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江的新傳說》

50年歲月如流,彈指一揮間,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已經整整50周年了。北緯三八度線上的炮聲已遠去,三千里江山的戰火硝煙已散盡。回眸塵封的歷史,抗美援朝題材的電影已拍了整整半個世紀,曾經激勵和感動了幾代中國人,成為愛國主義的活教材。志願軍英雄們打擊侵略者的銀幕形象在今天依然時時喚醒人們記憶中久違的熱情與激動,跨入新世紀,在中國軍事片和戰爭片中抗美援朝題材依然閃爍著永恆的藝術魅力。警醒我們: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

簡介

在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爭還未結束時,大型紀錄電影《抗美援朝》就與觀眾見面了,當時在全國44個城市上映,《人民日報》在短評中稱之為“在人民電影的歷史上占有輝煌的地位”。以後,新中國的電影藝術工作者拍攝了大量的電影故事片,謳歌這場壯烈的保家衛國的正義戰爭,這一拍,就拍了整整半個世紀,留下了眾多輝煌的銀幕經典和膾炙人口的電影插曲。自1956年長影推出故事片《上甘嶺》以來,至1999年八一廠拍攝的故事片《北緯三八度線》止,我國共拍攝了近30部抗美援朝題材的電影故事片,為中國電影畫廊奉獻了一個又一個不朽的銀幕形象。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為祖國,就是保家鄉。抗美援朝題材電影的拍攝,50年間大致分三個階段:一、全部是取材於真實生活原型進行創作,謳歌革命英雄主義和大無畏的犧牲精神,以革命的現實主義風格塑造志願軍英雄的銀幕形象,代表作《上甘嶺》、《奇襲》、《打擊侵略者》、《英雄兒女》等,以史詩般的氣勢和不朽的藝術形象永遠載入中國電影史冊。

在抗美援朝剛剛結束時,新中國的電影工作者便開始拍攝故事片,長影廠編導林杉、沙蒙等人三次赴朝慰問,於1956年拍攝完成電影《上甘嶺》,他們歷時2年採訪了幾十位參加過上甘嶺戰役的官兵,記錄下20萬字的筆記,把志願軍在上甘嶺驚天動地的艱苦經歷呈現在銀幕上,以藝術家高度概括才能,通過一個連隊在主峰的戰鬥——八連從接收陣地、最初進行陣御戰、轉入坑道和最後反攻,以23天的戰鬥表現了驚心動魄的上甘嶺之役。影片中高寶成飾演的英雄連長張忠發,哈爾濱人劉玉茹飾演的衛生員王蘭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沒有敵方出現,一群志願軍和一個女兵的《上甘嶺》中不乏精彩的場面,嚴重缺水的坑道里,一隻蘋果,在傷員們手中傳來傳去,誰也捨不得吃;一排長講起“望梅止渴”的故事;衛生員王蘭為傷員們唱起《我的祖國》,在“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的歌聲中,戰士們在憧憬著祖國美好的未來;張忠發用軍帽撲住一隻松鼠,身處絕境的戰士們把松鼠一直餵養到大反攻勝利,又把松鼠放回大自然;不僅充分表現了志願軍官兵捨生忘死、英勇殺敵、熱愛祖國、熱愛和平的寬廣胸襟,從電影的節奏上講,也給觀眾以張弛有度、饒有風趣的審美感受。通訊員楊德才為了大反攻的勝利,用胸膛頂著爆破筒爆破敵人的碉堡,表現了人民戰士不屈不撓、不畏艱險、一往無前、視死如歸的豪邁氣概。

長影1964年拍攝的《英雄兒女》是一曲震撼人心的革命英雄主義頌歌,影片是毛烽、武兆堤根據巴金的小說《團圓》改編的,影片有兩條線索——一是志願軍戰士王成由重傷、重返前線,要求參戰直至壯烈犧牲的表現戰爭的動作線,另一條是王文清、王芳、王富標從失散到團聚的線索,著重在表現父女、兄弟之間的感情,英雄王成在影片中從出現到犧牲,僅占影片的1/5篇幅,但編導抓住這個時代英雄的典型,精心刻畫,特別是王成在二號陣地上英勇殺敵的場面,可謂大氣磅礴,驚天地、泣鬼神,王成“為了勝利、向我開炮”的呼喊,配以獨特的跳出戰壕、拉燃爆破筒的充滿力度和陰剛之美的造型,如一尊雕塑般矗立在觀眾的記憶中。

影片中的主題歌《英雄讚歌》至今久唱不衰,影片中唱王成、學王成以及王芳父女團圓的情節,在戰爭題材中探討人性,謳歌了英雄兒女的人情美和人性美;田方塑造的王文清、劉尚嫻塑造的王芳,劉世龍塑造的王成,趙文渝塑造的朝鮮姑娘血肉豐滿、激情滿懷、栩栩如生。這一時期拍攝的電影還有八一廠1958年拍攝的《長空比翼》、1960年拍攝的《三八線上》、1962年拍攝的《英雄坦克手》、長影1960年拍攝的《烽火列車》等,從不同角度表現了抗美援朝戰爭中的志願軍英雄。其中,電影工作者特別注重影片的樣式和風格,長影1959年拍攝的《鐵道衛士》是部反特片,描寫我公安人員同破壞抗美援朝物資輸送的特務的鬥爭;八一廠1962年拍攝的《奇襲》是部驚險片,取材於張魁印飛兵奇襲武陵橋的英雄事跡,張勇手飾演的偵察連長方勇氣宇軒昂、英氣逼人;1965年拍攝的《打擊侵略者》當年是家喻戶曉,張良飾演的丁大勇一角和小豆豆吃辣椒治打磕睡的情節至今令人難忘。由於技術原因,以上電影均為黑白故事片,再加之主創人員均是戰場上走來的,影片的時代感強,場面真實,膠片中充滿了戰場的硝煙。風煙滾滾唱英雄,四面青山側耳聽,晴天響雷敲金鼓,大海揚波做和聲,人民戰士驅虎豹,捨生忘死保和平。

意義影響

在戰爭題材中挖掘人性,探索詩意和悲情,以浪漫主義的風格反思戰爭給人類帶來的災難,代表作《心靈深處》;長影1982年拍攝的電影《心靈深處》是抗美援朝題材電影的另一種嘗試,這部由劉曉慶和陳國軍主演的電影,以一個嶄新的視角審視戰爭,女軍醫歐陽蘭受戰友臨終之託,照顧烈士留下的兩個孤兒,她捨棄了愛情,承擔起撫養孩子的責任。

劉曉慶塑造的歐陽蘭平易親切,折射著母性的愛的力量,顯示出她卓越的表演才情。上影廠1981年拍攝的《心弦》是一部音樂故事片,通過一個志願軍文工團員和朝鮮老媽媽的一段經歷,弘揚了國際主義精神;八一廠1983年拍攝的《戰地之星》是描寫志願軍英語對敵廣播的戰鬥生活,蓋克飾演的女大學生白露的軍人形象讓觀眾耳目一新;長影廠1976年拍攝的《長空雄鷹》取材於志願軍空軍英雄王海、張積慧擊落美國王牌飛行員戴維斯的傳奇經歷,宮喜斌、劉衍利參加了拍攝;西影廠1975年拍攝的《碧海紅波》是表現志願軍雷達兵同美軍的鬥爭;八一廠1975年拍攝的《激戰無名川》是表現志願軍鐵道兵修復無名川大橋的故事,其中連長郭鐵肩扛鐵軌讓列車通過的情節有些失真,但那頂天立地的英雄形象卻讓人歷久難忘;長影廠1972年拍攝的京劇故事片《奇襲白虎團》是當年著名的“八出戲”之一,這部電影是根據英雄楊育才奇襲白虎團的事跡改編的,宋玉慶飾演的嚴偉才一段《決不讓美李匪幫一人逃竄》盪氣迴腸。為什麼戰旗美如畫,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它,為什麼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開鮮花。

思維創新

在創作中突破與創新,代表作《毛澤東和他的兒子》、《鐵血大動脈》;1991年瀟湘廠拍攝的《毛澤東和他的兒子》取材於毛澤東將長子毛岸英送到朝鮮戰場,毛岸英光榮犧牲,領袖承受失子之痛的史實,刻畫了毛澤東作為一個偉人,把晚年喪子的痛苦升華為一種榮譽感,表現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博大的胸襟和巨大的人格力量。毛澤東的台詞:“戰爭嘛!總是要付出代價的。岸英是一位普通戰士,為國際共產主義獻出了生命,他盡了一個共產黨員應盡的責任,不能因為他是我的兒子,就當成了大事,世上哪有這樣的道理呀?”怎能不讓觀眾心靈震顫、淚如雨下呢?另外,八一廠拍攝的《鐵血大動脈》、《神龍車隊》是以美軍對志願軍採取絞殺戰,空中封鎖後備物資,我志願軍保障鋼鐵運輸線的史實為背景拍攝的;《北緯三十八度線》、《三八線上的女兵》從不同的視角審視抗美援朝戰爭,用電影進行理性思考,在這些影片中,與其說是在敘述一則故事,倒不如說更多地是在傳達和表述一種思想,一種判斷,一種對生命、生死、價值問題的深刻思慮。濃厚的理性色彩賦予戰爭影片以深遂的思想力度。

英雄吼叫出戰壕,一片烈焰掠長空,敵人腐爛變泥土,勇士輝煌化金星,還應提出的是我國拍攝過《歐陽蘭》(與《心靈深處》同一故事)、《中國戰俘》等抗美援朝題材電視劇,由已故著名作家劉子成編劇、著名導演高迪拍攝的《硝煙散後》是根據魏巍的名篇《誰是最可愛的人》中所描寫的慘烈的“松骨峰戰役”中的倖存者老英雄李玉安的英雄事跡改編的,不僅榮獲國家級電視大獎,在電視藝術表現手法上也有創新,實屬電視精品。電視連續劇《壯志凌雲》也用了相當的篇幅表現了人民空軍在朝鮮戰場戰鬥里成長的經歷;中央電視台現正在拍攝30集電視連續劇《抗美援朝》,由李前寬、肖桂雲夫婦共同執導,預計明年夏天同觀眾見面。

朝鮮也拍攝了多部表現中朝兩國人民用鮮血凝成的戰鬥友誼的故事片,像1958年拍攝的《戰友》,1988年拍攝的《路》等,表現了中朝兩國人人民的友誼和志願軍戰士的國際主義精神,二八藝術電影製片廠拍攝的寬銀幕彩色故事片《沸流江的新傳說》是以表現志願軍英雄、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羅盛教為主人公的,羅盛教由朝鮮演員金承悟扮演,長影陳汝斌配音,全部主創人員均為朝鮮電影工作者。1988年拍攝的寬銀幕彩色故事片《火紅的山的山脊》是志願軍英雄黃繼光的傳記片,影片選取了黃繼光生命中最後幾天來表現他的犧牲精神,片中還出現了志願軍英雄邱少雲的英雄形象。片中叫吳少雲,他和黃繼光去搶水,戰友們不斷犧牲,敵人把草叢變成火海,潛伏的吳少雲被淹沒在烈火中。很顯然,吳少雲是以邱少云為原型創作的。《火紅的山脊》中的黃繼光由朝鮮演員金明奎扮演,長影張雷配音,吳少雲由朝鮮演員宋齊國扮演,這兩部朝鮮拍攝的志願軍英雄傳記片戰爭場面氣勢恢泓,人物性格鮮明,上映時得到我國電影觀眾的一致認可。抗美援朝為電影提供的不只是表現的內容,還提供給影片進行深入的藝術探索和思想開掘的一個又一個契機,使我們站在歷史的角度,來重新審視昨天的戰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