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導演介紹
享譽國際的華人導演。祖籍江西德安,生於台灣屏東潮州。1975年畢業於台灣“國立藝專”戲劇電影系,曾獲台灣話劇比賽大專組最佳男演員獎,並曾拍攝兩部8毫米電影《星期六下午的懶散》(1976)、《陳勤的一天》(1978)。1978年赴美留學,獲伊利諾斯大學戲劇系學士學位,紐約大學電影製作碩士學位。就讀紐約大學後完成16毫米電影《追打》(1980)、《我愛中國菜》(1981)、《棒藝術家》(1981)等。1983年以《蔭涼湖畔》獲金穗獎最佳劇情片短片獎。1984年,畢業作43分鐘的《分界線》,更獲得紐約大學生電影節最佳導演及最佳影片雙料獎項。其後留美多年以圖開拓電影事業,一直不得志。1990年劇本《推手》和《喜宴》獲台灣“行政院新聞局”優良劇作獎。1991年由台灣“中央電影公司”投資,拍攝完成《推手》,獲選柏林影展電影大觀單元,並在亞太影展中勇奪佳片獎。1993年完成《喜宴》,獲第三十屆台灣金馬獎最佳影片、導演、編劇獎以及觀眾投票最優秀作品獎,同時獲柏林電影節金熊獎、第十六屆亞洲人、美洲人國際電影節最佳編輯獎,一躍而為世界知名導演。1994年執導《飲食男女》(與前兩部作品合稱“父親三部曲”),獲第三十九屆亞太影展最佳影片、最佳剪輯獎,第七十七屆大衛格里菲斯獎最佳外語片獎,列1994年台灣十佳華語片第一名。隨後赴美拍攝英語片《理智與情感》(獲金球獎最佳影片和柏林影展金熊獎)、《冰風暴》(獲坎城影展最佳編劇獎)、《與魔鬼共騎》。
2000年執導華語武俠片《臥虎藏龍》,獲奧斯卡包括最佳外語片在內的四項大獎。2002年執導根據漫畫改編的《綠巨人》。2005年完成涉及同性戀議題的新片《斷背山》,獲威尼斯影展金獅獎和金球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四項大獎。李安的電影手法質樸自然,對白風趣幽默,情節細膩別致,劇情圓融流暢。其導演的華語片致力於探討傳統與現代的倫理矛盾、東方與西方的文化衝突,為台灣電影開闢了新的表現領域;執導英語片亦同樣能深入、準確地把握歐美文化心理,成為當今國際影壇聲名最盛的華人導演。
影片評價
美籍華裔導演李安執導的一部反映美國特殊年代的影片,根據里克·蒙迪尖刻詼諧的同名小說改編。雖有著很多性愛鏡頭,但仍是一部嚴肅優秀的電影。李安對細節非常講究,再次顯示出慧眼識英雄的遠見,片中的好幾位演員後來都成了大明星。
穿幫鏡頭
·連貫性:火車外部顯示的標誌是佩恩中心,車內卻是打著都會區捷運系統(MTA)的標誌。·時代錯誤:在當時MTA還沒有出現。
·時代錯誤:其中提到了共生解放軍,這是直到1974年Patricia Hearst的綁架案發生後,才為公眾所知。
·連貫性:在他的父母親的晚宴上,米奇的手錶。
·連貫性:開始,在保羅·胡德摔倒在冰面之前,有個男人下火車。結尾時,當這個場景重複的時候,他沒有摔倒。
·時代錯誤:在藥劑師家看到的丹碧斯月經棉塞是一個現代設計的款式,然而在藥品櫥櫃裡的包裝又是符合當時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