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小說描寫北宋徽宗年間,一名參與繪製《清明上河圖》的畫官的故事,通過這個人物勾連出《清明上河圖》的複雜繪製過程。而徽宗時代的人物如蔡京、童貫,史實如運送花石綱、黨爭遺風、靖康之難等,則紛紛取得相對位置,次第落座。
歷史小說家的敘事發明,便是在這些歷史事件與時間錯落的相對位置間,展開布局。在其中,我們也可窺見作者的“大歷史”的小說觀。
作者簡介
黃仁宇,1918年生於湖南長沙,2000年1月逝世於美國。美國密西根大學歷史系博士。主要著作有《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萬曆十五年》、《放寬歷史的視界》、《中國大歷史》、《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大歷史不會萎縮》等。
相關評價
(一)
《汴京殘夢》從書名已經看出小說的結尾了,大概是以不完美結局。徐承茵的人生經歷構成了整部小說的主線索,從他為考取功名,因畫茶壺而陰差陽錯進入畫館開始,這一切都充滿了戲劇性。一系列偶然的巧合,讓他也有幸見證了汴京風雲。通過個人仕途的變遷,我們看到了那時大宋的國情起伏。在徐的經歷中,我們看到蔡京改革、宦官當政、皇上求道、金人伐宋、李剛守城以及將這一切匯合起來的《清明上河圖》。徐的經歷不過是整個歷史當中及其微弱的一點,但是同過他卻連線著整個南宋的變遷,在這裡我們再一次領略了黃仁宇的大歷史觀。徐的感情促成了他最終投筆從戎的決心,還是戲劇性的一幕,還未等他建立起軍功,心愛的人已經不知道去向,滿心歡喜終留殘夢啊!
(二)
最近晚上總要抽出多半個小時讀些雜書,剛好有同學借這本書給我。便讀了起來。讀完後覺得這歷史學家的小說就是與眾不同。首先,嚴謹為先,總是要講究史料的考究。所以這本書的末尾也沒來個結局,不過作者在第一章暗含了一些結局。憑著徐承茵的性格,其結果可以猜測出來。
這本書起於大宋宣和五年,正處朝廷更換法度,廢科舉,興學校的年代。這一“今後取士概由學校升貢”,且注重書畫醫算等實科可謂舉措之重大。本書的線索為一畫學渝整個參與《清明上河圖》的經歷為線索,將眾家行動之無奈特別是皇帝為作一畫也得“先黃老而後六經”任這班主張吵嚷的人吵嚷一般,等到這班人做不出什麼名堂之後才順其自然的恢復前態,將合適之人——張擇端任命主持。
對蔡京的變法倒也不是一棒子打到,多了許多理性的思考。人不是有錯便無對,只是看眾人觀你哪方面。變法始終是個難題,最難為無傳統可依,次之為黨派的爭執,不是做的太過就是不及。你要朝這個方向進展,我偏不合作,必定要拖垮你為止。後更說明這人皆有無奈,即使皇帝也怕“檢察官的札子”,而不能任由其愛女自由行動。
另一方面也的確說出女性地位的下降,從皇室說起,由一開始太后強令太祖傳位與弟而不立子,母后干政,後哲宗年間,眾臣子算太皇太后高氏的干政而主張廢為庶人。而哲宗身後的劉皇后雖加銜為太后,只落得被迫自縊的下場。下到社會底層,民間之女子,則隨其資質,教以藝業,備士大夫採拾娛侍,於是汴京多妓館林立,而後又興裹足之風。
而作者對情與欲的區別也是一獨到見解,情之與欲,兩者有至為長遠的差距,猶如一盞小麻油燈,要將燈芯耐心挑培,才有緣化為熱焰。對於作畫也是很有見解,整本書在討論如何作圖方面可謂是真知灼見。
可謂一本好書。
(三)
汴京風雲
簡稱汴,古稱“汴州”、“東京”、“大梁”。是中國多個重要王朝的首都。戰國時期,魏國建都於此,稱“大梁”,冶鐵業發達,十分繁榮。後歷經黃河水患的戰亂,幾乎淪為廢墟,極度衰敗。五代十國時期國家四分五裂,開封地理條件非常適宜農業經濟發展,作為一統天下的基礎,先後成為後梁、後晉、後漢及後周的國都。北周大將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代後周稱帝,建立宋朝(北宋),仍以開封為首都,稱為“東京”,終於完成對中國漢民族本部的統一。北宋時期,開封城市結構突破了唐代長安“坊市”城市格局的束縛,再次走向空前繁榮,發展成為當時世界上人口最多最繁華的城市。靖康之難後,北宋滅亡,開封被金國占領。金末期蒙古軍隊(元朝的前身)南伐,金國統治者南逃,改定汴京為都城直到亡國。蒙古滅金之後,汴京成為河南省州府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
金太祖在一一二三年病死,弟吳乞買(完顏晟,金太宗。晟音勝(shèng)即位。一一二五年二月,天祚在應州被金兵俘虜。耶律大石等遼貴族西遷。金太宗在消滅遼朝後,就又把侵掠的目標轉向了宋朝。一一二五年十月,金太宗兩路發兵,大規模南侵。一路由完顏宗翰(粘罕)率領,進取太原。一路由完顏宗望(斡離不)率領進取燕京。兩路金兵計畫在宋朝的國都東京會合。宗翰向太原進軍,童貫慌忙從太原逃回東京。金兵直抵太原城下。宗望軍到燕京,宋守將郭藥師投降。金兵以郭藥師為嚮導,長驅南下,勢如破竹,直向東京進軍。
北宋都城汴京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最大的城市,公元961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奪取王位,建立宋朝。在未來的二三十年里,他和弟弟趙光義指揮軍隊又不斷征伐,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遼、金相繼在北部興起,給北宋王朝造成一定威脅,終於導致公元1227年南宋政權的建立。兩宋雖然實際統治疆域有限,卻創造了中國古代商業的奇蹟。
北宋都城汴京在當時都已經是人口超百萬的大型城市,另外鄉村小鎮(又名“草市鎮”)也逐漸發展起來。在這些城鎮裡,商業繁榮,市肆極為發達。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東京汴梁城“東華門外,市井最盛,……凡飲食、時新花果、魚蝦鱉蟹、鶉兔脯臘、金玉珍玩、衣著,無非天下之奇。其品味若數十分,客要一二十味下酒,隨索目下便有之。其歲時果瓜、蔬茹新上市,並茄瓠(一種葫蘆,嫩時可食)之類,新出每對可直三五十千,諸閣紛爭以貴价取之”,真是一幅繁榮景象。另外,每天有成千上萬頭豬被趕入城市中肉市待宰,每日消耗的魚達數千擔。這時的夜市也更加興盛,往往直到三更方散,市場交易,動輒千萬。還有作為說書遊藝場所的“瓦肆”,大者可容納數千人,許多膾炙人口的評書和歷史故事就是在這裡經過說書藝人的精彩演繹傳遍千家萬戶。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流傳至今,更為了解當時汴京市肆的繁榮情況提供了有力而形象的證據。
北宋的都城汴京,是人口超過百萬的大都會,城中店鋪達6400多家。汴京中心街道稱作御街,寬兩百步,路兩邊是御廊。北宋政府改變了周、秦、漢、唐時期居民不得向大街開門、不得在指定的市坊以外從事買賣活動的舊規矩,允許市民在御廊開店設鋪和沿街做買賣。為活躍經濟文化生活,還放寬了宵禁,城門關得很晚,開得很早。御街上每隔二三百步設一個軍巡鋪,鋪中的防隅巡警,白天維持交通秩序,疏導人流車流;夜間警衛官府商宅,防盜,防火,防止意外事故。這恐怕是歷史上最早的巡警了。
北宋開封城也就是今天的開封城及其附近郊區所在地,分內外三重,即外城、里城和宮城。
外城是利用後周都城外城加以展築,由原來的周長四十八里二百三十三步展至五十里一百六十五步。按正方形計算,面積27.37平方千米。南三門,北四門,西三門,東二門,總計12個城門。南牆正中為南薰門,與里城正南門朱雀門,宮城正南門宣德門構成全城的中軸線,稱御街。御街寬約二百步,折合280米(一步為1.4米),兩邊為御廊,中心安朱漆杈子兩行,中心御道,行人皆在杈子之外。杈子裡有磚石甃砌御溝水兩道,盡植蓮荷,近岸桃李梨杏,“雜花相間,春夏之間,望之如繡”。這條御街設定的很寬,從宣德門到朱雀門裡的州橋(汴河橋)之北的一段御街,實際上是宮廷前南北向的廣場,擴大了宮城前的視野,以顯示宮城的高大雄偉。而中央官署也多布設在這段御街的兩側。大相國寺就位於它的東側,即州橋的東北方向。北宋外城亦名國城,城壕曰護龍河。
里城即今開封城的前身,明代包砌青磚以後才形成今天的開封城。“周回二十里一百五十五步。唐建中初,節度使少勉築,皇朝曰闕城。”面積4.49平方千米,南北各三門,東兩各二門,總計10門,南面正中為朱雀門。里城仍保留原來城壕,並經廣濟河與外城城壕相通。宋徽宗時,在里城東北隅仿杭州鳳凰山修築人工山,名萬歲山,後改名艮岳,周回十餘里,主要是用太湖奇形怪狀之石堆積而成。因山在國之艮,故名,窮極巧妙,“四方花竹奇石悉聚於斯”。
宮城亦名皇城、大內,周回五里,位於里城北部中央,接近正方形,面積僅0.26平方千米。宮城六門,南三門,正中為宣德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北為拱宸門。其正殿為大慶殿,位於宣德門之里,也正好壓在全城的中軸線上。“殿九間,挾各五間,東西廊各六十間,有龍墀、沙墀”,修建得非常壯麗。而且規模很大,“殿庭廣闊,可容數萬人”。宮城大致可分為三區,宣德門至宣祐門之間以大慶殿為主可稱前區,即正至朝會、冊尊號、饗明堂恭謝天地的場所。宣祐門至迎陽門為中區,以崇政、垂拱殿為主,是皇帝住宿和處理朝政的地方。迎陽門以北為後苑,即後區,以崇聖殿、太清樓為主,是皇帝游宴的地方,殿台亭閣林立,與金水河、五丈河渠等交相輝映,景色綺麗。迎陽門“俗號苑東門,召近臣入苑由此門”。此門即宣和門,亦稱開曜門,《宋史·地理志》稱為寧陽門。
北宋開封仍延用坊制,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市坊制度終於崩潰。封閉性的坊已被衝破,居民區與市場混一的城市制度逐漸形成。儘管至道元年(995年)“改撰京城內外坊名八十餘,分定布列,如有雍洛之制”,也不過空有其名而已。由於坊制的崩潰,宋代在城市管理上開始設定廂,即按地段、街道實行管理。里城“內左一廂二十坊,二廂十六坊;右一廂八坊,二廂二坊。新城內(即外城內)城東廂九坊;西廂二十六坊;南廂二十坊;北廂二十坊……京東一廂一坊,二廂一坊,三廂一坊;京南廂二坊;京西一廂二坊,二廂一坊,三廂二坊;京北一廂二坊,二廂一坊”。其中里城內4廂46坊,外城4廂75坊,城外9廂13坊,合計17廂134坊。這時的坊僅僅為居住區的名稱,坊牆的限制已被突破,廂才是真正的管理單位。從坊的分布可知,里城內人口重心在東半部,坊的數量占70%以上;外城恰好相反,人口重心在西部,坊的數量占東、西、南、北的30%以上,幾乎是東部的3倍。城外坊的分布以東、西郊區最多,南、北郊較少。人口分布所以不均稱,主要是里城西部多為政府機關所在地,像尚書省、御史台、開封府等都在御道以西,居民自然多歸東部。外城西部是五丈河、金水河、汴河、蔡河入城的地方,水路交通最為方便,人口也就較多。汴河是東京的生命線,由西而來橫貫全城,出城後趨向東南,汴河兩岸人口稠密,故城東、西郊坊數也較多。
北宋初年仍設東、西兩市,市坊崩潰後,市場完全沿街道布設,有如《清明上河圖》所示。主要繁華街道有州橋南街、東西街,相國寺內萬姓交易,大內東南潘樓東去十字街,東華門外“市井最盛”,主要供應皇宮必需品。“大抵諸酒肆瓦市,不以風雨寒暑,白晝通夜,駢闐如此”,使街道更加熱鬧非凡。城東、城西、城北都有許多著名的酒樓、商店、藥店、旅店,形成許多專業市場,城東南7里的虹橋附近就是一個典型例證。由商業街代替商業區的市,雖不是始於北宋開封,但在中國都城史上開封確已轉變為開放式的城市,證明作為都城的城市已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形成新的城市風貌。
北宋開封城是四大運河金水河(亦名天源河)、五丈河(亦名廣濟河)、汴河、蔡河(亦名惠民河)通過的地方,不僅航運發達,而且水源極其豐富,在城郊形成許多著名的風景區。城西順天門外有金明池(路北)、瓊林苑(路南),殿樓台亭與古松怪柏、奇石異橋交相輝映,金明池“周圍約九里三十步”,一泓蕩漾,別有情趣。宜春苑在城西金耀門(固子門)外,玉津園在城南南薰門外,與金明池、瓊林苑號稱皇家四大園。除此之外,私家園林也很興盛,“大抵都城左近,皆是園圃,百里之內,並無閒地”,到處“粉牆細柳”,“芳草如茵”,“紅妝按樂於寶榭層樓,白面行歌近畫橋流水”,景色如畫,昇平歡樂至極。開封公、私園林之盛也達到一個新的高峰,顯然是地形有利、水源豐富所帶來的必然結果。
(四)
偶然見到《汴京殘夢》,看了一下簡介,是歷史小說,再一看署名,竟是黃仁宇,歷史學家也寫起了小說?於是來了閱讀的興趣,買回來很快看完,覺得挺有意思。
要說起黃仁宇,估計一般愛好歷史的人都知道他是歷史學家。其人生經歷頗為複雜,早年上大學修土木工程專業,後來又投筆從戎,加入國民黨軍隊,並參加了遠赴緬甸作戰,隨著國軍退到台灣後,好像如夢初醒一般,赴美國開始學習歷史,一直上到博士,然後就開始研究明史,直至最後研究中國通史,提出了著名的“大歷史”觀。其在中國的出名自改革開放後,一本《萬曆十五年》成為史學經典,直接啟迪了眾多的新時期史學作品。這本《汴京殘夢》估計是學者在研究過程中的閒情之作,但依然要為歷史研究服務。說其有意思,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清明上河圖》的說明書,這是我覺得《汴京殘夢》有意思的第一條。書中詳細介紹了《清明上河圖》的創作背景、設計理念、若干細節和一些場景的喻意,就一些技術性問題也由小說中的人物進行了討論,而三換創作領班人員,長達兩年的創作過程更是一一道出。
構思巧妙,這是我覺得《汴京殘夢》有意思的第二條。以徐承茵這一考進士未果卻成了畫匠的學子為主要人物,以徐承茵與徽宗皇帝的女兒柔福帝姬(被皇帝疼愛、有獨立思想卻一心想以一個小女僕的形象被畫入《清明上河圖》中)的愛情故事和《清明上河圖》的創作過程為兩條主線,側面揭露了北宋滅亡之前的末世亂像。如皇上只顧書畫,無意也無力於朝政;朝中大臣派系鬥爭激烈,一切只從派系利益出發而毫不顧及國家利益;軍隊毫無戰鬥力,又受到過死的管制,作戰純粹脫離於實際,幾乎必敗無疑;每逢大事朝廷論而不決,來回搖擺;等等。但對於劇烈的靖康之變現場,書中卻沒有直接的描述。這種謀篇布局跳出了一般性的思維。估計要按常規的寫法,肯定是要大書特書汴京保衛戰、金人破城這類的慘烈場景。
史料豐富,這是我覺得《汴京殘夢》有意思的第三條。讀本書,看《清明上河圖》起碼算入了門;而書中的人物服飾、世情風貌又是經過史學家深刻的考究,自然也是最近於史實,算是又上了一次北宋歷史常識課;這還不算,作者又親自當起了《清明上河圖》的擁躉,自己畫了若干幅《清明上河圖》的片斷作為書中的插圖,功夫也讓人驚嘆。可以說,本書也是作者的用心力作。
當然,作為歷史小說,本書缺乏吸引人的曲折故事情節,也缺乏宏大的場景描寫,語言也古樸緩適,有現代文學的語言風格,與當代語言表述有一定差異,因而,讀起來是要耐著些性子的。也因此,本書注定不會在這個浮躁的社會成為暢銷書,但愛好歷史的話,卻是應該讀一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