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明朝屬五都。
清朝屬智路。
民國時期,分屬流泗、鄉賢、賓蒲3鄉,管理機構為鄉公所。
解放初屬一區,分流泗、雙橋、楊山、風雞、立新、棠山、江山、長壠等鄉。
1957年撤區並鄉,設流泗鄉。
1958年公社化時,轉為流泗公社。
1984年7月,恢複流泗鄉建制。
1992年8月2日,撤鄉建流泗鎮。
2003年10月,撤併砂洲村、長江村、永和村,合併為長江村;撤併七星村、倉前村,設立東風村;撤銷流泗村,設立流泗橋社區。
2018年2月24日,原江灣中心村正式升級為江灣社區;原長江村撤銷,分為永和村、砂洲村、長棉村。
行政區劃
截至2018年2月,流泗鎮下轄:流泗橋社區、江灣社區等2個社區 ; 金山村、棠山村、楊山村、江山村、永和村、砂洲村、長棉村、長壠村、基壟村、紅楓村、 紅星村、菱塘村、西塘村、東風村、蓮花村、竹澗村等16個行政村;共184個自然村(含移建新村5個,不含已搬遷合併自然村),全鎮總人口3萬,鎮政府駐地為流泗橋社區復興大道;
氣候條件
流泗鎮地處長江下游南岸,是典型的江南水鄉環境,屬亞熱帶季風氣候,環境宜人,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7.4℃,積溫在5358.7~5402.1℃;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5℃,最熱月(7~8月)平均氣溫29℃,有記載歷史極端最低溫-8℃、歷史極端最高溫40.3℃;常年無霜期258.8天;年平均降水量1442.5毫米;全年實際日照總時數平均1983.8小時,日照率為48%。
基礎設施
全鎮現有完全中學1所(流泗中學)、國小19所、幼稚園11所,在校學生達6000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5%;集鎮建有流泗鎮中心衛生院、街道診所、農村醫療所,為教育醫療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該鎮建有流泗派出所、流泗汽車站、流泗財政局、流泗移動公司、流泗聯通公司、流泗郵電所、流泗供電所、流泗信用社、流泗網通公司、流泗老年大學、流泗綜合文化站、流泗詩詞分會、流泗電視台、流泗文體中心、流泗國稅局、流泗煤氣站等。
該鎮交通方便,地理位置佳,擁有長江自供碼頭和黃茅潭內湖水運站,301省道、銅九鐵路穿境而過,距離彭湖高速公路湖口東收費站3公里。
流泗鎮距離湖口縣13公里,距離九江市45公里。是廬山、石鐘山、鞋山、龍宮洞的必經之地 。
該鎮建有35KV輸變電站、日產1000噸地下水自來水廠;擁有程控、移動、傳真、尋呼等現代通訊設備;有線電視、調頻廣播覆蓋全鎮;文體、餐飲、娛樂等服務設施應有盡有。街道的亮化、淨化、綠化工程正在完美之中。
交通設施
流泗鎮位於贛皖邊陲,江西省彭澤縣與江西省湖口縣連線處,是江西與安徽的必經之地,境內有S301省道(江西湖口—安徽東至)、銅九鐵路(安徽銅陵—江西九江)、S20彭湖高速公路(江西彭澤—江西湖口)、池九高鐵(安徽池州—江西九江)等,流泗汽車站每天有幾十趟發往九江市區、湖口縣城、各行政村、周邊縣市地區的公車和大巴車。
區域工業
流泗鎮工業企業起步早,基礎紮實。原九江曲軸廠、湖口建築陶瓷廠、湖口合金廠,曾響譽省內外,均屬省級先進企業和省鄉鎮一級企業。省、部優產品10個,暢銷全國各地。個體私營企業也正在蓬勃發展,工業小區正逐步形成,另有2個江西省大型工業園區——銀砂灣工業園、銅鑼灣工業園。
神華國華九江電廠,位於江西省九江市湖口縣流泗鎮銀砂灣工業園,規劃建設6×1000兆瓦超超臨界燃煤發電機組和每年400萬噸的煤炭儲備(中轉)基地。項目一期建設2×1000兆瓦超超臨界燃煤發電機組和每年150萬噸的煤炭儲備(中轉)基地,投資80.02億元,預計2017年建成投產發電。
神華九江電廠是神華集團在江西投資建設的第一個火電,標誌著雙方深化合作進入了新的階段。開工建設,有利於進一步最佳化贛北地區能源布局,加快融入長江經濟帶建設,為江西電力能源產業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
以“生態文明”為旗幟,以“美麗電站”為綱領,以“清潔高效”為路徑,積極回響國家節能減排新要求,主動將節能環保、清潔高效、近零排放理念融入到設計工作中,採用6項高效節能技術、4項近零排放技術、3項清潔環保技術、3項系統最佳化設計布置方案,採用高效濕法煙氣脫硫裝置、九級回熱、高位冷卻塔、煙氣餘熱深度利用等一系列前沿環保技術,其煙氣除塵率達到99.9%,排放指標達到並優於燃氣機組排放標準,實現近零排放,努力建設低碳環保、技術領先、世界一流數位化電站。
中固管樁,屬流泗鎮2012年招商引資項目,落戶該鎮工業集中區,占地130畝,總投資1.2億元,以生產混凝土管樁等建築材料為主。
項目於2013年初動工興建,分兩期投資,目前已完成7000萬元固定資產投資,建成第一條線1.2萬平方米三個車間的鋼結構廠房、1300平方米的實驗室、鍋爐房、原材料倉庫等輔助車間,建築面積4400平方米的辦公樓和工人宿舍樓已全面封頂,預計2013年12月底前完成全部設備的調試安裝,並投入生產運營,2014年4月動工興建第二條生產線。項目全部建成投產後,可年產高強度預應力混凝土300萬米,總產值達6億元,實現稅收2500萬元,可解決就業工人200餘名。
東陽紡織有限公司,是流泗鎮結合自身實際作為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引進的一家主營棉紗生產、銷售的股份制民營企業。
該公司以本地棉花為主要生產原料,通過清花、梳棉、並條、粗紗、細紗、筒搖等生產加工工序,實現農副產品的生產、收購、加工、銷售一體化經營。產品暢銷江蘇、浙江、廣東、上海、安徽、湖南、北京等全國大部省市。公司全部投入運營後,年可加工籽棉5000噸,生產棉紗2000噸,產值5000餘萬元,上繳稅收40餘萬元,解決就業30餘人。
文教衛生
文教衛生事業健康發展,精神文明建設促進了社會新風尚的形成。全鎮現有完全中學1所(流泗中學)、國小19所,幼稚園12所,在校學生達6000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5%;集鎮建有流泗鎮中心衛生院、街道診所、農村醫療所,為教育醫療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流泗鎮中心國小先後榮獲江西省少先隊工作示範學校、九江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先進單位、湖口縣文明單位、湖口縣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先進單位、湖口縣教育教學教研先進單位、湖口縣師德師風先進單位、湖口縣平安校園示範校等榮譽。教師中先後榮獲市縣“優秀教師、優秀班主任、優秀教育工作者”等榮譽20多項,師生在國家、省、市級各類競賽中先後獲獎達60多人次。
經濟發展
“近年來,流泗鎮在科學發展中完善發展新思路,在超越自我中提升發展新境界,經濟社會蓬勃發展,去年入選江西省首批百強中心鎮,今年入選全國重點鎮。同時把改善民生作為第一大事來抓,以人為本,創新舉措,加快推進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讓發展成果惠及廣大人民民眾,努力建設幸福流泗。
實行“六個一”工作機制,為工業園區服務
流泗鎮著力推動“工業強鎮”進程,實行“六個一”工作機制,即一個項目、一名領導、一名責任人、一支服務隊伍、一個實施方案、一套服務機制,切實做好銀砂灣工業園區建設的服務工作,為湖口縣“決戰工業一千億”貢獻力量。目前,神華煤電、LNG、杭氧、生物柴油、五星紙業等重大項目已落戶銀砂灣工業園區,正在加緊建設中。
“流泗鎮在積極配合做好銀砂灣工業園區主幹道、人行道及綠化、亮化、美化、管網等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還全面完成了江灣安置區統規自建(一戶一宅)和統規統建公寓式安置房建設。逐步完善安置區水、電、路、下水管網、綠化、亮化、沼氣和社區幼稚園、社區衛生所、社區居委會、村民活動中心等配套設施建設;即將啟動安置區高檔酒店和商居用地開發,為落戶工業園區的企業服務,著力打造工業重鎮。”
推行“五定五包”工作法,大力發展鎮域實體經濟
投資是區域經濟成長的直接推動力。為此,流泗鎮把招商引資放在高於一切的位置上,把項目建設作為推動鎮域經濟發展的第一動力,一切圍著項目轉,一切圍著項目乾,在談項目抓簽約、簽約項目抓落戶、落戶項目抓快開工、開工項目抓快投產。同時推行“五定五包”工作法,即定領導、定人員、定方案、定責任、定時限和包對象、包掌握情況、包服務、包聯繫、包協調,鎮村幹部“5+2”、“白+黑”的忘我工作、樂在奉獻,營造了“安商、親商、富商”的良好氛圍。
該鎮在新興工業方面,以鎮域銅鑼灣工業集中區為主體,依託金砂灣工業園產業上下游優勢,強抓工業建設和項目推進,確保引進億元以上工業項目2個,力爭引進10億元以上項目1個;積極幫助解決已落戶並建設完成的中固管樁、鴻盛家具、恆通不鏽鋼等大型新興企業的實際問題,確保企業順利生產。
在傳統企業方面,全力做好工業基礎設施建設和企業服務機制,大力推進原有傳統老企業轉型升級,開拓輝門實業、石鐘鑄造、閔興紙業等老企業深層潛力,激發企業新活力。
在私營經濟方面,積極活躍鎮域集市貿易,鎮區大小各類商戶300餘家,建成農貿、建材小商品批發市場。
功夫不負有心人。目前,該鎮24家中小企業年產值達8000萬元,還有2家投資均過億元的大型工業項目落戶鎮域工業集中區。
建設集鎮新區,形成“兩橫三縱”集鎮新格局
流泗鎮以鎮村聯動為載體,竭力建設區域中心集鎮。按照“西擴東改,縱深發展”的總體規劃,誠邀甲級資質設計單位對集鎮總體規劃及控制性詳細規划進行了制訂和修編。同時,投資1200餘萬元,按照市政二級公路的高標準建設完成了長800餘米的復興大道和長400餘米的幸福大道,集鎮框架進一步拉大。
該鎮全面整治市容環境,建立規範有效的集鎮管理長效機制。建設集鎮新區,改變了流泗“一條扁擔街”的集鎮原狀,形成了“兩橫三縱”集鎮新格局,區域中心集鎮初現雛形。
調動農民積極性,推進新農村建設和農業產業化進程
流泗鎮堅持“政府主導,民眾主體”的原則,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充分調動農民積極性,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
該鎮以發展現代農業為目標,以農民增收為核心,以“快上項目、精建基地、扶強龍頭、多創品牌、做活流通”為重點,加大涉農資金投入,整合涉農資金200餘萬元,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同時抓農業基地建設,已建成農業基地13個,為全鎮農業發展起到引領作用。目前,全鎮已累計完成好61個村莊的新農村建設。
農業產業化方面,該鎮緊緊圍繞縣級“6212”工程,重點發展花卉苗木、蔬菜和水產等特色產業,當前正在洽談一家投資3000萬元以上的農業產業化加工項目。同時積極做好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產品的品牌建設,已有農民專業合作社32家。全力做好防汛抗旱、森林防火、統防統治農技推廣工作,積極整合國家惠農資金,規範“一事一議”項目獎補工作,進一步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促進農民增收。
改進作風建設,增進乾群互信,融洽黨群幹群關係
流泗鎮結合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積極開展“連心、強基、模範”三大工程。該鎮收集民眾意見,了解民眾思想,規範便民行政服務,提高“七所八站”的辦事效率,進一步最佳化發展環境;強化基層班子建設,加強基層黨組織管理,對各村(居)、職能部門強化責任,明確職責,提高效率;打造陽光政府,完善黨務政務公開,規範財務管理制度,增進乾群互信,融洽了黨群幹群關係。
以人為本,切實提高民眾幸福指數,建設幸福流泗
流泗鎮以人為本,把改善民生擺在首要位置,規範落實民政和優撫工作,切實提高民眾幸福指數,努力建設幸福流泗。該鎮大力推進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實現了農村新型合作醫療保險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適齡保的全覆蓋;完善了社會救助制度,著力解決低收入家庭和困難群體生活保障問題;強化優撫安置工作,完善救災賑災制度;規範了糧食直補和失地農民保險措施的落實,著力完善新形勢下的救助制度。
該鎮大力發展老齡事業,完善敬老院建設;切實加強中國小校、幼稚園的安全管理。發揮新建文化活動中心的作用,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積極整合民間詩社等文化資源,爭創全省乃至全國詩詞之鄉。
項目建設
給力銀砂灣推進鎮村聯動發展
作為全省沿江開放開放1+3+X工業建設重要板塊、銀砂灣工業園核心區,流泗鎮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的總體部署,在狠抓招商引資、項目建設的同時,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銀砂灣工業發展優勢,既全力服務好銀砂灣園區開發,努力搭建沿江工業發展平台,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又為園區征地拆遷戶進行統一安置,加快推進鎮村聯動中心村建設,促進產、城、村融合發展。由於前期征地、拆遷、安置等方面工作服務主動,目前,落戶銀砂灣的神華煤電、五星紙業等重特大項目建設進展順利,推進步伐不斷加快;園區自來水、主幹道、管網等基礎設施建設同步實施、日漸完善;占地320畝的江灣安置區,公寓式安置房4棟148套主體全部建成且通過驗收,預計7月底拆遷戶可分配入住;“一戶一宅”安置戶264戶,目前三層完工200餘戶,坡型屋頂和外牆漆完成160餘戶。安置區內水、電、路、下水管網、綠化、亮化、沼氣和社區幼稚園、社區衛生所、社區居委會、村民活動中心、垃圾壓縮站等配套設施建設也在同步進行中。
壯大銅鑼灣帶動新區擴容提質
置身於1平方公里的流泗鎮銅鑼灣工業集中區,一條寬闊的大道將工業集中區各片串連,標準化廠房整齊林立於大道兩邊,新投產的中固管樁廠區內機聲隆隆,車來車往,這裡儼然是一幅壯麗的工業畫卷。
“以鎮域銅鑼灣工業集中區為主體,依託金砂灣、銀砂灣工業園上下游優勢,全力以赴抓好招商選資和項目推進,確保今年引進五千萬以上項目3個、億元以上項目2個、10億元以上項目1個。
“2013年以來,圍繞‘實踐科學發展,打造經濟重鎮,建設幸福流泗’的目標,全鎮上下一心,奮力拚搏,各項工作均取得了歷史性突破。在服務縣級園區開發建設上,完成了神華煤電項目區征地、拆遷、遷墳及土地表層清理工作,保證項目順利開工;完成了恆泰礦業、玉龍新能源、九江天宇、生物柴油等項目的征地及建設服務工作。著力做好拆遷戶的安置工作,目前,江灣安置區的拆遷戶統規自建房已基本完工246戶,統規統建公寓式安置房已全面開工,計畫年底封頂。同時,積極配合做好銀砂灣自來水廠、江灣安置區主幹道、人行道及管網等基礎設施建設,並逐步啟動江灣安置區社區幼稚園、社區衛生所、社區居委會、村民活動中心和垃圾中轉站等配套設施建設。
“招商引資是我鎮工作的重中之重,要不斷最佳化發展環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不斷發展鎮域實體經濟。”為增強工業發展後勁,實現工業復興,積極爭取縣委、縣政府的政策支持,規劃建設了占地面積1平方公里的流泗鎮銅鑼灣工業集中區;引進了諸如大恆重工項目、中固管樁項目、鴻盛家俱項目、四季青園林項目等一批規模大、質量好的項目。不僅如此,還積極扶持原有企業轉型升級及引導規範管理,今年以來,九江恆升曲軸廠、九江駿業興、石鐘鑄造等老企業通過自主創新、技術改良,分別研發了空氣壓縮機、四階A1和低矽球化劑等新產品,生產效益進一步提高。
“我鎮按照‘科學規劃、全力建設、規範運營、精細管理’的思路,加快區域中心集鎮建設。2013年,科學規劃完成了流泗鎮總體規劃及控制性詳細規劃的制訂和修編,完善了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產業發展規劃等專業專項規劃,並已通過專家二次評審.在全力建設上,總投資1200餘萬的復興大道和幸福大道全面建成,人行道,綠化、亮化工程配套到位;興橋嘉苑、流泗橋商業大廈、銀灣豪庭、金輝煌等商居項目、農行大樓改造等項目逐步推進,集鎮框架進一步拉大.在規範運營上,完成了對流泗建陶廠和供電所宿舍樓的資產評估;妥善處理了紅楓鋼構、園都商混土地歷史遺留問題;以“遷戶拆舊”工程為切入點,積極爭取上級部門的增減掛政策,全力做好西塘村陽八房、竹澗村鄒源鋪灣建設用地增減掛工作,大力推進拆舊區建設,積極推進鎮村聯動建設。在精細管理上,規範農民建房審批程式,充分利用數位化管控平台,積極推廣新房型建設,嚴格管控在“大九江”規劃區內外農民建房情況,嚴厲懲處和及時拆除亂占、濫用耕地的違章建築;嚴把危房改造對象審批關,把惠民政策落到實處;大力開展市容整治,實行划行歸市。
關於新農村建設,2013年流泗鎮有新農村省級建設點1個,市縣自建點1個。按照縣委提出的“七不準”及堅決不讓村組欠債的原則,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和環境為切入點,緊扣和諧秀美鄉村建設的要求,結合實際,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有序推進新農村建設。2013年,政府和民眾共整合資金96萬元,拆除余屋及空心房2間,砌護塘壩120餘米,整修塘壩300餘米;新安裝路燈12餘盞,綠化植樹160棵,民眾生活條件得到顯著改善。
“發展的目的是為了改善民生,因此,流泗鎮在改善民生上從不吝惜的。在社會保障方面,2013年流泗鎮完成新農合參合資金收繳191.06萬元,參合率達到100%,為各村獨立設定新農合專門台賬,門診和住院統籌補償資金652餘萬元;全鎮已有456名失地農民參加了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同時,做好了到齡人員養老金髮放工作,並在全縣率先完成了新農保參保人員的信息錄入工作。在民政工作方面,召開低保聽證會,確保低保金在陽光下發放。今年全鎮為830戶1350人發放低保金180餘萬元;發放五保供養金36餘萬元;發放精簡退職救濟金5.3萬元;發放大病救助金52萬餘元;發放各類救災款66萬餘元;發放各類優撫金52萬餘元。
“2014年,我們流泗要繼續腳踏實地,開拓進取,全力以赴服務縣級園區開發,特別是要確保神華煤電項目順利建設;不遺餘力發展鎮域實體經濟,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努力引進主營業務收入達到規模以上,投資過億元的企業1-2家,落戶銅鑼灣工業集中區;盡力打造區域中心集鎮,全力推進鎮村聯動,積極實踐城鄉統籌。
復興大道
流泗鎮於2013年初啟動復興大道工程項目建設。該道路工程按Ⅲ級城市次幹道(二級公路)規劃要求設計,總里程全長1.2公里(其中復興大道800米、幸福大道400米),寬20米,雙向四車道,項目占地50餘畝。整個項目總投資1200萬元,資金來源全部由鎮本級自籌解決。
新修的復興大道和幸福大道將流泗新區與銅鑼灣工業集中區緊緊相連,全長1200米的兩條道路,總投資1200餘萬元,西接301省道,東接泗壠路,與老集鎮形成了“兩橫三縱”的鎮域交通網,有效緩解了集鎮交通壓力,方便了民眾出行,已於2015年建成通車。
新農村建設
細豐家新村,位於流泗鎮流泗橋社區東南部,為今年的省級新農村建設點。全村總人口98人26戶,耕地面積73畝,其中水田26畝。村莊以蔬菜種植為主,種植面積達到20畝,人均收入5400元。該村按照統一規劃、分戶建設的要求,以“三清七改二化”為著力點,全面推進村莊整治、垃圾無害化處理等工作。目前已投入68萬元,按建設規劃方案,共改水改廁26戶,建大型化糞池3個,拆除空心房余屋5間,改溝987米,外牆出新6573平方米,下水道整改1268米,挖填土方1546立方米,塘壩切護146米,戶戶通352米,人行便道837米,垃圾處理354噸;新裝路燈16盞,栽種垂柳167株、果樹83株。同時,大力推進農村清潔工程,強化制度建設,開展衛生評比和十星文明戶評選活動,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民風民俗極大轉變,民眾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得到明顯的提高。
江灣社區,該社區規劃用地面積280畝,入住居民涵蓋園區周邊4個行政村,9個自然村,建成後有活動中心、休閒廣場、幼稚園、社區診所等公共服務設施及機構,將是一個生產方便、生活舒適的宜居樂園。
自然資源
全鎮現有旱地15000畝,水田13000畝,水面4000畝。流泗鎮特產豐富,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盛產稻穀、棉花、油菜籽、油茶、柑橘、藥材等,兼養豬、蠶、家禽、魚類、水產類、花木類等。
流泗詩詞
2006年,中華詩詞學會授予湖口縣流泗鎮“詩詞鄉鎮”榮譽稱號。在流泗鎮,寫詩、吟詩、賽詩成為民眾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機關的牆報有詩詞作品,中國小校刊有詩詞園地,學校、村組都相繼成立了基層詩社和詩詞小組。到目前為止,該鎮有中華詩詞和省、市、縣詩詞會員100多人,詩詞愛好者近千人。
據統計,該鎮民眾創作的詩詞聯作品已達3萬多首(幅),在各級詩詞刊物發表作品1萬首(幅),其中有10多人已出版詩集。詩詞的發展,凸顯了流泗鎮對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視和落實。目前,流泗鎮詩詞學會已創辦了《流泗詩詞》《泗橋俚歌》等刊物。
流泗鎮賦
湖口東陂,彭澤西緣,有江南古埠流泗鎮焉。古之流泗稱“流澌”,民國豐姓秀才易“澌”而為“泗”,取孔子設帳泗水講學之意耳,善哉!斯域也,人文底蘊豐厚,歷史積澱殊深。
據湖口縣誌載:自宋而下有進士十人。明許汝魁官至南京布政司,稱廉吏,石頭城清名常駐;清周厚轅穩掌翰林院編修,擅書法,武侯祠墨寶長存。推波助瀾,代不乏人。由古埠而為名鎮始仰黃茅潭之功也。彼處原為一漁村耳。假小舟離埠北向一里許即入潭之水域。萬頃波光盈盈在望,一抹淺山欵欵環抱。碧水漾秋波,嵐光添笑靨,恍如神女之眸也。王觀有詞云:水似眼波橫,山似眉峰聚,欲問行人去哪邊,眉眼盈盈處。莫非此間之謂乎?至於芳草萋萋、嘉木扶蘇、菡萏飄香、六出迷濛則非一朝一夕而能盡覽其神韻也。更有奇霧驟起驟消,縹緲氤氳,幻化莫測,竟至衍生民謠曰:烏豬趕牡羊,一趕趕到黃茅潭,若是有人找得到,世代兒孫賽侯王。意謂潭中有寶藏也。潭之水產豐而且美,尤以銀魚螃蟹糟魚為最珍。緣湖而漁者,入埠兜售,促動陋港野埠成鬧市;精於商道者,揚帆遠航,貫通長江口岸為漕運。鎮賴魚業興,一業興百業隨;集因商貿發,五行出八作生。土貨國貨舶來品源源抵埠,糕坊染坊缸甏廠疾疾登場。水碼頭帆影綽約,石板街人流如織。歷三百餘年風雨滄桑終成氣象,聚百十路商賈風雲際會名震八方。橫連縱合,輻射贛鄂皖三省;熙來攘往,波及都彭鄱數邑。漸次與馬壋、碼頭並輦徐轡,並稱江左三大名鎮。
源流既往,的是民生依託要津;春雷炸響,躍為縣市工業重鎮。草根工業開拓者,屢獲嘉獎;異軍突起急先鋒,媒體頻傳。早期農業機械製造,支農佳績赫赫;繼而球鐵曲軸生產,行業前矛鑿鑿。慣立改革潮頭,社會貢獻良多。
人盡其才,地盡其美。曲港回流,小橋流泗淙淙;勾欄畫棟,古風民俗依依。徜徉老街,水鄉韻致依稀可吊;俯瞰新城,現代架構磅礴恢宏。引農造城移民建鎮,大手筆摧枯拉朽,拓展似奔似突;招商引資調整結構,全方位風生水起,熱潮如火如荼。改造硬環境不留死角,村村通戶戶連,遠也乘車近也乘車;建設新農村此起彼伏,處處變人人悅,老也穿花少也穿花。古鎮換新姿,縱橫捭闔開生石;德政潤蒼生,載歌載舞慶昇平。著靚裝扭秧歌,阿嬸阿婆憨態可掬;劃旱船打蚌殼,老表村姑笑逐顏開。學科技促致富,金山村父老上夜校新風習習;重文風結詩社,長壠村農民作詩詞雅興悠悠。著西裝穿革履串門司空見慣;挎手機駕摩托下地不是奇聞。由溫飽而小康量變而質變,僅區區三十年,寧無萬千感慨乎?財富何來?芽民謠雖屬子虛,寶藏似非烏有,或問獲之者誰?芽答曰:與時俱進之炎黃子孫也。文短情長,敷成村歌一曲以饗吾鄉之仁山智水:至神至聖黃茅水,獻盡赤忱從不語。周遭地復又天翻,莫教污濁染其裾。烏豬牡羊多如麻,踴入尋常百姓家。春風著意栽宮錦,人間開遍武陵花。
流泗傳說
流泗鎮大約於明末時期建立,至今已有370多年歷史。鎮址是原來在黃茅潭的荒灘上,在其不遠處的長江龍潭口上有一個集鎮——茭石鎮,當時人們多乘渡船往來於茭石鎮,因而此鎮異常繁榮,也是交通要津,而流泗鎮還是個無名小地。來往於茭石鎮的行人過客,為了等渡,都要在流泗鎮這片荒灘等候半天,備受雨淋日曬之苦。
後來,有一“劉”姓人家便在小港上搭建了一座木橋,在橋頭築起一幢茅房開設茶館,作為侯客的棲息之所。此後長江南移,茭石鎮崩塌入江,長江上來往的船隻就到黃茅潭避風,遇到陰雨連天,船隻就愈來愈多,劉家茶館便成為船客的遊樂場所,生意日漸興隆,逐漸發展成為油鹽醬醋米,菸酒雜食和兼營聚賭的行商。劉氏後來在店鋪南北近郊建起兩座村舍,由其兩個兒子居住。而人們也習慣地稱劉家店鋪所在地為“劉氏橋”了。
話說茭石鎮坍塌入江後,一些商賈紛紛內遷,聚集在劉氏橋西北約兩公里處的史家橋。而劉氏橋附近的彭,喻,方,戴等四大家族為壯大家族勢力,也在劉氏橋頭兩岸的荒蕪灘地大興土木,建造商鋪。
由此流泗鎮的雛行基本形成。四大家族後來為消除劉氏在當地的影響,採用諧音的辦法,將“劉氏橋”改為“流澌橋”(註:此“流澌橋”三字其中一處直到現在還刻在流泗中學上來的“迎福樓”旁不遠處的橋頭上,另一處在流泗老街橋東和橋西的連線處,80年以前出生的當地人們都會記憶猶新,由於年代久遠及人為的破壞刻在水泥柱上的字和路燈早已不見蹤影),兒時的我聽長輩們斷斷續續的講過“流泗橋”與“流澌橋”的由來。
到上世紀30年代,當地鄉紳集資在鎮西開辦國小,取名時,校董事會意見不一,於是鑒於當時彭湖公路興建,鎮東南兩條小港上又建起了兩座公路橋,於是鎮上便有了4座橋。據此,就將“澌”改為“泗”,定名為“流泗國小”(現在的流泗鎮中心國小原址)。人們覺得這既簡化了“澌”字之繁,又含孔子講學泗水之意,以後就將“流澌橋”稱為“流泗橋”了。
非物質遺產
湖口草龍,起源於隋唐 。草龍製作方法優良、外形獨特,較為出名。在2005年9月江西省首屆民間藝術節和南昌市繩金塔廟會的展演中,湖口草龍被江西省文化廳授予一等獎,並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流泗鎮已故老藝人周雲開曾於1920年至1945年間多次扎過草龍,是遠近有名的扎龍師。自上世紀50年代後,由於草龍編扎工藝複雜,無人有耐心專致從師學藝,這一民間工藝才瀕於失傳。期間雖有草龍游舞,但編扎工藝粗糙、簡單。
直到1985年,流泗鎮流泗橋社區居民喻芳澤,對編扎草龍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三次登門求教,拜師於當時82歲的老藝人周雲開,得以把這一民間技藝繼承下來,成為當今編扎草龍的一代名師。為了使這一手工技藝不致失傳,喻芳澤摒棄過去農村“傳男不傳女”的思想,毅然將其技藝傳授給自己的女兒喻遠莉,使其成為目前湖口編扎精緻草龍的唯一傳人,被當地人們譽為“小龍女”。
喻芳澤老藝人酷愛編扎草龍,在長期的實踐中不斷摸索、提高和完善編扎技藝。他在前輩老藝人編扎技藝的基礎上,對龍的形態進行了反覆改進,使草龍更具逼真。
1997年,他編扎出一條有相當手工藝水準的草龍,引起反響。2005年,喻芳澤師傅在湖口縣文化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精心編扎出一條長11節28米、龍身直徑0.38米的草龍,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正是這條手工技藝高超獨特、精巧細緻、新穎逼真的湖口草龍。
泗橋俚歌
《泗橋俚歌》, 江西省九江市湖口縣流泗鎮流泗橋社區泗橋詩社社刊, 創刊於2009年11月18日, 屬詩社社員內部交流刊物。
在當前努力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大好形勢下,根據湖口縣創建“中華詩詞之鄉”的要求,繼全縣第一家農民詩社流泗鎮長壠廖村文通詩社成立之後,流泗橋社區泗橋詩社也於今年11月18日成立了,這是我縣第二家村級農民詩社,至此,泗橋詩社社刊《泗橋俚歌》今天也正式與廣大讀者見面了。這是社區文化建設方面的一個縮影,也是流泗橋社區政治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喜事。我們倍感由衷的高興和熱烈的祝賀!
流泗橋社區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自古至今,人才輩出。吟詩作畫的民眾不斷湧現。為了給詩詞愛好者提供一個交流創作的平台,我們創辦了《泗橋俚歌》社刊,奉獻給廣大讀者,旨在弘揚中華傳統詩詞,謳歌時代之旋律,積極推動地方精神文明建設,目的是豐富農村文化生活,構建和諧新農村,促進經濟發展。
《泗橋俚歌》在中華詩詞百花園中還是一株剛出土的幼苗,希望得到社會各界民眾及廣大詩友的精心澆灌和支持。今後的路更長,工作更艱巨。在中華詩詞方面,我們尚知之膚淺。今後,我們將積極學習中華詩詞,努力提高寫作水平。向廣大讀者奉獻更多的優秀作品。使我們的詩詞工作與全縣詩詞走向大眾和建設詩詞之鄉形成整體。只有這樣,我們泗橋詩社和《泗橋俚歌》才能真正走向輝煌。
2011年3月,著名書法家、詩人、原中華詩詞學會常務副會長,原《中華詩詞》社社長,《中華詩詞》顧問、編委。現為中華詩教委員會常務副主任、中華詩教促進中心主任梁東先生為《泗橋俚歌》題寫刊頭。 2011年《泗橋俚歌》創刊號和第二期入藏國家圖書館 被國家圖書館永久收藏巳由國家圖書館入藏,列“國家總書庫”正式館藏,稱“永久保存”。
2011年3月,由文化部、中國文聯聯合主辦的首屆全國百詩百聯大賽揭曉,湖口縣流泗鎮泗橋詩社的周治平、殷美生、駱小華、葉金生等5位農民詩人的的古詩《農莊旅遊》《看梨花》等8首詩詞作品順利入編《中國百詩百聯作品集》。
“中國百詩百聯大賽”活動於去年8月15日啟動,共收到作品12萬首(副)。大賽初評,評審從這些作品中評選出詩詞入編作品和楹聯入編作品,將編輯成《首屆中國百詩百聯大賽作品集》公開發行。通過初評的作品將評選出100首優秀詩詞和100副優秀楹聯,最終從中評選出一、二、三等獎。
《泗橋俚歌》以書刊型32K型出版,一年一期。希望得到各界同仁關愛並歡迎惠賜佳作。
銀砂灣工業園
銀砂灣工業園是湖口縣金砂灣工業園以東延伸部分,預留作為港口發展用地。該處自然條件優越,深水近岸,堤岸穩定,有一定的陸域縱深,是湖口港區的優良深水岸線。
銀砂灣地處長江與鄱陽湖交匯點附近,是環鄱陽湖城市群貨櫃通江達海進行中轉的理想地,適合依託物流產業規模壯大發展物流加工業。近期規劃建設6個5000噸級貨櫃、件雜多用途泊位,占用岸線長度約900米,港區陸域縱深800米,占地72萬平方米,形成通過能力約120萬噸/年和貨櫃60萬TEU/年。
新鋼、萍鋼合作投資200個億,年產540萬噸5米5寬優質船板鋼項目將落戶正在建設中的銀砂灣工業園,該項目建成後將使湖口縣流泗鎮成為江西省最大的鋼鐵基地;中高檔女鞋生產企業等一批輕工業項目也將落戶規劃中的輕工業物流園區。
中國化學工程股份公司和長聯石油公司共同規劃,擬建設湖口國際石化工業園區,為此,項目專家組來湖口縣考察。該項目如能成功落戶湖口縣銀砂灣工業園,總投資將達到1090億元。這不僅是湖口縣的大項目,也將是九江市乃至江西省的一個重大項目。
目前湖口縣工商局已主動參與相關準備工作,重大項目綠色通道也已提前開啟。
流泗老街記憶
一條由江西省通往安徽省的301省道橫穿流泗鎮,道路兩旁商鋪林立,繁忙而熱鬧。穿過其中一條不起眼的巷口,繞過一個岔口,便是流泗鎮的老街。這條老街的道路並不狹窄,兩旁多為磚木結構的瓦房,以及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筒子樓,其中不少建築的外牆上還寫有具有年代感的各種口號和單位名稱,令人印象十分深刻。
“這裡是國營曲軸廠,在七八十年代很是紅火,也很有名氣。講述著這座工廠的輝煌歷史。只見幾棟七八層高的宿舍樓矗立在老街的盡頭,然而此時這裡已門可羅雀,整個宿舍區都呈現出蕭條和破敗。
“過去一點就是黃茅潭,黃茅潭位於長江與流泗鎮之間,現在由於堤圍的緣故,已然成為了一座內湖,一些外地人將這裡承包下來用做養殖。“以前這裡盛產銀魚,然而這些年連銀魚的影子都看不見了。”說到湖中的物產,不無感慨當地生態環境對當地人生活的影響。
四大民俗文化
1、青陽腔文化
青陽腔,是在明代嘉靖(1522年~1566)年間,因弋陽腔流入安徽省青陽縣地區後,與當地流傳的戲曲聲腔、地方語音、民間音樂、宗教音樂等結合而成。於嘉靖、隆慶、萬曆(1522—1610)年間進入江西省湖口縣地區,傳入流泗鎮莊前潘村,流傳至今。
村莊青陽戲班除了歷史上戰亂、動亂,鮮有中斷。上世紀50年代,村中青陽腔代表性傳人潘康全(1925年—1970年),被選調至省贛劇團,成為著名演員,在國家文藝禮堂演出時,受到周恩來總理接見,並接受獎賞,名噪一時。現在,由於老藝人相繼謝世、青陽技藝鮮有傳人,農村年青人外出打工家中只剩老人小孩、無能力演出,日新月異的現代文化,生活,不斷衝擊和侵占了青陽腔的生存空間等諸多原因、使青陽腔出現了萎縮、滑坡趨勢,嚴重威脅著它的生存與延伸、面臨瀕滅絕的邊緣。
近年來,各級政府採取了搶救保護措施,使這一古老的戲曲藝術之花又重獲了新生。2006年6月,經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為第一批江西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同時又經國務院批准公布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現在,逢年過節,從村中古戲樓,飄揚的傳統青陽腔,又在青山綠水間迴蕩。
2、粑俗文化
流泗鎮莊前潘村始祖選址,選的就是水草豐美,土地肥沃的“瓜盤地”,盛產各種農作物,為製作各種粑奠定了很好的原料基礎。
勤勞智慧的流泗人巧妙地把鄱陽湖畔的米粑文化與民間風俗相結合,形成了具有民間地方特色的一種習俗。千百年來,粑俗文化已滲透到村民一年四季的生活當中。逢年過節,生養壽慶,定婚成親,喪葬敬祖,參神拜佛,栽田割禾,做屋上樑,待客饋贈等,村民們無不做粑,以此表達自己美好的心愿和祝福。流泗的粑,品種有二十多個,其中以蒸米粑、麻糍粑、柳米粑、糯米粑、炒米粑、印粑和豆粑為主。粑的形狀各異,有圓有方,有鼓有扁,粑的顏色也是豐富多彩,有紅、黃、綠、紫、黑和白,粑上的圖案也是五花八門,有花有動物,還有各種吉祥的字語等。
粑俗成為莊流泗鎮傳統習俗中必不可少的一種尊品,又是村民改變單一的飲食習慣的佳肴。粑的各種造型、豐富的色彩、精巧的手工技藝、參與到各種文化習俗當中,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在幾千年的歷史中,經久不衰,有著很強的生命力,是中國的傳統飲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2008年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3、草龍文化
“一條黃龍下天庭,游來游去遊人家”。“游龍”是流泗鎮每年元宵的重頭戲,湖口草龍用稻草編制而成,不露人工痕跡,呈現一派莊重威嚴,古樸典雅的神韻,2005年湖口草龍被文化部正式授予非物質文化遺產,流泗鎮喻芳澤老藝人也被授予“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草龍傳承人。
4、詩詞文化
流泗鎮素有“詩詞之鄉”的美譽,在這裡,寫詩、吟詩、賽詩成為民眾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目前,流泗鎮有中華詩詞會員100多人。《泗橋俚歌》, 江西省九江市湖口縣流泗鎮流泗橋社區泗橋詩社社刊, 創刊於2009年11月18日, 屬詩社社員內部交流刊物。
回眸流泗,人盡其才,地盡其美。曲港回流,小橋流水淙淙;勾欄畫棟,古風民俗依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