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2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是一套學科發展史和學術研究史叢書。其內容包括對20世紀考古與文物工作概況的綜合闡述;對一些重要的考古學文化和古代區域文化研究情況的敘述;對文物考古的專題研究;對重要的文物考古發現、發掘及研究的個例紀實。
本書綜述了20世紀商周甲骨文的重要發現和甲骨學的發展歷程,並對新時期甲骨文的發現和研究作出展望。本書配有彩圖7幅、插圖29幅,圖文並茂,資料翔實,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欣賞價值。
編輯推薦
20世紀是中國文物與考古界開始科學探索的時代。站在新世紀的門檻上,翻開這套書,重溫那些重大發現不斷、研究成果迭出的激動人心的歲月,也許就能看到奮鬥的足跡,也許就能觸動智慧的火花,也許就可以在學術前沿開始一輪新的接力……
作者簡介
王宇信,一九四○年五月生於北京平谷,一九六四年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畢業後,考入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為甲骨學殷商史專業研究生。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殷商文化學會會長。合著《甲骨文合集》、《中國政治制度通史.先秦卷》等,總審校《甲骨文合集釋文》,主編《甲骨學一百年》,個人專著有《建國以來甲骨文研究》、《兩周甲骨探論》、《甲骨學通論》、《西周》等,發表論文多篇。
目錄
前言
一 緒論
二 甲骨文“盜掘時期”與甲骨學研究的“草創階段”
三 甲骨文“科學發掘時期”與甲骨學研究的“發展階段”
四 甲骨文的繼續科學發掘與甲骨學的“深入研究階段”
五 甲骨學的“全面深入研究階段”
六 新時期甲骨學研究的展望
甲骨學書目簡稱對照表
參考書目
後記
序言
俗稱“鋤頭考古學”的田野考古學的誕生以及中國考古學學科體系的基本完善,由此而引起的古物鑒玩觀賞著錄向科學的文物學的轉變,是20世紀中國學術與文化界的大事。它從材料與方法兩個方面徹底刷新了持續了數千年之久的中國古代史學傳統,不但為中國學術界和文化界開拓出更加廣闊的研究天地,也為一切關心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的人們不斷地提供了可貴的精神滋養和力量源泉。
仰古、述古、探古,進而考古,向來為我國傳統文化中一個明顯的學術特點。先秦時期諸子百家發其端,漢代司馬遷撰寫《史記》,北魏酈道元作注《水經》。他們對相關的遺蹟遺物,儘可能地做到親自考察和調查,既能辨史又可補史。這種尋根追源的治學態度,為後世學術上的探古、考古樹立了榜樣。此後,山河間的訪古和書齋式的究古相繼開展,特別是對古器物的研究,成了唐、宋時期的文化時尚。
後記
蒙朱啟新先生垂青,把我們這部《商周甲骨文》列入煌煌的《2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系列中。在開始醞釀的時候,朱先生命我們寫《甲骨金文的發現與研究》,顯然命題較大而難以運作。我們曾向朱先生談了我們的意見,但還是遵命擬出了一份提綱。編委會的先生們體諒了我們的困難,經編委們研究後,同意我們把甲骨和金文分開的意見,於是我們又重擬了一份提綱。王宇信與徐義華經充分討論後,確定了《商周甲骨文》一書的提綱。完稿以後,就是本書的樣子。
應該說的是,在寫作過程中,徐義華付出了很多勞動。特別是他碩士研究生畢業以後,參加了歷史研究所先秦室編輯《甲骨文獻集成》的工作。兩年多來,他每天都要從通州的宿舍到建國門的辦公室上班,與宮長為、馬季凡一起,進行四千多種甲骨論著的收集、複印、編目等繁雜的工作。雖然《甲骨文獻集成》工作占去他白天的時間,但他在這一工作過程中進一步熟悉了資料。古語云“不捨晝夜”,可以說,本書不少章節的寫作,都是他在晚上完成的。
文摘
王國維的甲骨學研究實踐,正體現了他對“二重證據法”的套用。在文字考釋方面,他在《毛公鼎考釋序》中談論考釋文字的方法說:“苟考之史事與制度文物,以知其時代之情狀;本之《詩》、《書》,以求其文之義例;考之古音,以通其義之假借;參之彝器,以驗其文字之變化。由此而之彼,即甲以推乙,則於字之不可釋、義之不可通者,必問有獲焉。”可以看出,王國維考釋文字,並不偏重單純的文字考證,而是強調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將文字與出土實物及當時的制度相結合,進行釋讀。陳夢家在《殷虛卜辭綜述》中評論王國維的考釋方法時說,“從辭句的通讀與分類,更進一步結合卜辭於史地和禮制,亦即是歷史的考證”,“聯繫正名與考史,以紙上史料與卜辭相印證”。王國維強調用地下出土的實物資料與傳統的文獻相互印證,將文字考證與史實和典章制度密切聯繫,具有極高的方法論意義,為後來的學者指明了方向。
任何歷史研究都不能脫開史料進行,而史料則包括文獻和實物兩部分。我國古代史家多重視文獻記載,而輕視實物研究。他們在學術活動中雖然也偶爾使用器銘、石刻等資料,但僅僅是作為一種參考,眾多實物資料則被忽略了。宋代開始,金石學興起,人們開始注意實物材料的價值。到乾嘉時期,金石學大盛,實物材料的使用得到推廣,但遠未達到廣泛套用的程度。清末民初,疑古思潮興起,人們對中國上古史的認識陷入迷茫,而關於這一時段的文獻又十分缺乏,新資料的發現和使用成為急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