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樹幹的風景》

概述

《有樹幹的風景》有樹幹的風景
名稱:有樹幹的風景
類別:油畫 、 名畫
年代:1909年
作者:康定斯基
規格:72.3x97.5厘米
屬地:杜塞道夫美術館

簡介

1911年,康定斯基等人脫離慕尼黑新藝術家協會,而成立青騎士社。“青騎士”一詞,產生於這年初冬康定斯基與馬爾克的一次閒談。康定斯基曾在其《自傳》中回憶道:“我們都喜歡藍色。馬爾克喜歡馬,騎士則是我的主題。我們兩個很自然地說出‘青騎士’的名稱”。在青騎土社中,康定斯基是最核心的人物。他是一位學識淵博的藝術家,早年曾在莫斯科大學攻讀法學和政治學,曾受聘為俄國一所大學的法律教授,也從事過業餘的人種志研究。他精通音樂,還系統鑽研過西方現代哲學,尤其信奉通神學和通靈術……。讓人不可思議的是,這位貌似斯文冷靜而性格內向的俄國人,竟象梵谷一樣,內心總是燃燒著熾熱的感情之火。這位極度敏感的藝術家,能在那赤橙黃綠青藍紫的五顏六色之中,看見音樂的節奏與鏇律。這使人油然想到詩人蘭波——蘭波能在字母A中想像出黑色的蒼蠅。
康定斯基曾總結出一整套的有關抽象主義藝術的理論,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其一,藝術不是客觀自然的摹仿,而是內在精神的表現;其二,藝術表現應是抽象的,而具象的圖像有礙於精神的表現。
康定斯基指出,藝術是屬於精神的,必須全力為這個領域服務。不過其“精神”的定義較為模糊,有時被說成“內在情感”;有時則稱作“內在需要”、“內心生活”等。從精神出發,他認為藝術不應僅僅是自然外觀的顯現,而必須具有精神的價值。他指出:藝術家“必須觀察自己的精神活動並聆聽內在需要的呼聲……。內在需要所要求的一切技法都是神聖的,而來自內在需要以外的一切技法都是可鄙的。”(康定斯基著《論藝術的精神》,查立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45頁)。
康定斯基所說的“內在需要”,想必是指藝術家所體驗的表達精神的衝動。他說“內在需要”由三個因素組成:1.每個作為創作者的藝術家心中都擁有需要表現的東西(這是個性的因素);2.每個作為時代之子的藝術家都必須去表現他時代的精神(這是風格因素);3.每個作為藝術的僕人的藝術家必須為藝術事業作出貢獻(這是純藝術的因素,它永遠存在於一切時代和一切國家之中)。康定斯基認為,在這三個因素之中,最重要的是第三個因素,他說:“只有最完善的藝術的要素將永世長存”,“第三要素在作品中占優勢的人,正是偉大的藝術家”。
在康定斯基看來,藝術與自然是兩個獨立的“王國”,各有不同的原則和目標。藝術應獨立於自然而存在。一件藝術品的成功與失敗,最終取決於其“藝術的”及“審美的”價值,而不取決於它是否與外在世界相似。正因為此,他的畫最終走向了抽象。
康定斯基的繪畫,在1910年轉為徹底抽象之前,主要趨於野獸主義的風格。他1896年從莫斯科來到慕尼黑之後,便全身心投入前衛藝術運動中去。他曾在巴黎渡過數月,在那裡接觸到印象主義、象徵主義、野獸派及立體派的繪畫。這對於他日後抽象繪畫的形成與演化提供了必要的啟示。他認識到色彩在繪畫構成要素中占有首要地位。他發現高更和梵谷的畫尤其將色彩的表現放在首位;在這兩位畫家那裡,把草地畫成紅色,要比將房子或人體變形容易得多。他還領悟到,色彩與線條具有象徵性的意義。他也許對修拉在此方面的觀點有過專門的研究。事實上,修拉的有關繪畫不同要素(色彩、線條、調子、構圖、節奏等)的理論,幾乎預示著某種抽象藝術。因而,康定斯基在他早期的繪畫中,特彆強調色彩的表現力。他以濃重而明亮的色彩來表現自然風光,表現俄羅斯的民間故事,抒發其浪漫、詩意的情懷。他作於1909年的油畫《有樹幹的風景》,便是其早期的代表作。
畫面呈現了一個濃烈而富於對比的色彩組合。那橫貫畫面的條狀色塊,與垂直的樹幹呈十字形交叉,遠景的棟棟房舍,色點斑斑,有如樂曲中跳動的音符。可以看出,畫家在這裡對於景物的描繪並不十分在意,而似乎更關注於畫面本身的表現力,關注於那色彩、塊面、線條的組構秩序。畫面簡約而富於裝飾性的圖像,以及那種平塗勾線的造型語言,使人想到高更和野獸派的畫風。康定斯基對於繪畫的精神性及音樂性的強調與重視,在這裡得到充分的體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