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安陽城樓》

《登安陽城樓》作者孟浩然,是唐朝的一部詩詞。

作者

孟浩然

詩詞正文

縣城南面漢江流,江嶂開成南雍州。
才子乘春來騁望,群公暇日坐銷憂。
樓台晚映青山郭,羅綺晴嬌綠水洲。
向夕波搖明月動,更疑神女弄珠游。

注釋

⑴安陽城樓:唐初安陽縣城樓,唐中後期安陽故城被洪水摧毀。

⑵縣城南面漢江流:是說古安陽縣城的位置在漢江北岸,南面流著漢江。

⑶江嶂開成南雍州:是指漢江將古安陽城與安康縣城隔開,登上安陽城可南望安康。當時,人們把長安稱北雍州,將安康譽為南雍州。此詩中的南雍州,指安康,唐朝長安屬於雍州管轄,在安康正北,故稱安康為南雍州。

⑷才子乘春來騁望:是說地方文士當春放眼眺望。

⑸諸公暇日坐銷憂:是指地方長官乘暇日消遣憂煩。

⑹樓台晚映青山廓:是說站在樓台上能看見處在青山之中的城郭,指唐時安康城。

⑺羅綺晴嬌綠水洲:是指士女們的華美衣裙服飾使晴和的綠水芳洲更加嫵媚。

⑻向夕波搖明月動:是說傍晚漢江的粼粼水波照得明月隨之而動。

⑼更疑神女弄珠游:是指水波中流動的明月像神女在弄珠(神女弄珠的傳說發生在作者家鄉襄陽西萬山之麓,詩人在這裡聯想起了神女弄珠的故事,神女指漢水女神)。

創作背景

孟浩然40歲時(729年)曾去北方旅遊,到長安謀取功名。《新唐書》本傳說唐玄宗接見了他,當他朗誦到自己的《歲暮歸南山》五言詩“此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白髮催年老,青陽逼歲除。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時,引起玄宗不悅,遭到斥責。這個傳說也許不可靠,但詩中表現他的憤激心情卻很合乎真實。孟浩然命運不濟,求仕徹底失望了,於是離開長安,從舊子午道順直水來到古安陽城(今阮家壩),準備乘船沿漢江返回襄陽。當時安陽縣名雖己廢,但故城仍在,人們習慣叫它安陽城,江南對岸便是安康縣城(今漢陽坪)。他登臨安陽城樓,被眼前的勝景所陶醉,忘卻了在長安的不愉快,便寫下了著名的七言詩《登安陽城樓》。

作品鑑賞

孟浩然登安陽城樓,眺望的是漢江和對岸的安康縣城,實際上謳歌的安康。《登安陽城樓》生動描繪了古安陽城和安康城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景觀,也折射出了盛唐開元之時的安康經濟社會面貌。在孟浩然筆下,當時的安康城有相當規模,城美、水美、山美,人更美,才有“樓台曉映青山郭,羅綺晴嬌綠水洲”,“向夕波搖明月動,更疑神女弄珠游”的佳句。雖然此事至2007年己過去了1278年,安陽故城早在唐中後期就被洪水摧毀,安康故城在宋皇佑4年遭水患邑署漂沒,至和元年城始完,但今天讀詩撫昔,方知漢陰前身古安康的繁榮。

作品評價

孟浩然此詩歷來受到文人大家的高度評價。金聖歎在《唐才子詩》中評曰:“登城樓,臨漢江,望南雍州,看他何等眼界,何等胸襟。”王世貞在《藝苑卮言》中說:“孟浩然縣城南面之篇,不作奇事麗語,以平調行之,卻是一喟三嘆。”王夫之在《唐詩評選》中也稱其“輕俊”而“不涼儉”,詩寫得氣概豪邁,風格綺麗。寫眺望中的春景,樓檯曆歷,士女熙熙,襯托著青山綠水的可愛;夕波動月,神女弄珠,更增添了美麗的浪漫色彩。

作者簡介

孟浩然(689~740)唐代詩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稱之為孟山人。曾隱居鹿門山。40歲時,游長安,應進士舉不第。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一座傾服,為之擱筆。公元734年(玄宗開元二十二年),韓朝宗為襄州刺史,約孟浩然一同到長安,為他延譽。但他不慕榮名,至期竟失約不赴,終於無成。公元740年(玄宗開元二十八年),王昌齡游襄陽,訪孟浩然,相見甚歡。適浩然病疹發背,醫治將愈,因縱情宴飲,食鮮疾發逝世。《全唐詩》收集了他的200多首詩,其中近30首是描寫、歌頌家鄉的詩,至今仍為人們所喜愛。襄陽城內東北角“鑑湖”附近曾建有“孟亭”。襄陽南門外背山臨江之澗南園有他的故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