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內容
花紛紛落下來,落得我們滿頭滿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中秋節前後,就是故鄉的桂花季節。一提到桂花,那股子香味就仿佛聞到了。桂花有兩種,月月開的稱木樨,花朵較細小,呈淡黃色,台灣好像也有,我曾在走過人家圍牆外時聞到這股香味,一聞到就會引起鄉愁。另一種稱金桂,只有秋天才開,花朵較大,呈金黃色。我家的大宅院中,前後兩大片曠場,沿著圍牆,種的全是金桂。惟有正屋大廳前的庭院中,種著兩株木樨、兩株繡球。還有父親書房的廊檐下,是幾盆茶花與木樨相間。
小時候,我對無論什麼花,都不懂得欣賞。儘管父親指指點點地告訴我,這是凌霄花,這是叮咚花、這是木碧花……我除了記些名稱外,最喜歡的還是桂花。桂花樹不像梅樹那么有姿態,笨笨拙拙的,不開花時,只是滿樹茂密的葉子,開花季節也得仔細地從綠葉叢里找細花,它不與繁花鬥豔。可是桂花的香氣味,真是迷人。迷人的原因,是它不但可以聞,還可以吃。“吃花”在詩人看來是多么俗氣?但我寧可俗,就是愛桂花。
桂花,真叫我魂牽夢縈。
故鄉是近海縣份,八月正是颱風季節。母親稱之為“風水忌”。桂花一開放,母親就開始擔心了,“可別做風水啊。”(就是颱風來的意思。)她擔心的第一是將收成的稻穀,第二就是將收成的桂花。桂花也像桃梅李果,也有收成呢。母親每天都要在前後院子走一遭,嘴裡念著,“只要不做風水,我可以收幾大籮,送一斗給胡宅老爺爺,一斗給毛宅二嬸婆,他們兩家糕餅做得多”。原來桂花是糕餅的香料。桂花開得最茂盛時,不說香聞十里,至少前後左右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桂花成熟時,就應當“搖”,搖下來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鮮,如任它開過謝落在泥土裡,尤其是被風雨吹落,那就濕漉漉的,香味差太多了。“搖桂花”對於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盯著母親問:“媽,怎么還不搖桂花嘛?”母親說:“還早呢,沒開足,搖不下來的。”可是母親一看天空陰雲密布,雲腳長毛,就知道要“做風水”了,趕緊吩咐長工提前“搖桂花”,這下,我可樂了。幫著在桂花樹下鋪篾簟,幫著抱住桂花樹使勁地搖,桂花紛紛落下來,落得我們滿頭滿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母親洗淨雙手,撮一撮桂花放在水晶盤中,送到佛堂供佛。父親點上檀香,爐煙裊裊,兩種香混和在一起,佛堂就像神仙世界。於是父親詩興發了,即時口占一絕:“細細香風淡淡煙,競收桂子慶豐年。兒童解得搖花樂,花雨繽紛入夢甜。”詩雖不見得高明,但在我心目中,父親確實是才高八斗,出口成詩呢。
桂花搖落以後,全家動員,揀去小枝小葉,鋪開在簟子里,曬上好幾天太陽,曬乾了,收在鐵罐子裡,和在茶葉中泡茶、做桂花鹵,過年時做糕餅。全年,整個村莊,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念中學時到了杭州,杭州有一處名勝滿覺壠,一座小小山塢,全是桂花,花開時那才是香聞十里。我們秋季遠足,一定去滿覺壠賞桂花。“賞花”是藉口,主要的是飽餐“桂花栗子羹”。因滿覺壠除桂花以外,還有栗子。花季栗子正成熟,軟軟的新剝栗子,和著西湖白蓮藕粉一起煮,面上撒幾朵桂花,那股子雅淡清香是無論如何沒有字眼形容的。即使不撒桂花也一樣清香,因為栗子長在桂花叢中,本身就帶有桂花香。
我們邊走邊搖,桂花飄落如雨,地上不見泥土,鋪滿桂花,踩在花上軟綿綿的,心中有點不忍。這大概就是母親說的“金沙鋪地,西方極樂世界”吧。母親一生辛勞,無怨無艾,就是因為她心中有一個金沙鋪地、玻璃琉璃的西方極樂世界。
我回家時,總捧一大袋桂花回來給母親,可是母親常常說:“杭州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得家鄉舊宅院子裡的金桂。”
於是我也想起了在故鄉童年時代的“搖花樂”,和那陣陣的桂花雨
內容簡介
本書分為細雨燈花落、鏡里朱顏改、浮生半日閒這三個部分,收錄了相逢是別筵、話友、遙念、遙遠的友情、一對金手鐲、金盒子、兩條辮子、童仙伯伯、遲來的青春、我沒有綠拇指、你丟我撿、我心目中的美國黑人、陽光下的老人等作品。編輯推薦
“留予他年說夢痕,一花一木耐溫存。”那微帶悲愴的聲調不時在我心頭縈繞。為了他年的印證,我以這支頹筆,留下了闌斑的夢痕,也付印了這本小書。書名“煙愁”,這是集中的一篇。我對這兩個字有一份偏愛。淡淡的哀愁,像輕煙似的,縈繞著,也散開了。那不象徵虛無縹緲,更不象徵幻滅,卻給我一種踏踏實實的,永叵之美的感受……
作品目錄
細雨燈花落相逢是別筵
話友
遙念
遙遠的友情
因病得閒
如此星辰非昨夜
讀書記趣
春水船如天上坐
猶有最高枝
遙寄話家常
終日思歸碧山岑
傷逝
海外學人生活的另一面
九重泉路盡交期
方寸田園
師與友
倒賬
鏡里朱顏改
一對金手鐲
金盒子
兩條辮子
童仙伯伯
秘密
桂花雨
看戲
衣不如故
母親新婚時
媽媽的手
母親!母親!
媽媽的菜
故鄉的婚禮
喜宴
春節憶兒時
壓歲錢
小瓶子
聖誕夜
楊梅
月光餅
鏡里朱顏改
留予他年說夢痕
浮生半日閒
十三
遲來的青春
我沒有綠拇指
你丟我撿
我心目中的美國黑人
陽光下的老人
小說研習班旁聽記感
浮生半日閒
未有花時已是春
春的領悟
難忘龍子
我家龍子
人鼠之間
雪中小貓
家有醜貓
失落的愛寵
失犬記
梨膏醬油
照片
秋扇
風箏
紅花燈
失眠
休假記
作者簡介
琦君(1917-2006),原名潘希珍,小名春英,浙江省永嘉縣人。1917年7月24日生於溫州的瞿溪鄉,現當代台灣女作家。浙江甌海瞿溪人。14歲就讀於教會中學,後畢業於杭州之江大學中文系,師從詞學家夏承燾。1949年赴台灣,在法務部門工作了26年,並任台灣中國文化學院、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後定居美國。琦君以撰寫散文開始她的創作生涯。她的名字總是與台灣散文連在一起。代表作品有散文集、小說集及兒童文學作品30餘種,包括《煙愁》《細紗燈》(獲中山文藝創作獎) 《三更有夢書當枕》 《桂花雨》《細雨燈花落》《讀書與生活》《千里懷人月在峰》《與我同車》《留予他年說夢痕》《琦君寄小讀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傷》以及《琦君自選集》等等。她也是著名電視劇《橘子紅了》的原作者。看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閱一本舊相簿,一張張泛了黃的相片都承載著如許沉厚的記憶與懷念,時間是這個世紀的前半段,地點是作者魂牽夢縈的江南。琦君在為逝去的一個時代造像,那一幅幅的影像,都在訴說著基調相同的古老故事:溫馨中透著幽幽的愴痛。1949年的大遷徙、大分裂,使得渡海來台的大陸作家都遭罹了一番“失樂園”的痛楚,思鄉懷舊便很自然地成為他們主要的寫作題材了。林海音寫活了老北京的“城南舊事”,而琦君筆下的杭州,也處處洋溢著“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熟讀琦君作品的讀者都會感覺到琦君的母親在她作品中所占的分量。琦君寫得最感人的幾篇文章幾乎都是寫她母親。可以說母親是琦君最重要的創作泉源。琦君塑造的母親意象是一位舊社會中相當典型的賢妻良母,充滿了“母心、佛心”。──但這並不是琦君文章著力之處,而是琦君寫到她母親因父親納妾,夫妻恩情中斷,而遭受到種種的不幸與委屈,這才是琦君寫得刻骨銘心、令人難以忘懷的片斷。看過琦君膾炙人口的名篇《髻》的讀者,我想沒有人會忘記二媽頭上耀武揚威的髮髻是如何刺痛著琦君母親的心的。琦君替她母親鳴不平,為她母親立碑作傳,忠實地記錄下一位菩薩心腸的女人,在情感上被丈夫拋棄後,是如何默默地承受著非人的痛苦與屈辱。當然,琦君母親的故事,只有在從前舊中國社會男尊女卑的家庭制度中才會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