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知縣陳宇雲千里赴任,在紛繁複雜的官場鬥爭中,在渴求難耐的情慾場上,他會不會沉沒於東津渡里?——演繹出一個權力、物慾、情感交錯的近代傳奇故事。基本資料
作者: 秋高氣爽
駐站時間:2008-12-15
狀態:已完結
類型:架空歷史
點擊:25600
推薦出版:1
總字數:34887
推薦:235
公眾最新章節
第十章 2008-12-15 08:24:00
“大雪”一過,“冬至”將近,東津渡修浚暨“打水圍”慶典在即,準備事宜也在緊鑼密鼓之中。
百般準備,籌措銀錢才是抓手。不過,說到銀子陳知縣就頭痛。那寧遠府今年也不打算再給銀兩了,說是縣府實行“無支付承攬法”,哪還需州府列支銀兩?好在後來經知縣再三向知府大人稟告由來,又據實訴說了縣府困難,捉襟見肘,入不敷出,知府大人才又動了善心,而且,不僅按例撥付了三百兩專銀,還追加了一百兩,作為試行新法的獎勵。
所有準備工作,除銀錢籌措困難之外,還有一件事情讓陳知縣頭痛不已,感到萬般無奈。
第1卷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黃河上"最東方"的渡口--東津渡
利津城東關外有一個黃河渡口,民國以前稱"東津渡",是黃河(大清河)下游著名的渡口。
遠在南北朝時期,這個渡口處在黃河最下游,北距黃河入海口約20公里,東距海岸約10公里,位於滄州渤海郡(樂陵郡)東部沿海地區。其東南連樂安、青州、萊州,西北接滄州、冀州,是河北通往山東半島的便捷之地。利津縣舊志記此渡口"東達青萊,北連山海,舟車輻輳,煙景迷離",形象地說明了此渡口的重要形勢。北魏(拓跋氏)時在河東岸建永利鎮(今已塌入河中),隋開皇年間屬蒲台縣。唐垂拱年間(後周武則天)在西岸10公里處建渤海縣城(今褚官村附近)。此渡口在州縣之東方,是當時黃河上最東方的渡口,故俗稱"東津渡"。渡口西岸,後來居民漸多,發展成為居民聚落,因渡口之名而稱"東津",即今利津縣舊城地。
唐末時黃河改道西遷,此後濟水入黃河故道,先後稱北清河、大清河。東岸永利鎮,西岸"東津",居民市肆夾河布列,形成一體。金明昌三年十二月(1193年1月),升永利鎮為縣,以"永利"、"東津"兩地名合為縣名,稱"利津縣"。東津渡的發展,成為建置利津縣的根由之一。到元明時期,縣屬機構逐漸遷於西岸,並堆築土城,渡口成為東門外熱鬧繁華之地,建有龍王廟、大王廟、戲樓,店鋪櫛比,商旅匯集,車馬競渡,儼然利津一大景觀。明成化年間,利津縣訓導章忠曾題詩"東津曉渡"云:"津河環帶碧流長,舟子清晨渡口忙,縹緲雲邊人競濟,汪洋浪里棹輕颶,尋常蕩漾沉波月,來往棲遲向曉霜,幸際政平方系纜,行人猶似喚漁郎。"
清代,利津縣永阜鹽場為山東8大鹽場之冠,每年額引鹽55萬包,運銷魯西、豫東、皖北、蘇北等66州縣,大清河遂成了鹽運、漕運孔道,外連諸海,內通大運河,其河面的運輸船隻首尾相連。東津渡口處原建有石泊岸,長40餘丈,兩端碼頭長3里許,可停泊數百條船隻。利津縣舊志稱"彼時物品去集,商人輻湊",商業極盛,對利津經濟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促進作用。舊志有詩記日:"濟流千曲赴東津,萬壑朝宗匯海濱,岸闊潮平飛野鶩,帆懸風靜照游鱗,青齊車轂急先渡,吳越艨艟列異珍,此地由來似都會,千村河潤澤斯民。"清鹹豐五年(1855年),黃河奪大清河道復由利津入海。光緒十二年(1886年),鐵門關被河水淤沒,海港碼頭則被迫上遷縣城東關外。當時崔、畢二莊尚在東岸,河道由東津渡口處向北彎曲如弓,直到綦家嘴。北關、莊科、大李夾河等處皆有碼頭停泊船隻。北關、孟家壇有大型"旱市",主要進行糧食交易,當時成交的糧食即在北關碼頭裝船。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一夜之間便從小街至綦家嘴衝出了一個新河道,崔、畢二莊也從河東變為了河西,北關至夾河一段彎道被淤閉,碼頭集於東津渡口兩側。直至民國初期,黃河仍岸高河深,水量充足,航路通暢,東津碼頭尚可停靠數百石之大船。順河出海,直抵天津、大連、營口、煙臺、威海等地,逆河上行通達內地諸港。省城濟南之最新貨品,即可朝發洛口港暮到利津城。當地之大豆和農副產品,由此裝船發運內地。陸上車輛,東行可至樂安、青州、濰縣達青島;西行可至濱州、武定府而達京津。東津渡是水路、陸路的交匯點和貨物轉運站。彼時,利津城商業興盛,有"小濟南"之稱。
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這裡是清河軍區和冀魯邊軍區聯繫的通道。1947年7月,陳毅、張雲逸等率華東軍區機關由此渡河,轉戰西去。
新中國成立後,這裡一直是渡口兼碼頭,是全縣進出物資的集散地,可渡運馬車和汽車。自20世紀50年代起,此段河道坐彎頂沖,河岸不斷左滾,河務部門修建了"東關護灘"工程與"張灘護灘"工程相接,石壩相連長達2796米,船隻停泊更為方便。岸上建有船廠和船塢,護灘南端為"東關碼頭",貨場面積2萬平方米,碼頭長306米,最大停泊能力2000噸位,貨物年吞吐量7~10萬噸。後來墾(利)禹(城)路建成,並在劉家夾河建成公路渡口,大型車輛從此後皆由劉家夾河渡運。受此影響,東關渡口從此後僅渡運小型機動車和行人,繁忙景象不再。
昔日,"東津曉渡"是利津八大景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