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節簡介
1956年秋,藥物研究所蘇冠蘭教授家,來了一個華僑打扮的不速女客。教授夫人葉玉菡熱情迎接這位不相識的客人;但蘇教授卻顯得又驚愕又痛苦。來客望了望兩位主人,什麼也沒有
講,就匆匆離去。原來,早在1928年,蘇冠蘭在齊魯大學讀書,暑假去江南度假。一次,他奮不顧身地跳江救了一個落水的姑娘丁潔瓊。科學救國的共同志向使他倆產生了愛情。在南京火車站,他倆握手告別,並立下海誓山盟。蘇冠蘭的父親蘇鳳琪,執意迫使兒子與故友的女兒葉玉菡成婚,蘇冠蘭無奈,只得以"20年後結婚"為藉口推遲婚期,不料葉玉菡竟然接受了這個條件。蘇冠蘭為了擺脫父親的束縛,準備與丁潔瓊一起赴美留學。誰料齊魯大學校長、美國聯邦調查局的特務查路德從中作梗,迫使丁潔瓊隻身赴美。丁在美國學者奧姆霍斯指導和幫助下獲得了博士學位,後因反對美國在廣島使用核子彈,被美監禁,從此中斷了與蘇冠章的聯繫。這時,蘇冠蘭的父親騙兒子說,丁潔瓊已與奧姆霍斯結婚,使蘇冠蘭痛苦萬分。在蘇冠蘭與美國特務搏鬥時,葉玉菡用身子擋住了射向蘇冠蘭的子彈,蘇冠蘭深受感動,便與葉玉菡結為夫妻。丁潔瓊始終銘記與蘇冠蘭的誓言,拒絕了奧姆霍斯對她的真誠愛情,毅然回到祖國。當她滿懷希望地找到蘇冠蘭時,才知道蘇冠蘭已與葉玉菡結婚。丁潔瓊懷著深深的痛苦,離開了蘇冠蘭的家,決定到遙遠的邊疆去搞科研工作。在周總理的關懷和科學界友人的勸慰中,在蘇冠蘭、葉玉菡熱誠挽留下,丁潔瓊拋開了個人的不幸,終於振作精神,第二次和他握起手來。
作者簡介
張揚,生於1944年5月,河南長葛人,在湖南長沙長大。1963年2月,張揚寫出小說《歸來》(《第二次握手》初稿),後多次重寫。“文革”中產生的1970年稿造成全國規模的手抄本流傳,張揚因此於1975年1月被“四人幫”逮捕並內定死刑。1979年7月正式出版後,累計印數近430萬冊,至今居新時期以來中國當代長篇小說發行量首位。張揚現為湖南省作家協會專業作家,1994年任副主席,2004年任名譽主席。
故事原型
張揚透露,主人公蘇冠蘭的原型就是他的舅舅。1963年初,19歲的張揚到北京去看望在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從事藥物與研究工作的舅舅。臨行之前,母親和姨媽說起舅舅的一段往事。一天,舅舅下班回了家,舅母將飯菜端上桌,推開書房門叫舅舅吃飯,只見舅舅全身像凝固了似的,兩眼深情地望著窗外。舅母返身拉開客廳門,發現外面站著一位未曾謀面的女客人。女客人很有禮貌地說出舅舅的名字,問是否住在這裡,舅母答“是”,並邀請她進屋。但這位女客人進屋後站了一會兒便向外走。走了幾步又在門口停下,轉身問隨後相送的舅母:“您是他的夫人么?”舅母答:“是呀。”女客人輕嘆一聲:“您多幸福啊。”轉身離去。舅母回屋問舅舅:“剛才那位女客人是誰?”舅舅說:“她就是XXX呀!”舅母恍然大悟:“原來是她!唉,你為什麼不請她進家來呢?”……
創作歷程
張揚在北京期間有意從舅舅那裡收集素材。回到湖南,他立刻動手,以舅舅為原型寫了篇一萬多字的短篇小說《浪花》。小說的開頭,用的就是母親和姨媽講的那個“神秘來客”的故事。 1965年9月,張揚到瀏陽縣(今瀏陽市)大圍山區的中嶽公社南嶽大隊中塘生產隊插隊時,利用閒暇時間把小說《浪花》改寫成了10萬字的《香山葉正紅》,著力描寫了周恩來總理與我國科學家的情真意篤。小說改寫後,他拿給幾位好友看。在大家的提議下又進行多次修改,將其擴充成20多萬字的長篇小說《歸來》,且以手抄本形式流傳全國各地,後來北京一位修理工將其命名為《第二次握手》。1979年的春天,張揚在北京一邊住院治療,一邊帶病修改《歸來》的手稿。他坐在病床上,用一塊一尺見方的五夾板代替書桌,墊在自己的膝頭上,眯著高度近視的眼睛一字一字地寫。從3月7日至4月30日,張揚連續工作了50餘天,將20.5萬字的1974年手稿,改寫成28萬字的修訂稿。小說於1979年平反和正式出版後,430余萬的總印數至今仍高居新時期當代長篇小說發行量之首。同時,該書還被改編成同名電影、話劇,風靡一時。1979年,在《第二次握手》的後記中,張揚就曾表示以後會在在適當的時候修訂這部小說。張揚歷經3年創作,書中文字在原來25萬字的基礎上,增加至65萬字,有名有姓的人物增加了幾十個,但故事主線和主題不變,2006年改寫後的《第二次握手》出版。
列為禁書
《第二次握手》因為描寫了愛情和歌頌了被“四人幫”視為眼中釘的周恩來,也被“四人幫”劃入壞書之列,遭到查禁,姚文元等還下令抓捕作者張揚。
1975年元月,張揚戴上手銬,被一輛警車拉到了曾關押過楊開慧烈士的長沙鹿洞裡監獄,並被內定死刑。他的母親、舅舅和姨媽,也被打成了“教唆犯”,挨批受斗。全國各地凡閱讀和傳抄過《第二次握手》的人,幾乎都被公安機關傳訊、搜查過,有的還遭到了拘留。
為了置《第二次握手》及其作者於死地,辦案人員煞費苦心:先是炮製了一份“廣大貧下中農一致要求”判處張揚死刑的《控訴書》;後又邀請湖南某師範學院中文系的幾十名教師和“工農兵學員”,以“幫助、鑑定”的名義,對張揚展開了全面的批鬥與圍攻。最終,《第二次握手》被定下四大罪狀:一、利用小說反黨;二、吹捧臭老九;三、鼓吹科學救國;四、明明不準寫愛情了,還非寫不可。
平反昭雪
1976年10月,“四人幫”被徹底粉碎;1978年7月,全國廣泛開展“真理標準”大討論,湖南省政法領導小組會同省文聯對《第二次握手》進行研究鑑定,肯定這是一部好書,不是毒草,要求給予青年作者張揚保護和培養。 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全黨主張撥亂反正、恢復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12月下旬,北京兩位女編輯來到瀏陽,深入到張揚插隊的公社、大隊、生產隊調查,證實所謂“廣大貧下中農一致要求”判處張揚死刑的《控訴書》,完全是強姦民意的污衊不實之詞。
1979年元月7日,《中國青年報》以《〈歸來〉是本好小說,作者張揚應予平反釋放出獄》為題,報導了張揚及其作品橫遭污衊摧殘的情況,強烈呼籲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的黨中央和有關部門,火速平反這一波及全國的文字獄。這一呼籲得到了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中央秘書長、中紀委第三書記胡耀邦的重視。他在電話中要求中國青年出版社就此寫個書面材料,還說在對這個書面材料作出批示後,報社和出版社可以先電話通知長沙,儘快結案放人。
1979年元月18日,隨著長沙鹿洞裡監獄門哐啷一聲打開,33歲的張揚終獲釋放。兩天后,胡耀邦批示中宣部宣教局、高等法院和公安部同湖南省委省政府商量,認真落實張揚的冤案問題,並將結果報告有關部門。就在胡耀邦作出批示的同時,《中國青年報》在頭條顯著位置發布了一條加有編者按的訊息:《手抄本〈第二次握手〉是本好書》。當天,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新聞與報紙摘要》對這條訊息進行了轉載。
歷史意義
《第二次握手》在文革中流傳很廣,並導致了一次著名的文字獄,其主要成就在於把曲折的愛情故事與對知識分子的歌頌以及愛國主義的主題融合了起來,這對正統文藝的清規戒律是 一次很大膽的觸犯。由於環境的惡劣,潛在寫作只能以破碎的形態存在,但其存在本身就說明了“文革”中的主流意識形態企圖製造的大一統局面的失敗。它的存在意義已經不僅僅限於與政治意識形態的直接對立,而在於不論是老作家,還是年輕一代新人,他們都在那個價值失落的瘋狂年代,找到了現代作家應有的寫作立場:“這就是相對於當下的所謂的‘紅
色主流文化’的個人化的邊緣立場,這不僅使他們找到了可以清醒地思索和看待現實問題的角度與視點,而且也找回了作者作為人文知識分子最重要的傳統,這是扭轉當代中國作家與詩人多年來寫作的‘政治迷失’、重建‘人文寫作’的關鍵所在和真正的開端。”由於這個原因,它上承新文化傳統,下啟文革後中國文學中的許多重要現象:如以傷痕文學、知青小說為代表的人性、人道主義復歸潮流,以及現代主義詩歌的實驗等等。作為一種存亡絕續的存在,其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
影視作品
話劇
浙江話劇團1979年5月16日晚杭首次上演七幕話劇《第二次握手》,受到觀眾的歡迎。
該劇是陳健秋根據張揚的手抄本小說《歸來》改編的,描寫了蘇冠蘭、丁潔瓊、葉玉菡等愛國科學家在事業上和愛情上艱難曲折、悲歡離合的道路,揭露了舊社會的黑暗和腐敗,熱情歌頌了社會主義新中國,歌頌了我國科學工作者在黨的領導下,在周總理的親切關懷下,為發展祖國科學事業的獻身精神。
電影
導演: 董克娜
主演: 謝芳 / 康泰 / 袁玫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
上映日期: 1980
劇情簡介 :
根據張揚同名小說改編。大學生蘇冠蘭與丁潔瓊相愛,但遭蘇父反對。丁赴美留學,成為著名的原子物理學家。留在國內的蘇冠蘭成了醫學教授,並與父親故友之女葉玉菡成婚。丁歸國後,始知愛情的悲劇已無可挽回。便執意奔赴邊疆,後為蘇冠蘭夫婦的誠意所感動,留在北京獻身科研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