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特點
“法國文學以其豐富多彩而著稱於世”,新出的《法國文學史》前言中這樣寫道,但相對說來,法國文學的歷史不算很

國內發展
我國在接觸外國文學之初,就把法國小說介紹了進來。上世紀末,林紓以一編《巴黎茶花女遺事》開始其“林譯小

這本著作予人印象最深的,是在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評論法國文學方面作出了可貴的努力。閱讀時常驚訝於編者能“尋墜緒之茫茫”,引證出馬恩對法國文學的如許論述。關於《羅蘭之歌》,書中引用恩格斯的原話,指出這部史詩出現於十一世紀末,“這個歌里歌唱了查理個人身上所體現的法蘭西的統一——一個還不存在的、理想的封建王國”,有力地說明了作品的思想意義。但更主要的,是編者能把馬列主義文藝理論運用到具體作家作品的分析上,作出自己的評價。如介紹孟德斯鳩作品時,指出在《波斯人信札》中穴居人這一理想社會的圖景上,也表現了作者的局限性:“這個理想國只是封建宗法制與資產階級人道主義奇特的混合物。作為一個擁有土地的上層資產者,其收入結合著地租和利潤,孟德斯鳩提出這樣的理想,正是他本人階級意識的表現。”這樣的論斷,可謂相當犀利。又如拉克洛《危險的關係》這部作品,從十八世紀末問世以來,一直頗遭非議,編者在進行認真的研究之後,敢於作出翻案文章,肯定此書是揭露貴族階級道德淪喪的力作,“表現了盧梭式的對上流社會徹底否定的立場……在法國十八世紀文學中,是一部值得重視的作品”,顯示出不隨人言的膽識。再者,在十七世紀末十八世紀初,革新派為反對文藝屈從於路易十四的絕對王權,主張擺脫古典主義的束縛,挑起了兩次“古今之爭”,但由於階級局限,所持論據不足以駁倒保守派,結果都以妥協了事。編者則根據馬克思主義的文藝觀,對古代文學中精華與糟粕、借鑑與創造等問題,作了專門論述,最後指出,“對這些關係的闡述也只有無產階級才能真正解決”。從而對一百五十年前法國文壇上的一樁公案,作出了自己的回答。上述例子表明,編者嘗試用馬列主義觀點對法國文學作一番清理,而這樣系統的工作,此前還沒有人做過。
產生背景
編者不是把文藝思潮和文學作品孤立起來進行研究,而是放在特定的社會生產狀況和階級鬥爭的形勢中加以考察。關於列那狐故事的分析,或許較能說明問題。《列那狐傳奇》,產生於十二、十三世紀之交,作品借動物世界的事情,搬演人類社會的活劇。列那狐憑著機智狡猾,克敵致勝,以喻市民階級對封建領主的報復行動。這個題材,隨著法國中世紀社會生活的變化而賦予了新的寓意。流傳於十三世紀中葉的《列那狐加冕》里,狐狸的形象開始有所變化,它的所作所為,不僅僅為獲取食物和圖報私仇,而是具有了政治目的;到了該世紀末的《新列那狐》里,新列那狐得到羅馬教皇樹列為“世界之王”。《冒充的列那狐》產生於十四世紀上半葉,列那狐以封建叛逆者的形象出現於作品之中,激烈攻擊教會和貴族,對教會財產的神聖性和封建所有制的合理性提出了根本的懷疑。列那狐從幽默逗趣的動物故事,演變而為諷刺世態的揭露作品。編者正是根據法國封建社會經濟方面的變化,以及不同時期政治鬥爭的特點,對列那狐這一形象的演化,從動物故事中開拓出來的含義,給予了科學的解釋。書中關於人文主義、古典主義、啟蒙文學的論述,不僅能很好把握經濟政治與文藝的關係,也著力闡明其他意識形態和外來社會思潮對文藝發展的影響。
圖書編排
以中世紀文學為一編,十六、十七、十八世紀文學也各自成為一編。這個分期法,既考慮到歷史發展的階段,看到社會生活對文學的決定性影響,也能體現文學發展的特點,突出各時代文學的主要思潮和傾向。試以十八世紀文學為例,這一編開頭一章為概論性質,分別從階級關係與資產階級革命,意識形態領域裡的鬥爭與啟蒙思潮,以及不同的文學傾向與啟蒙文學主潮等方面來加以論證,提綱摯領,鳥瞰這個時期的文學狀況;接著分章獨立論述孟德斯鳩、伏爾泰、狄德羅、盧梭、博馬舍等代表作家;這樣,緒言和專論,經緯交織,展示出一代文學的風貌。——這一論證方法,頗得綱舉目張之妙。
書中對法國文學作橫的按代論述的同時,也能照顧到縱的淵源相承的關係。如法國文學在十七世紀,堪稱戲劇世紀。但是,“古典主義文學在十七世紀法國出現並成為主潮,絕不是偶然的。”所以,在講十六世紀文學時,特別提到戲劇的發展,“出現了悲劇和喜劇”,並有“把故事或劇情在同一天、同一時間和同一地點再現出來”這一類似三一律的提法。古典主義發皇於十七世紀,創作出許多優秀的悲劇和喜劇。待到十八世紀,資產階級的形象無法見容於悲劇,而它又不甘心在喜劇中充當可笑的角色,在這種階級的要求下,出現了打破悲劇和喜劇界限的新劇種,正劇得以應運而生。有關戲劇發展前後相因的論述,在書中都有脈絡可尋。
同樣,法國文學史上,不乏同一類型的人物形象隨著時代演進而不斷深化的現象。對狄德羅筆下定命論者雅克這個人物,書中分析時指出:“他詼諧樂觀的精神,有點象拉伯雷的人物,而他聰明機智的特點又和司卡班相近……隨著資產階級革命的日益臨近,這樣一個第三等級的代表戰勝貴族人物的主題,在博馬舍的劇本里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這就是費加羅的形象。諸如巴特蘭律師(七二頁與七四頁)、吝嗇鬼形象(一二九頁與二一○頁)等,都屬於同一範疇的例子。
柳鳴九作品
柳鳴九,中國法國文學研究會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終身榮譽學部委員。一生潛心研究,勤奮寫作,可謂著譯等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