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 白撰稿
李飛原文
姑蘇台上烏棲時,吳王宮裡醉西施。
吳歌楚舞歡未畢,
青山欲銜半邊日。
銀箭金壺漏水多,
起看秋月墜江波。
東方漸高奈樂何!
賞析
“吳歌楚舞歡未畢,青山欲銜半邊日 。”對吳宮歌舞 ,只虛提一筆,著重寫宴樂過程中時間的流逝。輕歌曼舞,歡宴正酣,卻忽然發覺,西邊的山峰已經吞沒了半輪紅日,暮色就要降臨了 。
“銀箭金壺漏水多,起看秋月墜江波 。”續寫吳宮荒淫之夜。銅壺漏水越來越多,銀箭的刻度也隨之越來越上升,暗示著漫長的秋夜漸漸消逝;一輪秋月,在時間的默默流逝中越過長空,此刻已經逐漸黯淡,墜入江波,天色已近黎明。暗示靜謐皎潔的秋夜中隱藏著淫穢醜惡,而且揭示出享樂者嘆春宵苦短的心理。
詩人諷刺的筆鋒並不就此停住,給這首詩配以一個意味深長的結尾 :“東方漸高奈樂何 !”“高”是“皜”的假借字。東方已經發白,天就要亮了,尋歡作樂難道還能再繼續下去嗎?這孤零零的一句,既象是恨長夜之短的吳王所發出的歡樂難繼、好夢不長的嘆喟 ,又象是詩人對沉溺不醒的吳王敲響的警鐘。詩就在這冷冷的一問中戛然而止,發人深省。
這首詩在構思上有顯著的特點,即以時間的推移為線索,描寫出吳宮淫佚生活中自日至暮,又自暮達旦的過程。詩人對這一過程中的種種場景,並不作具體描繪渲染,而是緊扣時間的推移、景物的變換,來表明吳宮荒淫的晝夜相繼 ,來揭示吳王的醉生夢死,並通過寒林棲鴉、落日銜山、秋月墜江等富於象徵暗示色彩的景物隱寓荒淫縱慾者的悲劇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