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經濟史

外國經濟史,與中國經濟史相對應的一門學科。研究中國以外的世界主要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演變的歷史,以及在這一歷史發展過程中所體現的共同的發展規律、各自的特點和形成這些特點的主客觀因素。

簡介

與中國經濟史相對應的一門學科。研究中國以外的世界主要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演變的歷史,以及在這一歷史發展過程中所體現的共同的發展規律、各自的特點和形成這些特點的主客觀因素。

對象和範圍

 外國經濟史是一門歷史科學,同時也是一門經濟科學。如以地域範圍來劃分,包括:國別經濟史(英國經濟史、美國經濟史等);地區經濟史(歐洲經濟史、拉丁美洲經濟史等);世界經濟史(世界經濟形成、發展的歷史)。如以經濟部門來劃分,包括:農業發展史、工業發展史、貨幣銀行史等。
 

 內容

研究世界各國或各地區的經濟發展歷史,首先要解決一個有關人類歷史發展階段的劃分問題。從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來說,人類社會經歷了五個發展階段或五種社會經濟形態: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綜觀世界各國或各個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過程,除某些特殊情況外,一般說來,都曾依次經歷了前面的四個階段;現在,有些國家和地區已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的階段。由於各個社會經濟形態或發展階段有著不同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社會生產關係,有著不同的經濟發展規律和過程,因此研究外國經濟史,應先劃分五個社會經濟形態或發展階段,然後依次在每個社會經濟發展階段中選擇處於這個歷史階段上的主要地區或具有典型意義的一些國家,分別闡明它們經濟興衰的歷史過程、規律性和具體特點。這樣的體系結構,有利於對不同社會經濟形態發展的共同規律性的探索和處於同一階段的各個地區或國家經濟發展的不同特點的比較研究。在外國經濟史這門學科中,不宜於自始至終按現有的國家範圍或各個地區分別闡明它們的經濟歷史過程,否則,外國經濟史將成為各個地區經濟史或各個國家經濟史的簡單總和。至於對現有的某一國家或某一地區從古至今的經濟發展歷史的研究,這是國別經濟史或地區經濟史承擔的任務。同時,對外國經濟史這門學科來說,也不宜於簡單地用幾世紀到幾世紀的辦法來劃分歷史階段,因為處在同一社會經濟形態或發展階段的地區或國家,各有自己的歷史起訖年代,按世紀一刀切,將會模糊社會經濟發展階段的界限。
  原始社會經濟

由於考古發掘的資料有限,目前還不可能按地區或國家分別追溯各自地域範圍內的原始社會的經濟生活狀況,而只能就世界各地已有的發現作綜合的說明。從猿到人的分水嶺是人工製造工具的出現,而最早出現的人造工具是石器。原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大體上經歷了舊石器、中石器、新石器以及金石並用幾個時代。與此相適應,原始社會的組織經歷了血緣家族、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三種形式的演變(有的學者否認血緣家族這一形式的存在)。
血緣家族是舊石器時代早期(約在三百萬至二三十萬年前)和中期(約在二三十萬至五萬年前)的社會組織。一個血緣家族就是一個公社。這個時期人類主要靠採集野生植物的根、莖和果實為生,同時獵取動物,並學會了使用火。採集和狩獵是他們生產活動的主要內容。在公社內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平等的,人們集體生產,共同消費,沒有人剝削人的現象。
母系氏族公社產生於舊石器時代晚期(約在五萬年前至一萬五千年前),這一時期人們開始定居。石器的加工比以前精細,角器和骨器也已廣泛流行,同時還出現了複合工具和複合武器,如木柄的石矛、石斧等。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的過渡,稱為中石器時代,人類進入這一時代約在一萬五千年以前。這一時期出現了細石器、弓和箭,並開始馴養綿羊和狗。進入新石器時代,生產力有了進一步發展:磨光石器已廣泛流行;發明了陶器;產生了原始畜牧業(豬、羊、牛等先後成為家畜)和原始農業(學會栽種大麥、小麥、稻、小米、玉米等);並開始有了家庭手工業(製造陶、皮革,編結籃筐,紡織麻、棉、毛等)。新石器時代是母系氏族公社的繁榮時期,但由於生產力水平仍然很低,一切財產仍歸氏族所有,只是武器、衣服或裝飾物歸個人所有,沒有剩餘產品,沒有剝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仍然是平等的。
從母系氏族公社轉變為父系氏族公社,是在金石並用時代,即新石器時代向金屬器時代過渡的時期。公元前4000至前3000年代,西南亞、埃及、中國以及南歐和中歐先後開始煉銅。最早的銅器多半是指環、手鐲、項圈之類裝飾品,後來才懂得用銅來製造工具、器皿和武器。約在公元前3000年代中期,人類學會冶煉青銅。最早使用青銅的可能是西亞兩河流域和南亞印度河流域,然後是埃及、中國和其他一些地區(約在公元前2000年代)。在此前後,出現了遊牧部落,他們擁有牛、馬、羊、駱駝等。牲畜最初歸氏族或部落所有,畜產品除了用於集體消費外,還有剩餘,從而使經常性的交換和私人占有成為可能。遊牧部落除從事畜牧業外,為解決冬季飼料,逐漸學會種植穀物。以後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又逐漸形成以經營農業為主的農業部落,原始的鋤耕農業發展為犁耕農業。畜牧部落與農業部落相分離,這是第一次社會大分工。同時,男子逐漸成為生產的主要力量,母系氏族公社開始向父系氏族公社過渡,部落之間的交換也日漸頻繁起來,並出現了私有制。畜牧部落與農業部落形成分工後,一方面增加了剩餘產品,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氏族公社和氏族成員的勞動量,在部落戰爭中獲得的俘虜不再被殺掉而變成奴隸。這樣就出現了主人和奴隸,剝削者和被剝削者。繼青銅器之後,出現了鐵器。最早發明冶鐵術的地區可能是西南亞(約在公元前2000年代後半期)。公元前2000年代末至前1000年代上半期,東南歐、南亞次大陸、北非以及中國等廣大地區先後進入鐵器時代。隨著青銅器與鐵器時代的到來,手工業、特別是金屬武器和器皿的製造有了較大發展,出現了各種武器作坊和各類工匠(鐵匠、木匠、皮匠、織匠等),手工業逐漸從農業中分離出來,發生了第二次社會大分工。隨之交換便進一步發展起來,不僅有部落之間的交換,而且在部落內部、氏族成員之間也有了交換。同時,隨著剩餘產品的增多,私有制有了進一步發展,奴隸成了生產中的主要力量。在兩次社會大分工過程中,隨著私有制的發展和階級的分化,氏族公社逐漸解體,向奴隸制社會過渡,並產生了國家
  奴隸制社會經濟

 由於古代世界各個地區生產力和交換的發展不平衡,原始公社解體和奴隸制社會出現的時期頗不一致。最早進入奴隸制社會的地區,一個是在埃及的尼羅河流域,一個是在西亞的兩河流域,時間約在公元前4000年代後半期至前3000年代初。接著,南亞的印度河流域,中國的黃河流域和歐洲愛琴海的克里特島,也進入了奴隸制社會,時間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代末、前2000年代初。往後,在公元前2000年代後期,在希臘半島的邁錫尼等地也出現了奴隸制國家。公元前 8世紀至前 6世紀,在半島上又形成了許多希臘奴隸制城邦。在公元前1000年代初,義大利半島上的羅馬也逐步從氏族制度向國家過渡,到公元前 6世紀也進入了奴隸制社會。
這樣,除中國外,在外國經濟史的奴隸制社會部分,主要闡明以下五個地區的國家的奴隸制經濟的形成、發展和衰亡過程及其共同特徵和各自的特點。
①古代埃及的奴隸制經濟,包括古王國、中王國、新王國以及埃及先後在波斯、馬其頓·希臘、托勒密王國和羅馬統治時期的奴隸制的發展演變。
②古代西亞各國的奴隸制經濟,包括蘇美爾、阿卡德各城邦、古巴比倫王國、亞述帝國、新巴比倫王國、波斯帝國以及西亞地區先後在馬其頓·希臘、塞琉古王國、安息帝國、薩珊波斯帝國(前期)統治時期的奴隸制的發展演變。
③古代印度的奴隸制經濟,包括印度·雅利安人各城邦、孔雀王朝時代至笈多王朝建立前的奴隸制的發展演變。
④古代希臘的奴隸制經濟,包括克里特文明、邁錫尼文明、希臘城邦以及馬其頓統治時期和羅馬征服時期的希臘奴隸制的發展演變。
⑤古代羅馬的奴隸制經濟,包括王政時代、羅馬共和國時期和羅馬帝國時期奴隸制的發展演變。
各個地區的奴隸制經濟的發展,一般都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在原始社會末期成長起來的家長奴隸制,這是在第一次社會大分工過程中產生的。這一時期的奴隸制只是“零散現象”,奴隸也只是“簡單的助手”。到了第二個階段,奴隸被成批地趕到田野和工場去勞動,這個階段是在第二次社會大分工,即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後出現的。在第二階段中,奴隸制已成為社會的基本生產關係,在與之並存的諸種生產關係中,不同程度地處於主導地位,從而決定了這個社會的奴隸制性質。
在奴隸制社會裡,奴隸主不僅占有生產資料,而且占有作為直接生產者的奴隸。奴隸被當作會說話的工具,遭受殘酷的剝削和壓迫,被當作商品隨意買賣,被當作牲畜任意驅使以至殺戮。奴隸制的出現,使工業農業之間,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之間的分工成為可能,從而為生產力的進一步提高,交換的進一步擴大和古代文化的繁榮創造了條件。因此,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它的出現是一個巨大進步。但是奴隸制畢竟是一個赤裸裸的殘酷的剝削制度,當奴隸制生產關係成為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桎梏,反映這一矛盾的階級對抗日益尖銳後,在奴隸的反抗和大規模起義的打擊下,每一個奴隸制國家都逃脫不了衰亡的命運。
古代世界各個地區的奴隸制,雖然有其共同的本質特徵,但由於各個地區進入奴隸制社會的時期、地理和歷史條件不同,它們之間又各具自己的特點。例如,在奴隸制發展程度上,有的比較成熟,有的不甚充分;在生產上,有的主要滿足奴隸主本身的生活需要,有的主要為了進行商品交換;在剝削形態上,有的採取莊園制,有的採取份地制;在奴隸來源上,有的主要是戰俘奴隸,有的主要是債務奴隸,等等。另外,在奴隸制社會裡,除了奴隸制生產關係外,還存在小生產者、租佃僱傭關係、公社制殘餘等等。這樣,除了奴隸主和奴隸這兩大階級的矛盾外,還存在自由民內部的貴族與平民、富者與貧者等各種矛盾。一般來說,奴隸主與奴隸的矛盾是這個社會的主要矛盾,但在一定的歷史時期,特別是在奴隸制社會的初期,貴族與平民的矛盾往往表現為社會的主要矛盾。此外,在不同的奴隸制國家中,由於各自歷史條件的差異,奴隸制生產關係的主導地位,有的表現得比較明顯,有的卻表現得不充分。例如,公元前1000年代的希臘、羅馬,由於生產力水平和商品貨幣關係已經發展到較高階段,奴隸制的主導地位在一部分先進城邦中已充分顯示出來,成為奴隸制的典型形態。而在另一些國家中,這種主導地位就表現得不甚明顯,以至難於確定這些古代國家的社會性質。特別是農村公社殘留比較濃厚、殘存時間比較長的地區,更是如此。 
奴隸制時代的終結,在各個地區也是不平衡的。但就上面列出的幾個地區來說,大部分約在公元後的幾個世紀,相繼進入了封建社會。
  封建制社會經濟

 封建制社會在世界各個地區發展的起訖年代也是很不一致的。中國早在公元前 5世紀春秋戰國之際進入了封建社會。古代印度奴隸制約在公元1~4世紀逐漸解體。4世紀笈多王朝的建立,標誌著封建制在印度的開始。西亞兩河流域的奴隸制在薩珊波斯帝國統治前期(特別是4~5世紀)漸趨衰落,後期進入封建制社會。在西歐,則在 5世紀西羅馬帝國奴隸制內部的封建因素和遷入西歐的日耳曼人部落原始公社制解體的基礎上形成了封建制生產關係。公元 476年西羅馬帝國的滅亡標誌著西歐奴隸制社會的終結和封建制社會的開始。而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庭帝國(包括巴爾幹半島、小亞細亞、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等地),卻因歷史條件不同,延至7世紀左右才轉入封建制社會。至於非洲、美洲、澳洲以及亞洲的部分地區,當上述一些國家的封建制經濟已經充分發展或已趨衰落的時候,有的剛進入封建制社會,有的甚至還處於原始公社制或奴隸制階段。同樣,封建制社會解體的年代在各個地區也不一致。西歐各國大體上在16~18世紀先後解體,而印度、中國和其他亞洲地區的封建制經濟卻在西歐資本主義勢力侵入後才加速瓦解。因此,對中國以外的各國和各地區封建制經濟的形成、發展和衰落過程,可做大致如下的劃分:
①西歐各國的封建制經濟,包括:日耳曼人進入西歐,在西羅馬帝國奴隸制崩潰後建立的法蘭克國家的封建領地制經濟;法蘭克王國分裂後,法國封建領地制經濟德國封建領地制經濟英國封建領地制經濟,以及對西歐封建制經濟的發展和解體具有重要意義的中世紀城市的興起,手工業、區際貿易、國際集市商品經濟的發展,以及地中海貿易、新航路的開闢、西歐殖民者初期的殖民掠奪等。
拜占庭封建制經濟的形成、發展和解體。
③俄羅斯農奴制經濟的形成、發展和解體。
印度封建制經濟的形成、發展和解體。
日本封建制經濟的形成、發展和解體。
上述各個地區和國家的封建制經濟的興衰,有各自的特點。一般來說,封建制社會是在奴隸制社會的廢墟上產生的,在奴隸制經濟解體過程中就出現了封建生產關係因素,但各個國家的封建制的興起,都有各自複雜的歷史條件。例如西歐封建領地經濟,就是西羅馬帝國內部的隸農制與處於氏族公社瓦解階段的日耳曼人進入西歐時具有的社會經濟結構相結合而形成的。其他地區和國家向封建制社會過渡,也都各有自己的具體情況。但一般來說,這一過渡,都是經過奴隸和廣大被剝削人民對奴隸主階級進行長期和激烈的鬥爭,以至大規模的起義,使奴隸制統治受到沉重打擊後才實現的。
和奴隸制相比,封建制下的直接生產者已有相對獨立的經濟,社會生產力有了顯著提高,在人類歷史發展中是一個重大進步。各個地區和國家的封建制經濟有自己的具體形式,但作為同一的社會經濟形態,則有著共同的特徵:封建主階級占有最大部分的土地,農奴或農民只有少量土地或完全沒有土地,他們對封建主有不同程度的人身依附關係,被強制束縛在土地上,被迫向封建地主繳納不同形式的地租。向封建國家繳納貢稅,服勞役,形成封建主階級同農奴或農民之間的剝削和被剝削、統治和被統治的關係。在封建社會中自足自給的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同時商品生產和交換也有所發展,甚至在不同時期的不同國家還較為發達,但都是主要為封建統治階級的需要服務的。
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制社會的基礎,但各地區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各有不同的特點。東方國家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主要形式,一般來說是國家所有制,國家控制灌溉系統,國王是土地的最高所有者,大量國有土地以封邑、祿田等形式分封給封建主和官吏,形成大土地所有制。此外,也有一般地主和寺院的土地私有制。在西歐,隨著農村公社的瓦解,公社成員的份地逐漸被新興的教會和世俗封建主據為私有。隨著封建關係的發展,大部分農民的份地成為封建主終身占有的“采邑”,以後采邑又變為世襲領地。除了封建主的領地外,也存在著農民和手工業者對小塊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的占有。
封建主憑藉對土地的所有權和農民對他們的人身依附關係,徵收各種形式的地租,無償占有農民的剩餘產品。在東方封建制國家中,一般來說,勞役地租並不發達。國家向農民主要徵收實物和部分貨幣的貢賦,在這裡地租和賦稅是合一的。封建主和一般地主對依附農民則主要徵收實物地租,到後期,部分地徵收貨幣地租。在西歐各國的封建制早期,盛行勞役地租,同時也有實物地租和部分貨幣地租;到封建制發達期和後期,實物和貨幣地租就逐漸占據優勢。在封建制後期,只有中歐和東歐的一些國家的封建地主,為向國外市場出口糧食,擴大莊園經營,加強對農奴的剝削,才反而更多地採用了勞役地租形式。
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是封建制社會的共同特徵。生產主要不是為了交換,而是為了滿足封建主階級的需要和維持生產者的最低生活和勞動力的再生產。但是,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手工業和農業的分離,在西歐產生了作為手工業和商業中心的封建城市。在東方國家和拜占庭帝國,則在進入封建制社會時保存了有著比較發達的手工業和商業的古代城市。
到了封建制後期,隨著商品生產和交換的進一步發展和城市經濟的繁榮,在許多國家出現了具有僱傭勞動性質的分散的和集中的手工工場。這樣,在封建社會內部出現了資本主義關係的萌芽。但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過渡,除了以一定的生產力發展為基礎外,一般還需要一個暴力的原始積累過程。隨著地理大發現和新航路開闢而來的西歐國家初期的海外殖民掠奪,是這個原始積累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農民的土地剝奪,把農民趕離土地,則是原始積累過程的基礎,這在英國是以“圈地運動”的典型形式完成的。原始積累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向資本主義的過渡。但這個過渡一般還經過農民大規模的反封建的頻繁起義所給予封建統治的打擊,以及在政治上經歷一場資產階級的革命或不同形式的資產階級改革,才得以完成。西歐各國是最早進入資本主義社會的地區,一般來說,16~18世紀是西歐封建制解體,資本主義產生的時期;中歐和東歐各國,由於在16~17世紀勞役制的重新加強,向資本主義過渡較晚。亞洲的先進國家在同一時期也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但由於封建勢力的強大和西方殖民主義的侵略,這個發展受到挫折。只有在北美,由於封建制沒有在那裡生根,18世紀後半葉,在擺脫英國的殖民統治,取得獨立勝利的同時,進入了資本主義時代。
資本主義社會經濟

 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資本主義經濟發生、發展和走向腐朽的歷史過程,同時也是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經濟在先進資本主義國家侵略和奴役下演變為殖民地、半殖民地經濟,以及它們反對外國資本壓迫、剝削和爭取政治獨立,發展民族經濟的歷史過程。研究中國以外的外國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的發展,主要包括如下一些國家和地區:①在歐洲,以英國、法國、德國、俄國(至十月革命前)為主,兼及南歐、北歐、中東歐諸國;②在北美,以美國為主,兼及加拿大;③日本的資本主義經濟;④大洋洲的資本主義經濟;⑤拉丁美洲地區經濟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化;⑥亞洲地區經濟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化,以印度為主,兼及東南亞諸國;⑦埃及和北非諸國經濟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化;⑧撒哈拉以南非洲經濟的殖民地化。
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的發展演變,大體上可分為兩個階段:一是資本主義確立和發展時期;二是帝國主義或壟斷資本主義時期。兩個時期的劃分界限,由於各國歷史條件的不同,對各個國家不盡相同。
綜觀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儘管各有自己的歷史條件和具體特點,但它們有著共同的特徵。在由封建制社會向資本主義過渡的過程中,原始積累為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產生準備了必要的前提,而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的勝利和資產階級政權的建立,則為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極其有利的條件。隨後發生的從英國開始的以機器大生產代替工場手工業的產業革命,給獨立手工業者以毀滅性打擊,使資本主義的僱傭勞動制度最終確立起來,形成兩個完全對立的階級:資本家階級和工人階級。英國是產業革命的先驅國,歐美各國產業革命開始的時間、進展的速度和深度各有差異,但它們的基本過程和後果是相同的。在產業革命過程中,資本主義關係在各國的農業中也有不同程度的發展,儘管發展的道路有所差別。隨著產業革命的完成和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社會生產力得到空前高速的發展,同時資本主義所固有的內在矛盾也隨之尖銳起來。資本主義制度是建立在生產資料資本家所有制基礎上的剝削僱傭工人剩餘勞動的制度。生產社會化和資本家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不可避免地使資本主義經濟周期地陷於生產過剩的危機。隨著無產階級隊伍的壯大和貧困的加深,各國工人民眾反抗資本主義剝削的鬥爭此起彼伏。
到19世紀70年代,資本主義周期性危機的加深,加劇了企業之間的競爭,促進了生產和資本的集中,引起了壟斷組織的發展。19世紀最後30年中的技術進步,也為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過渡到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創造了物質基礎。由於各國社會經濟歷史條件不同,壟斷組織發展的程度和組織形式也各有差異。美國是壟斷資本主義高度發展的典型國家。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壟斷資本相繼確立了其在國民經濟中的統治地位,標誌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時代。生產集中和壟斷,金融資本與金融寡頭的統治,資本輸出成為對外擴張的重要手段,國際壟斷組織的出現,世界領土被瓜分完畢和帝國主義殖民體系的形成,這是列寧所總結的帝國主義的基本經濟特徵。在帝國主義階段,資本主義的各種矛盾:無產階級和壟斷資產階級的矛盾,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和帝國主義統治的矛盾,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都日益尖銳起來。帝國主義列強由於發展不平衡的加劇,實力地位發生變化,爭奪世界霸權的鬥爭激化,終於導致重新瓜分世界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戰爭使帝國主義受到削弱,無產階級得以在帝國主義最薄弱的環節取得革命勝利,建立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基本上處於危機頻發,經濟停滯,各種矛盾進一步加深的境地。這充分表明帝國主義時代是無產階級革命的時代,同時也是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革命的時代。
至於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地區經濟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化,大體上經歷了兩個演變階段:一個是16~18世紀主要作為西歐國家原始積累掠奪對象的階段;二是西歐國家產業革命後,主要作為已開發國家工業資本剝削對象,即成為它們的銷售市場和原料附庸的階段。在這兩個階段中,印度都是殖民地經濟的典型;在後一階段,拉丁美洲各國則是半殖民地經濟的典型。當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亞、非、拉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不僅作為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原料產地和商品銷售市場的作用比以前更重要,而且進一步成為金融資本最有利的投資場所;另一方面,外國資本的侵入,在客觀上給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資本主義發展造成了某些物質條件,刺激了民族資本的近代工業的生長,但是由於受到帝國主義種種的阻撓和壓制,發展是微弱的、畸形的。隨著帝國主義對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侵略和剝削的加深,亞、非、拉各族人民廣泛開展了爭取民族解放的鬥爭。到20世紀初,特別是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帝國主義對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統治日趨動搖。
社會主義社會經濟 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第一次世界大戰末,出現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東歐和亞洲又出現了一系列社會主義國家。生產資料公有制占統治地位,對國民經濟實行計畫管理,繼續存在商品生產與商品交換,對消費品實行按勞分配原則,這些都是社會主義經濟的基本特徵。研究社會主義經濟的產生、發展和因國情不同而採取的不同的發展模式,是外國經濟現代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參考書目
 M.M.Postan, E. E.Rich and E.Miller,eds, The Cambridge Economic History of Europ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1963.
 樊亢宋則行主編:《外國經濟史(近代現代)》第1~3冊,人民出版社,北京,1980。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