦朧詩五將”之一舒婷首次以散文的形式對故土與人生進行全面的盤點與梳理。

我去過福建的廈門、鼓浪嶼和龍巖地區。印象里,那裡物產豐富,一年四季鬱鬱蔥蔥,奼紫嫣紅,養息得一方人也多是生活中的行家,個個都是享樂主義的高手。拿到舒婷的《真水無香》,還沒看,倒先勾起了我對福建人的印象。

《真水無香》有點像鼓浪嶼地方志的私人化寫作。“居家周圍”,是書里常見的描述環境的一個詞,雖然散落各

篇,集中起來大概就能了解舒婷的居住生態是怎樣了。有繽紛的花有濃蔭遮陽的老樹有往來熙攘的小動物,遠處還有。還知道,她住的是一座年久失修的老房子,這樣的老宅子在島內不少,而且漸漸變成廢宅,很多人遺棄了它們,渡海去對面的廈門過公寓日子,她卻堅持著。那些植物、動物、建築和生於斯長於斯的人,一一經過舒婷的身心,再一一落到筆端,點點滴滴透露出,是一種陳年的醇香,絲絲縷縷不張揚,卻沁人心脾。

寫鼓浪嶼自然繞不過島上的老建築。因為歷史原因,依山望海,伴滿目蔥蘢花語紛繁,島上不經意成了一個萬國建築博物館。一個多世紀裡,有榮光和奢華,有大宅門裡幽咽的歲月,也經歷過腥風血雨、風雨坎坷,到如今,人已漸漸老去,偌大老樓不能憑藉個體之力維持,政府又沒有妥善政策,結果是漸漸破敗下來,荒草瘋長了滿園滿牆。她數說老房子裡的人和故事:水餃嬸婆、父親、母親、老姑丈、婆婆的母親……她特別辛酸於那些豪宅里的留守主婦,是鼓浪嶼曾經的一個經典標籤:丈夫漂洋過海謀生,留下妻子在家伺候老小,苦熬時光,“內心千瘡百孔,外表富麗堂皇”。所以寫建築,其實還是寫人。

後面的一組舊派人物寫得真好。書里有一位濃墨渲染的女子黃萱,舒婷沒有拔高黃萱,說的都是她相夫教子,伴隨丈夫浪跡天涯,支持她一個又一個重大抉擇,守著為妻本分的家常事。她說人到中年的黃萱美得“珠圓玉潤”,因為“一位女性的優雅內涵,比起如花似玉的容貌,更經歲月錘鍊。必須到40歲左右,才能成熟為雍容脫俗的,窖藏一般的特殊芳澤。”更而且,除了她底蘊修為的豐厚,還要天時地利人和的配合。這些話,是有閱歷的人,而且是女人,才說得出來的。

她的散文沒有超過她的詩,不能怪大多數讀者只記得她的詩

舒婷以詩聞於世,再轉而寫散文,可是我的印象里只有《致橡樹》、《雙桅船》的舒婷。加上我離開了文學圈,對她更有漸行漸遠的陌生感。
單就這本書,就覺得,這組人物寫得好,卻有點可惜。可惜什麼呢?沒有延伸和深究下去,筆下有些侷促,有些點到即止,讓人讀得不酣暢。其間的辛酸與滄桑,她是點到了,卻不濃,但又不是那種看透世事的風清雲淡。為什麼?還是氣質使然。鼓浪嶼的精英氣質她看得清楚:純淨,安謐,遠離塵(離塵部落格,離塵新聞,離塵說吧)囂,內斂淡泊;可是也有另一面,“清高自賞,拒絕融入時代大潮,多數家族因此勢微衰敗,很難再創輝煌;脆弱纖細,經不起風吹雨打,小事忍耐大事逃避,對宗教的絕對虔誠,導致對現實的無奈順從;往往過於謹小慎微,顯得自閉和落伍,常常有拿不起放不下的優柔寡斷……”也許多少也影響了舒婷的行文?

她是有家學的,字裡行間能看出來,可她的散文有時卻白話入文。問題是,白話如果說得睿智,也是一種境界;她的白話卻家常,又沒有經過大起大伏的歷練,這就成了白開水。所以我覺得,她的散文沒有超過她的詩,不能怪大多數讀者只記得她的詩。

《真水無香》故事多

《真水無香》[散文集]鼓浪嶼
我真是特別喜愛舒婷有關寫人敘事的散文,喜歡那些感人的短篇傳記隨筆。我甚至希望《真水無香》能夠去掉描寫動物和花草樹木的“我們生活中的動物演員”及“生命年輪里的綠肥紅瘦”兩章,而代之以更多描寫鼓浪嶼建築、鼓浪嶼人及準鼓浪嶼人的文章。如在鼓浪嶼結婚的林語堂,漢字拼音鼻祖盧贛章,等等。而鼓浪嶼那些老房子,總是深藏故事。我喜歡閱讀那些動人的故事。

生命之源原是故鄉情

這本書讓我懂得了與人交往,應有真誠,而真誠的意義,便是平淡,便是無香……本書是以《致橡樹》而成名的“朦朧詩五將”之一舒婷寫的自傳性質的散文集。舒婷公開了父母結婚照以及自己小時候的照片,以近乎日記的形式書寫日常生活的瑣碎細節,筆觸細緻地寫到了鼓浪嶼島上的舊屋、動物和植物,還用了大量沉靜而節制的文字回憶了父親母親。作者認為:“我的認知,我的生存方式,我的寫作源泉,我的最微小的奉獻和不可企及的遺憾,都和這個小小島嶼息息相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