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謀略,中國古代文化又稱為縱橫之術、長短之術、勾距之術。用現代話講,就是領導的哲學與藝術。為總結歷史的經驗,台灣著名學者南懷瑾先生曾就中國古代謀略做過系統講析,其講記以《歷史的經驗》為名,由台灣老古文化事業公司於1985、1986年分二冊出版。第一冊擷取趙蕤《長短經》、劉向《戰國策》、桓范《世要論》精華,參以歷史上興亡成敗的實例,論述了治世、用人、防邪、辨奸之道。第二冊是對《素書》、《太公兵法》、《陰符經》逐句串講。《素書》名為黃石公所傳,張良輔佐劉邦,興漢滅楚,兵機謀略,多得是書之助,張良之後,此書不知去向,至晉,有人盜張良墓,於玉枕處發現此書,始得再傳於世。本書重在其中經義的闡發,並將近一百五十則歷史故事,鋪注於原經文之後,供讀者經史相參,從中悟得創業待人的道理。 1990年我社經作者和原出版單位授權,將《歷史的經驗》二冊合為一冊(分上、下編),以《歷史上的智謀》為名,改排出版,以供研究。1992年恢復原名再版。如今刊出的是老古文化事業公司 1995年11月的最新版。作者簡介
南懷瑾,學者、教授,華夏智業管理學院名譽院長。生於浙江溫州。自幼接受傳統私塾的嚴格教育,及至少年時期,已遍讀諸子百家,兼及拳術、劍道等各種功夫。同時苦心研習文學書法,詩詞曲賦,天文曆法諸學,並深得其精要。青年時代,正值抗戰軍興。南懷瑾先生毅然辭親遠遊,曾任教於中央軍校,又入華西壩金陵大學,研究社會福利學,以其服務社會大眾。其時,每逢假日閒暇,胤以芒鞋竹杖,遍歷名山大川,尋訪高僧奇士。復於青城山靈嚴寺,有緣結識名重一時的川北禪宗大師袁煥仙先生,遂拜門牆,竟毅然辭去中央軍校教官之職,追隨袁先生左右,潛心研修佛學。1943年入峨眉山大坪寺閉關修持,閉關三年間,遍閱《大藏經》萬萬卷,印證個人修持所得,遂至終身受益無窮。1945年,遠走康藏,參訪密宗各派,得到貢嘎活佛等多位著名活佛、高僧的真傳,佛法修持更為精湛,得到白教、黃教、紅教、花教等各教派的印證,被承認為密宗上師。著有《論語別裁》、《孟子旁通》、《老子他說》等。目錄
上編話題
神謀鬼謀
春秋多權謀
正反相生
古今無定法
仁愛的流弊
仗義的流弊
信陵君的故事
講禮的流弊
郭嘉論袁紹與曹操
樂樂的流弊
名器的流弊
重法制的流弊
刑賞的流弊
學識的流弊
盜竊死人以自豪
福利社會的事
孟子講故事
楚靈王的故事
尚賢的流弊
姜太公論派系問題
……
下篇
前記
素書六章
太公兵法
陰符經(漢)張良等注
附錄一
附錄二
附錄三
南懷瑾先生著述目錄
相關知識
歷史本來就是人和事經驗的記錄,換言之,把歷代人和事的經驗記錄下來,就成為歷史。讀歷史有兩個方向:一是站在後世——另一個時代,另一種社會型態,另一種生活方式,從自我主觀習慣出發,而又自稱是客觀的觀點去看歷史,然後再整理那一個歷史時代的人事——政治、經濟、社會、教育、軍事、文學、藝術等等,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去評論它、歌頌它、或譏刺它。這種研究,儘管說是客觀的批判,其實,始終是有主觀的成見,但不能說不是歷史。二是從歷史的人事活動中,擷取教訓,學習古人做人臨事的經驗,做為自己的參考,甚之,藉以效法它、模仿它。中國自宋代開始,極有名的一部歷史巨著,便是司馬光先生的《資治通鑑》。顧名思義,司馬先生重輯編著這一部史書的方向,其重點是正面針對皇帝們—一頁導人和領導班子們作政治教育必修的參考書的。所謂“資治”的涵義,是比較謙虛客氣的用詞。資,是資助——幫助的意思。治,便是政治。合起來講,就是拿古代歷史興衰成敗的資料,幫助你走上賢良政治、清明政治的一部歷史經驗。因此,平常對朋友們談笑,你最喜歡讀《資治通鑑》意欲何為?你想做一個好皇帝,或是做一個頂天立地的大臣和名臣嗎?當然,笑話歸笑話,事實上,《資治通鑑》就是這樣一部歷史的書。我講歷史的經驗,時在一九七五年春夏之間,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一時興之所至,信口開河,毫無目的,也無次序地信手拈來,隨便和“恆廬”的一般有興趣的朋友談談。既不從學術立場來討論歷史,更無所謂學問。等於古老農業社會三家村裡的落第秀才,潦倒窮酸的老學究,在瓜棚豆架下,開講《三國演義》、《封神榜》等小說,贏得大眾化的會心思忖而已。不料因此而引起許多讀者的興趣,促成老古文化出版公司蒐集已經發表過的一部分講稿,編排付印,反而覺得有欺世盜名的罪過,因此,聯想到顧祖禹的一首詩說:“重瞳帳下已知名,隆準軍中亦漫行。半世行藏都是錯,如何壇上會談兵”。我當懺悔。
一九八五年端陽 南懷瑾自述
文摘
書摘所以真正懂得道理的,對於幹部的統率管理,能夠做到沒有好惡,過太平日子,達到平安兩個字的境界,才是真正的太平。換句話說,反經告訴我們,任何一個辦法,正反兩端,有如天平一樣:只要有一端高一點,另一端就低一點,不能平衡,問題就出來了。
最後引用晉朝名臣劉頌的話作這五個反面的結論。劉頌說:政府中負有監督責任的人,為什麼只注意大的地方,而對於一些小的地方不去注意,因為每個人小的過錯,偶然的缺點,或者忘記事情,這是人的常情,在所難免的,這不能算是犯了法,不應該將這類事情,列在不可違反的範圍,而糾正處罰他,否則的話,政府機構和社會上,就不會有一個稱得上標準的人了。這樣苛刻的要求,就算不上是清明的政治,因為要求得太過分,反而造成了亂源。在一個單位中,領導的人,自己做到清廉,自己沒有嗜好,是可以的,但要求部下,每個人都和自己一樣,這就不行了,這就是“以治而亂”了。專權與嫉妒
晏子曰:臣專其君,謂之不忠;子專其父,謂之不孝;妻專其夫,謂之嫉妒。——反忠孝也。《呂氏春秋》曰:夫陰陽之和,不長一類,甘露時雨,不私一物,萬人之主,不阿一人。申予曰:一婦擅夫,眾婦皆亂;一臣專君,群臣皆蔽。故妒妻不難破家也,而亂臣不難破國也,是以明君使其臣,並進軸輳,英得專君焉。
忠臣孝子,這是最了不起的人格標準,但也不能過分,過分就是毛病。所以齊國的名相晏嬰,這位了不起的人物曾經說過,一個好的幹部,固然對主管要忠心,可是忠心太過就變成專權了。就是說一切都要經過這一個幹部,容易形成這個幹部的專權,那就太過分了,兩三個兄弟,都要當孝子,其中一個要特別孝,那么下面的弟弟都被比下去了,這也是不孝;古代多妻制的時候,有幾個太太,其中一個獨擅專房,不能容納別人,這就是妒忌。因此忠、孝等,過分了也不好,也有反效果。所以呂不韋著的《呂氏春秋》(呂不韋這位秦始皇的父親,原來是做生意的,後來把人家的國家都換給自己兒子,這是生意做得最大的了。他著了一本書《呂氏春秋》,實際上不是他自己作的,是他的智囊團們,把中國文化中雜家的學問收集起來編著的。書成以後公布,有誰能更改其中的一個字而改得更好的,就賞乾金,公布了幾個月,也沒有人去改一個字,這固然是呂不韋的地位太高了,大家不敢去改,而事實上這部書是有內容的,我主張大家要讀。它也是中國雜家之學的大成,雜家可不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