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戰爭》

《未來戰爭》

《未來戰爭》是由Anthony Doublin導演,丹尼爾柏哈特(Daniel Bernhardt)主演的一部美國動作電影,於1997年上映。

基本信息

影片背景

來自未來的機器人操控這人類,人類是他們的奴隸,而恐龍是他們的執行者,城市被機器人所率領的機器人所包圍,地球失去了生命力,取而代之的是殘酷與暴力,沒有人願意冒先反抗,直到一名外星人的介入,一場蓄勢待發的戰爭有了變化....

劇情簡介

科學家和軍事家們預測,未來戰爭將有10大尖端武器稱雄戰場:雷射武器,晶片武器,基因武器,“納米”武器,粒子束武器,隱

形武器,天災武器,微波炸彈,信息武器.....

相觀資料

21世紀的戰爭將會是什麼?《紐約時報》的暢銷書作家給我們的答案是,未來戰爭是由新武器、新戰略和新技術裝備的士兵展開的決頭號,戰爭的地點從陸地、海洋到天空甚至太傾家蕩產,還包括網路空間——十年前匪夷所思的武器裝備將在戰場上嶄露頭角。 尚在襁褓中的致命性尖端武器和技術可能隨時改變現戰爭的面貌。致命性生化武器、納米技術、機器人、電子戰、人工智慧系統將在21世紀的戰爭舞台上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來自美國軍方第一手的最新資料,帶你走進未來戰爭的最前沿。

本書的作者馬克·塞拉西尼是美國《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和評論人。在書中,他分別從陸地、海洋空中、外層空間甚至網路幾個方面向讀者預先展現了21世紀未來幾十年里的新武器、新戰略和由新技術武裝起來的新型軍人,令人耳目一新。這些尖端的武器和軍事高科技可能會改變現代戰爭的面貌。這些變化,對於我國、我軍了解美國軍隊、武器的現狀、發展動態和趨勢,美國未來的戰略思想和戰爭設計,從而更有針對性地採取相應戰略對策,是有一定借鑑意義的。

《未來戰爭》的歷史來源

《未來戰爭》《未來戰爭》

美國陸軍軍事學院院長羅伯特·斯格爾思將軍的《未來戰爭》一書,乃美國陸軍學院的最新理論成果之一。該書在研究未來戰爭理論的過程中,曾多次提及並借鑒克勞塞維茨的相關論點。用斯格爾思自己的話說,在探討未來戰爭理論時學習傑出軍事思想家某些“永恆的原理”,將有助於“獲得對戰爭問題的深刻認識”。試舉幾例:

譬如,在論及未來戰爭的類型時,斯格爾思認為,如同工業時代以其新型的機械化改變了20世紀的戰爭一樣,資訊時代也將在21世紀改變現代化戰爭。其中,作戰方式的演進與科學技術的進步之間有一種歷史的、相輔相成的關係。這正如克勞塞維茨所說的那樣,每一個時代都以其特有的戰爭類型為標誌。

又如,在談及戰爭永恆不變的特性問題時,斯格爾思提出,戰爭永恆不變的首要特性是戰爭永遠服從政治。他舉例說,在海灣戰爭空戰剛開始時,美軍瞄準巴格達市中心秘密警察通訊地堡的兩枚炸彈不僅炸毀了那個地堡,而且還炸死了躲在裡面的200多個伊拉克平民。次日上午美國有線新聞網直播了由此引起的政治反應,致使美軍被迫取消對巴格達鬧市區的其他攻擊,並使得炸毀薩達姆政權的政治基礎設施的可能性化為泡影。它表明,“實際戰爭是受政治考慮制約的,政治考慮常常排除無限度地使用軍事手段”。

戰爭第二個也是最廣泛的永恆特性是“摩擦”。如克勞塞維茨所說:戰爭中一切都非常簡單,但最簡單的事又往往很困難,戰爭會因困難累積起來並產生一種無法預見的摩擦而告終。在危險日益嚴重、情感易壓倒智力判斷等心理迷霧中,很難形成清晰而全面的洞察力。斯格爾思說,華盛頓某些軍事顧問認為軍事技術革命將使信息系統有近乎完美的清晰度的斷言,是缺乏科學基礎的,任何信息的傳遞都有局限性。不管具有怎樣的技術優勢,政治限制、摩擦和戰爭迷霧仍是戰爭本身所固有的。在戰爭問題上,不能單憑技術,而應使技術與戰術攜手共進撥開戰爭的迷霧。“最終是決心、士氣、作戰技巧和領導藝術這些無法計算的東西而遠不是技術將決定誰贏誰輸”。

再如,在涉及如何進行戰爭的問題時,斯格爾思告誡美國的軍事機構,不要忘卻克勞塞維茨所提出的一個嚴厲而確切的警告:“戰爭總是兩股活的力量之間的衝突。……只要我們沒有打垮敵人,就不能不擔心會被敵人打垮。所以我們就不再是自己的主宰。”忘卻這個根本觀點,將使我們的潛在敵人認真思考如何攻擊我們的弱點。斯格爾思還認為,從現代戰爭史中找不到有力的證據說明,現代武器的殺傷力就足以摧毀意志堅定的敵人。他告誡說:“美國人選擇戰爭必須謹慎,不要讓對精確武器的迷信和戰鬥力華而不實的見解,把我們推到精確武器攻擊和遠距離懲罰難以根本解決問題的衝突中去。”

斯格爾思的論點雖難免有偏頗之處,但他根據以理性思維見長的克勞塞維茨戰爭理論觀察未來戰爭,為未來戰爭理論注入了理性思考的血液,尤其注意發現軍事技術變革導致戰爭新變化的現象背後所隱藏的恆久不變的帶規律性的東西,得出了某些接近反映未來戰爭本來面貌的辯證認識,從而在某種程度上深化了其關於未來戰爭的論點。這至少在研究現代戰爭的方法上值得借鑑且頗耐人尋味.

《未來戰爭》內容

世紀之交,千年更替。20世紀的戰爭硝煙還沒散盡,等軍事已開發國家的一些戰略安全和軍事科研機構就已開始預測未來戰爭的樣式。未來戰爭到底什麼樣?21世紀戰爭怎么打? 在對未來戰爭規模的判斷上,美國俄羅斯的軍事專家都認為爆發全面核戰爭的可能性幾乎為零,但新世紀是否會出現像20世紀裡的兩次世界大戰那樣的全面戰爭,兩國戰略專家說法不一。 美國軍事專家認為,21世紀發大規模常規戰爭的可能性為50%,而局部戰爭和“非戰爭形態”的地區性衝突則為100%,而且出現的次數將超過20世紀。俄新版《軍事學說》則明確指出,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全球爆發大規模戰爭的可能性很小,局部戰爭和地區性武裝衝突將是未來的主要戰爭形式。與20世紀不同的是,未來戰爭的技術含量將更高。俄羅斯軍事科學院院長、著名軍事理論家加列耶夫大將前不久撰文稱,即使是美國這樣的軍事大國和北約這樣實力強大的軍事集團也不願出現大規模戰爭,他們總是採取政治、經濟信息武力等綜合措施限制衝突的範圍,不允許衝突擴展到局部戰爭以外。

21世紀是科學技術的世紀,新材料和新工藝將不斷湧現,並將被廣泛套用于軍事上。因此,21世紀將是高精度武器和高技術產品的表演場。英國《簡氏防務周刊》不久前載文稱,“未來戰爭將是綜合性高技術戰爭,單靠某一種技術、某一種武器裝備、某一種領域的優勢,將很難左右武裝衝突的結局。網路戰和電子戰固然將在未來戰爭中占據重要地位,但只有二者的結合即信息化戰爭,才是未來的主要戰爭形式”。美國許多軍事專家也認為,未來戰爭將主要是太空人、細和昆蟲,以及發射粘稠物質使敵人動彈不得的非致命武器將是未來戰場的主要武器。

然而,未來100年內的戰爭是很難預測準確的。世界上有那么多國家,而國家間的利益又是戰爭爆發的最大動因。美國一些軍事安全專家認為,21世紀仍將是“不同地區爆發不同的戰爭”,“不同國家打不同的仗”。目前看來,21世紀的多數戰爭仍是“傳統戰爭”,與20世紀下半葉的幾場局部戰爭區別不大。比如在非洲,很可能有許多國家為爭奪日益稀少的水資源而大打出手 軍人怎么準備戰爭“軍人是戰爭的主人,戰爭是為軍人創造的”,這句話在未來戰爭中將不再適用。一些掌握尖端技術的“不穿軍裝的人”,將在未來戰場以外的地方決定著戰爭的結局。這也許是新世紀新戰爭的最大特點。美國國防部現在已經開始網羅計算機“黑客”,準備在未來戰爭中將其用於癱瘓敵方計算機和通信指揮系統

美國一些軍事專家指出,隨著科技的發展,軍方可以利用先進的媒體操縱技術使國人認同介入他國事務的必要性,或引導敵國民眾認為他們的領導人正在做有損本國利益的事,從而達到打擊敵國民心的目的。為此,網路、行動電話、傳真機等信息工具將發揮重要作用。此外,電子戰、計算機攻擊等作戰方式也可能會成為某一時期某一地區的主要“武力”手段。

高技術戰爭呼喚高技術軍人。美國可能是最早提出應付21世紀戰爭的國家。早在幾年前,美國人就開始組建適應未來作戰的數位化部隊,近來美軍又出台了《2010年美軍聯合構想》,著手組建“下下代陸軍”。美軍認為,只有“技術型軍隊”與“知識型軍官和士兵”才能算是下一世紀的合格軍人。在軍官訓練方面,俄羅斯首先要求軍官了解未來戰爭的形式和特點,然後教會軍官戰爭中需要的真本事,而不是光讓軍官知道一些信息戰和電子戰等新鮮名詞。軍官訓練應更加注意接近實戰條件的訓練,軍官必須掌握一些戰爭中需要的高技術知識。比如在演習中,指揮官最好能根據具體情況“即興推演”,而不要只是按照預先設計好的程式進行演練。俄羅斯有一些高級將領對北約軍隊的“電腦軍事遊戲”很感興趣,認為不需要在軍事訓練上花費大量資金,坐下來“玩”就行了。對此,俄羅斯軍事專家加列耶夫認為,電腦和訓練器械的確能夠模擬射擊和駕駛戰車(戰鬥機),並能節省經費,但它不能完全代替陸地、海上和空中的實際訓練和演習,訓練效果也是大不相同的。他舉例說,許多北約軍官在計算機上能靈活指揮作戰,但當他們來到野外進行實戰指揮時,只會瞪著地圖發獃,因為他們根本判斷不出方向,最後不得不藉助導航系統確定自己的位置。試想,如果在實戰中沒有導航系統,或者導航系統失靈,這些軍官該如何指揮他們的士兵呢?

在未來戰爭中,實力較弱的一方必須發揮自己的特長,不應當在敵人設定的條件下展開軍事行動,應採用使敵人無法發揮其技術優勢的對抗方法。這是俄軍合成學院院長佐羅托夫上將的觀點。他舉例說,美國人大概最懂得士兵的生命價值,他們自恃武器裝備先進,一再叫囂要打“非接觸戰爭”,主張不進入防空火力區,而從遠處達到摧毀目標的目的。為此,與其交戰的一方最主要的作戰原則應是機動作戰,“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發揮自己的長處,利用對方的短處,想盡一切辦法迫使美國人喪失“非接觸作戰”機會,迫使他們採取接觸行動,打“線性戰”“接觸戰”,展開地面較量。比如可以預先做好戰場準備,向敵後派遣空降兵和偵察破壞行動小組,摧毀敵之主要通信指揮設施和機場等有萬能的武器嗎?就像20世紀末幾場局部戰爭所呈現的,高新技術和高精度武器將成為未來戰場的最大亮點。但決定戰爭結局的始終是人,而不是武器。俄羅斯有許多軍事專家認為,“對抗一方占據絕對軍事優勢”將是未來戰爭的一個顯著特點,但這並不能說明弱方就一定是最後的失敗者。有人就認為,對新技術和高精度武器應有客觀評價,不能將其絕對化,不能被敵人的高技術武器所嚇倒。美國的“小鷹”號航母有層層雷達網,但俄羅斯蘇—24MR偵察機竟3次從其甲板上空超低空掠過;美國幾名中學生多次闖入美國國防部太平洋艦隊的計算機系統……這些都說明,凡是高精尖的東西都有其脆弱的一面,再完善的武器裝備也有其致命的弱點。俄軍事專家指出,高精尖武器依賴於計算機,先進的通信、制導和導航系統的確十分完善,但如果這些系統的工作能力遭到破壞,戰鬥指揮系統就會全部癱瘓,那么再先進的裝備也會成為一堆廢鐵。想完全依靠武器裝備制勝,只能寄希望於跟傻瓜作戰。

俄羅斯許多軍事專家認為,所謂的高技術武器,其實並不是萬能的,也不是十全十美的,有一件先進的武器裝備出現,世界上必定會出現另一件武器裝備能夠對付它,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所謂的高精尖武器也將不再那么精確和具有極大的殺傷力。比如,在越南戰爭中,美國使用的“百舌鳥”自動制導飛彈可謂彈無虛發,而在1971年4月18日,當以色列軍隊在蘇伊士運河地區再次對埃及軍隊使用這種飛彈時,72枚飛彈只有1枚擊中了目標。原來,埃及組建了若干支特混部隊,配備了擁有各種雷達站的防空設施。由於目標很多,“百舌鳥”飛彈到處找尋目標,一會兒抓住這個目標,一會兒抓住那個目標,結果幾乎失去了所有目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