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開》[詩句]

《春暖花開》[詩句]

《春暖花開》這首詩就是21年前在山海關臥軌自殺的北大才子、青年詩人海子的名作《春暖花開》。從對海子的研究來看,《春暖花開》並不是一首鼓勵人們滿懷希望、為幸福不懈追求的鼓動詩,而是一首人生受挫揮別人生的“告別詩”,這首詩現在來讀,也警示人們要正確理解社會和人生追求,學會調整自己。

簡介

《春暖花開》《春暖花開》

海子離世前,寫了大量的詩歌,卻流傳有限,到他驚天動地鋪身為軌的一剎那,依託北大深厚的文化神經,迅速將海子托到詩歌改革的前沿,成為文學界研討的現象,進而海子的詩歌成為“詩歌真言”,將當時過多追求主題意境的偽詩歌大量的撕碎了。儘管海子並不是許多人想像的那種純粹的“詩歌殉葬者”,但是21年了,這期間一直有不少人在繼續寫著偽詩歌,海子的詩歌才顯露出存在的意義。

從對海子的研究來看,《春暖花開》並不是一首鼓勵人們滿懷希望、為幸福不懈追求的鼓動,而是一首人生受挫揮別人生的“告別詩”,這首詩現在來讀,也警示人們要正確理解社會和人生追求,學會調整自己。生命只有一次,只要活著,只要人的意志不倒,希望就永遠存在。

25歲的海子以自己的方式走了,他的死有如鳳凰涅磐,使得《春暖花開》有了啟迪人生的意義。

原文

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
餵馬,劈柴,週遊世界
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從明天起,和每一個親人通信
告訴他們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閃電告訴我的
我將告訴每一個人
給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取一個溫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為你祝福
願你有一個燦爛的前程
願你有情人終成眷屬
願你在塵世獲得幸福
我也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解析

對這首詩的理解,文學界一直有多種聲音,最早的觀點集中認為這是一種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主義色彩。最近又有不同的聲音出來,說房子和花開像征著墳墓和祭奠,“春”與清明時節相合,提示這首詩相當于海子的“自殺公告”。

從海子的人生經歷和已經公開的生活事例來看,海子一直在理想與現實的碰撞中煎熬,而且執意按照自己對世界的理解來生活,缺少對世界的認同與融合。同時,周圍的人也不認同特立獨行的海子。這時,他發現了詩歌這個兄弟,更發現了自己對詩歌的駕馭感,而這正是海子在現實世界中一直期求的。海子一直幻想用詩歌來駕馭命運,用詩歌來贏得愛情,用詩歌來改善貧乏的物質生活,就像一位武士迷戀自己手中的利劍,就處處相信這把劍的威力。詩歌載著海子的一切情感,他的麵包、初吻、海邊小屋都與詩歌不可分離。可事實上,海子多次失戀,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污,不願意為了斗米之糠放棄詩歌的聲音,在這種精神與物質的碰撞中,海子一次次地敗下陣來。應該說,海子並不是一個純粹的為詩歌而生而死的人,他骨子裡有著強烈的改善自身現狀的欲望,只是他把這些都寄託給了他唯一能駕馭又難以帶來物質變革的詩歌。

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這兩句詩說明什麼呢?說明海子對物質的渴求已經讓他懷疑詩歌的承載力了。我說過,海子並不是許多文人們所理解的“詩歌的殉葬者”,他也有常人、尤其是農村人普遍的對提高生活質量的追求,只不過15歲小小年紀就考入北大的海子,對在城市中提升人生質量的難度與複雜性缺少心理準備,進而變得無奈而無措,並不是說海子是個精神境界高尚得把靈魂都獻給詩歌的苦行僧。海子在上面詩句中說的“房子”,其實表達了能有個他自由作主的人生空間的願望,這是他現實生活的願望不能實現的一個反襯。現實中被動、受制於人而又心懷浪漫理想的詩人,他肯定希望生活中的他也能如房屋主人般主宰房內的一切。這和現在許多城裡人幻想在空氣清新的鄉間擁有一座莊園農場是同樣的心理。“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不是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待,正是對自身期求的吶喊。

從明天起,和每一個親人通信/告訴他們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閃電告訴我的/我將告訴每一個人。

這段詩句其實等同於海子準備向親人們告別了,為什麼很少和家裡人聯繫的海子此時要“和每一個親人通信”?還要“告訴他們我的幸福”?低沉消糜的海子當時並沒有什麼幸福感可言,他的幸福又在哪裡?我覺得此時海子心中的“幸福”就是“解脫”。“那幸福的閃電”暗示了他要尋求的告別世界的方式,“閃電”其實暗示著快速死亡,我推測海子可能想過用觸電來結束自己的生命。以海子的性格與詩人氣質,他最終選擇了快速悲壯的臥軌告別,也就不難理解了。“我將告訴每一個人”,這其實反映出海子對離世的無奈與不甘。“我是個15歲就考入北大的才子,為什麼我找不到我的幸福?”他要告訴每一個人的,其實不是他即將找到了幸福感,而是一種無奈。

給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取一個溫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為你祝福/願你有一個燦爛的前程/願你有情人終成眷屬/願你在塵世獲得幸福/我也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這段詩句是海子對眾人的博愛與祝福么?為什麼要“給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取一個溫暖的名字”?這分明是對這個世界強烈的留戀。海子並不是眼裡看不到美好的生活才要離開的,因為在他看來,美好都握在別人的手裡,他只有詩歌,而詩歌與他生死相隨,他是可以帶走的。再接下來的詩句里對陌生人的祝福,已經缺少詩的意境,流於俗套了,這其實等同於禮節性的告別。最後一句“我也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不是簡單的重複,而是對生命歸宿的定格。

作者簡介

海子(1964年3月26日~1989年3月26日),原名查海生。生於安徽省懷寧縣高河查灣,在農村長大。1979年15歲時考入北京大學法律系,大學期間開始詩歌創作。1983年自北大畢業後分配至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哲學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他生日這一天)在山海關臥軌自殺,年僅25歲。

海子1982年開始詩歌創作,當時即被稱為“北大三詩人”之一。1984年創作成名作《亞洲銅》和《阿爾的太陽》,第一次使用“海子”作為筆名。從1982年到1989年不到7年的時間裡,海子用超乎尋常的熱情和勤奮,才華橫溢地創作了近200萬字的作品,結集出版了《土地》、《海子、駱一禾作品集》、《海子的詩》、《海子詩全編》等。其主要作品有:二百五十餘首優秀抒情短詩、《太陽七部書》,即詩劇《太陽》,詩劇《斷頭篇》,詩劇《但是水,水》,長詩《土地篇》,第一合唱劇《彌賽亞》,儀式和祭祀劇《弒》,詩體小說《你是父親的好女兒》。其部分作品被收入近20種詩歌選集、以及各類大學中文系《中國當代文學作品選》教材。   

因其詩歌的傑出成績,海子1986年獲北京大學第一屆藝術節五四文學大獎賽特別獎;1988年獲第三屆《十月》文學獎榮譽獎;2001年4月28日榮獲中國文學最高獎項——第三屆“人民文學獎詩歌獎”;2001年,其被廣為傳誦的明快親切的短詩《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入選高中語文課本;2003年,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大學語文》教材選入另一篇經典代表作《麥地》;中國書籍出版社出版《人一生要讀的60首詩》,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入選而躋身於幾十位中外名家之中。   

在中國當代詩壇,海子常常被評價為“一個詩歌時代的象徵”和“我們祖國給世界文學奉獻的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詩人”。作為20世紀80年代後期新詩潮的代表人物,海子在中國詩壇占有十分獨特的地位,他的詩不但影響了一代人的寫作,也徹底改變了一個時代的詩歌概念,成為中國詩歌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創作的優秀抒情短詩是繼“朦朧詩”之後獨特而又詩藝出眾的作品,兼具抒情性、可誦性和先鋒性風格,在當時極為罕見。海子去世後,其作品很快得到詩壇承認並給予極高評價,有關海子詩歌的深度研究已經成為學術界的關注熱點之一。

幕後製作

《春暖花開》是海子死前兩個月時寫下的,當時他的愛情接連受挫,工作狀態煥散,想辭職下海受阻,而海子又是個15歲就考入北大卻缺少人生歷練的年輕人,面對逆境顯示出很弱的自我調整能力。這首《春暖花開》其實不是詩人熱愛生活的表現,恰恰正是詩人絕望的吶喊。只是對海子研究不深的人們,更願意從表象上把這首詩看作是精神上的安慰劑,對美好未來的嚮往,還有些人把這首詩當作“阿Q精神”的代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