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這是一部讓人讀罷久久難以平靜的力作。無論是對作者黃傳會,還是對作品所觸及的課題,每一位讀過作品的人都會有太多太多的話要說。 由海軍政治部創作室主任黃傳會創作。
作者
黃傳會是個勤奮、高產的作家,從最初創作的三部與希望工程有關的長篇報告文學《托起明天的太陽——希望工程紀實》、《中國山村教師》、《中國貧困警示錄》,到這部《我的課桌在哪裡——農民工子女調查》,再到後來出版的《為了那渴望的目光——希望工程20年記事》,他多年來始終關注當代社會問題和普通民眾生活,他對“希望工程”的多年追蹤和“反貧困”題材系列報告文學作品,體現了強烈的良知和社會責任感。
《為了那渴望的目光——希望工程20年記事》創作,一直受到文學界、出版界的關注,人民文學出版社將其列為重點選題,《中國作家》雜誌曾提前選載部分章節。2006年,該書獲得“石花杯”第三屆徐遲報告文學獎。
20年也許只是人類歷史的一瞬,但就一個作家而言,二十年如一日,一直用自己的眼睛,用自己的心,用自己手中的筆去觀察、體悟和表現這樣一項事關民族未來的工程,行萬里路而不知疲倦,歷經艱難險阻而其志不移。
黃傳會出生於普通工人家庭,關注底層始終是他內心的情結,回顧黃傳會的創作道路,他把自己人生壯碩的寫作年華,全部獻給了為普通百姓鼓與呼的事業,他不停地“為窮人呼籲吶喊”,他發出了“中國最真實的聲音”。作為一個軍人,他身上那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作為一個作家,他的創作所體現出來的永遠關注普通百姓的神聖使命感堪稱楷模。他的創作實踐,為我國文藝的繁榮發展提供了多方面有益啟示。
書評
《為了那渴望的目光》之所以會引起我們的深入思索,也是與作品在藝術上的成熟,表達上的豐沛、溫潤和明快分不開的。
作家走多遠,作品的天地就有多大。在作家的才華和天分之外,決定作品水平的,還有缺不了作家的生活、思想和情感的積累。通過這部作品我們不難看出,正是因為黃傳會傾20年心力挖掘了一口題材和生活的“深井”,作品才顯得格外豐沛紮實。傳會20歲開始在海島當兵,數十年的軍旅生涯,賦予他非同尋常的毅力與執著。他的每部作品既是用腳“走”出來的,更是憑持之以恆的心力打拚出來的。希望工程這項偉大的事業選擇了他,他也以自己的行動成就了一個“反貧困”作家的事業。他以記錄希望工程發展壯大的《托起明天的太陽——希望工程紀實》享譽文壇,繼而又捕捉到落後地區師資問題,推出《中國鄉村教師》;他由農村基礎教育落後等問題,進而觸及我國的扶貧攻堅課題,寫出《中國貧困啟示錄》;新世紀以來,他又把目光延伸到進城農民工子女教育這個新領域,創作了《我的課桌在哪裡——農民工子女教育調查》,而《為了那渴望的目光:希望工程20年記事》則是希望工程和貧困地區教育問題的集大成之作。我們似乎可以這么說,由於有了黃傳會,中國才形成了獨特的反貧困報告文學,由於持之以恆的作為,他的每部作品都具有了他人難以逾越的紮實品質,黃傳會本人才成為當代文藝創作一個領域的領軍人物。
內容介紹
《為了那渴望的目光》令人珍視的重要價值就在於,深入挖掘了人性的光輝,記錄下了人的進步與社會發展共同進步的足音。作家善於抓住人的命運來展開文學描寫,他以希望工程為載體,以人的命運史、社會的進步史為主要內容,用自己的心力,傾訴著命運、未來與希望的故事。作品以希望工程救助的三個極富典型意義的孩子的命運故事為開篇,大張旗鼓地張揚希望工程的深遠影響,牢牢吸引住了讀者的注意力。人們從兩次舉起奧運火炬的希望工程第一個救助對象張勝利的身上,從因一張照片而成為希望工程形象代表、始終不忘積極參加社會公益活動的“大眼睛”姑娘蘇明娟身上,從由於得到資助而成為優秀研究生的張洵的身上,從他們命運的突轉和先後變化,看到了希望工程的輻射力和影響力。作品繼而以“紅土地的呼喚”、“康樂備忘錄”、“延河從腳下默默流過”、“太行山的每個早晨”四段採訪手記,記錄下貧困兒童喪失教育機會的苦澀,十分鮮活地烘托和勾勒出貧困地區兒童就學問題的嚴峻性、必要性和急迫性,深刻揭示了希望工程應運而生的社會歷史必然。在寫中國青基會和希望工程的誕生、發展時,同樣注重挖掘出改革開放對慈善公益事業的影響,反映出其中的領導者、參與者的思想脈動。
關於報告文學
在社會大進步、時代大發展的進程中,以迅速、及時、敏銳反映現實生活的報告文學創作出現全方位發展良好勢頭的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方面,報告文學創作數量大、題材範圍廣、影響力不斷增強,這個文體出現了從未有過的活躍態勢,另一方面,報告文學創作質量下滑,也引起了大家的憂慮,“有報告沒文學”、“有材料缺思考”等弊端的出現,大多倒不是由於寫作者生活功底欠缺,沒有下工夫深入生活,相反,倒可能是由於作者積累了大量寫作素材,卻沒有掌握報告文學的規律,缺乏對材料的統攝和整合的能力,尤其缺乏進行藝術升華的能力所致。《為了那渴望的目光》之所以在藝術上完整、成熟,就在於作家深諳這個文體的特質,充分尊重文學規律,善於最大限度地發揮報告文學優勢。作品把希望工程、把救助失學兒童放在民族進步、國家發展的高度上來認識,作品通過對希望工程的誕生始末的描寫、對希望工程受益者的特寫、對民眾愛心的謳歌、對中國青基會運作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以及希望工程近年的發展動態等的全面展示,生動地揭示出,教育是民族發展之本,而貧困群體少年兒童受教育權益的充分保障,實際上事關一個國家的良心,也體現了一個民族的文化自覺。特別是作家把中國青基會和希望工程這樣的新生事物放在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的大背景下來表現,將中國青基會這個集體的銳意進取精神和時代前行的大氛圍緊密結合在一起,便使他的作品具有了同類型平庸之作不可能有的思想高度、理性深度和感染力度,他寫“百萬愛心行動”、“1加1助學行動”,寫“青基會訴《壹周刊》誹謗希望工程案”,都不單純寫事,而是融入了作者真切的情感,融入了他對社會現實的深入思考,他有力地揭示了改革開放大潮對以徐永光為代表的奮發有為之士的托舉,寫出了社會公益事業對人們道德淨化、社會觀念進步的巨大推動作用,所有這些無疑都是極具思想和藝術的震撼力。
黃 傳 會 簡 歷
1949出生,浙江蒼南人。中共黨員。1975年畢業於南開大學中文系。1969年應徵入伍,歷任海軍某岸炮營戰士、排長,海軍政治部創作室創作員、副主任,大校軍銜,專業作家,文學創作一級。1990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長篇報告文學《希望工程紀實》、《中國山村教師》、《中國貧困警示錄》、《中國一個縣》、《首例農民告縣長案始末》、《龍旗悲歌》、《中國海雄風》,小說集《婚約》、《本島無故事》,電影文學劇本《天涯並不遙遠》,電視劇劇本《兩個姑娘兩個兵》等。其作品曾獲1993年莊重文文學獎、1994年《當代》文學獎、第五屆"五個一工程"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