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絲竹》

江南絲竹是流行於江蘇南部、上海、浙江西部一帶的器樂曲,樂隊以絲弦和竹管樂器為主,至少在清代1860年以前已流行於民間。 江南絲竹:流行於江蘇南部、上海、浙江西部一帶的器樂曲,樂隊以絲弦和竹管樂器為主,所以稱為絲竹樂,在這些地區的城市和農村都很流行絲竹樂,但風格完全不同。 因此可以這樣說,至少在清代1860年以前,江南絲竹樂曲已在民間流行。

江南絲竹是流行於江蘇南部、上海、浙江西部一帶的器樂曲,樂隊以絲弦和竹管樂器為主,至少在清代1860年以前已流行於民間。

江南絲竹:流行於江蘇南部、上海、浙江西部一帶的器樂曲,樂隊以絲弦和竹管樂器為主,所以稱為絲竹樂,在這些地區的城市和農村都很流行絲竹樂,但風格完全不同。城市絲竹樂風格典雅華麗,加花較多,流傳很廣;而農村則常用鑼鼓,氣氛熱烈,風格簡樸。
江南絲竹產生年代:在清鹹豐庚申年(1860)《秘傳鞠氏琵琶譜》的手抄本中已載有《四合》一曲(據說此版本問世時間還要往上推溯很多年)。據研究,《四合》這一套曲自成一系,現在流行的江南絲竹八大曲中的《行街四合》、原板《三六》、《雲慶》都與它有不少曲調聯繫。另在公元1895年李芳圓編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譜》中附有《虞舜薰風曲》(俗名老八板)和《梅花三弄》(俗名三落),這些曲譜與江南絲竹中相關曲目的旋律大致相同。因此可以這樣說,至少在清代1860年以前,江南絲竹樂曲已在民間流行。
1911年後,絲竹樂逐漸以上海為中心,並組織了許多演奏團體,如“文明雅集”、“清平社”、“鈞天社”等。1920年左右,在上海城隍廟點春堂舉行了一次各地絲竹音樂愛好者集會,到會者竟有200多人。上海江南絲竹的班社有“清客串”和“絲竹班”(上海郊縣有稱清音班。所謂清客串系人們在業餘之暇奏絲弄竹以自娛娛人。參加者來自社會各階層中的絲竹樂愛好者。“絲竹班”分散在上海郊縣,常在婚喪喜慶等場合中演出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