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舍小品
作品信息
作品名稱:雅舍
創作時間:1940年
作者:梁實秋
作品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
到四川來,覺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經濟。火燒過的磚,常常用來做柱子,孤零零的砌起四根磚柱,上面蓋上一個木頭架子,看上去瘦骨嶙嶙,單薄得可憐;但是頂上鋪了瓦,四面編了竹篦牆,牆上敷了泥灰,遠遠的看過去,沒有人能說不像是座房子。我現在住的“雅舍”正是這樣一座典型的房子。不消說,這房子有磚柱,有竹篦牆,一切特點都應有盡有。講到住房,我的經驗不算少,什麼“上支下摘”,“前廊後廈”,“一樓一底”,“三上三下”,“亭子間”,“茆草棚”,“瓊樓玉宇”和“摩天大廈”,各式各樣,我都嘗試過。我不論住在哪裡,只要住得稍久,對那房子便發生感情,非不得已我還捨不得搬。這“雅舍”,我初來時僅求其能蔽風雨,並不敢存奢望,現在住了兩個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雖然我已漸漸感覺它並不能蔽風雨,因為有窗而無玻璃,風來則洞若涼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來則滲如滴漏。縱然不能蔽風雨,“雅舍”還是自有它的個性。有個性就可愛。“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下距馬路約有七八十層的土階。前面是阡陌螺鏇的稻田。再遠望過去是幾抹蔥翠的遠山,旁邊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糞坑,後面是荒僻的榛莽未除的土山坡。若說地點荒涼,則月明之夕,或風雨之日,亦常有客到,大抵好友不嫌路遠,路遠乃見情誼。客來則先爬幾十級的土階,進得屋來仍須上坡,因為屋內地板乃依山勢而鋪,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客來無不驚嘆,我則久而安之,每日由書房走到飯廳是上坡,飯後鼓腹而出是下坡,亦不覺有大不便處。
“雅舍”共是六間,我居其二。篦牆不固,門窗不嚴,故我與鄰人彼此均可互通聲息。鄰人轟飲作樂,咿唔詩章,喁喁細語,以及鼾聲,噴嚏聲,吮湯聲,撕紙聲,脫皮鞋聲,均隨時由門窗戶壁的隙處蕩漾而來,破我岑寂。入夜則鼠子瞰燈,才一合眼,鼠子便自由行動,或搬核桃在地板上順坡而下,或吸燈油而推翻燭台,或攀援而上帳頂,或在門框桌腳上磨牙,使得人不得安枕。但是對於鼠子,我很慚愧的承認,我“沒有法子”。“沒有法子”一語是被外國人常常引用著的,以為這話最足代表中國人的懶惰隱忍的態度。其實我的對付鼠子並不懶惰。窗上糊紙,紙一戳就破;門戶關緊,而相鼠有牙,一陣咬便是一個洞洞。試問還有什麼法子?洋鬼子住到“雅舍”里,不也是沒有法子?比鼠子更騷擾的是蚊子。“雅舍”的蚊風之盛,是我前所未見的。“聚蚊成雷”真有其事!每當黃昏時候,滿屋裡磕頭碰腦的全是蚊子,又黑又大,骨骼都像是硬的。在別處蚊子早已肅清的時候,在“雅舍”則格外猖獗,來客偶不留心,則兩腿傷處累累隆起如玉蜀黍,但是我仍安之。冬天一到,蚊子自然絕跡,明年夏天——誰知道我還是否住在“雅舍”!
“雅舍”最宜月夜——地勢較高,得月較先。看山頭吐月,紅盤乍涌,一霎間,清光四射,天空皎潔,四野無聲,微聞犬吠,坐客無不悄然!舍前有兩株梨樹,等到月升中天,清光從樹間篩灑而下,地上陰影斑斕,此時尤為幽絕。直到興闌人散,歸房就寢,月光仍然逼進窗來,助我淒涼。細雨濛濛之際,“雅舍”亦復有趣。推窗展望,儼然米氏章法,若雲若霧,一片瀰漫。但若大雨滂沱,我就又惶悚不安了,屋頂濕印到處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擴大如盆,繼則滴水乃不絕,終乃屋頂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綻,砉然一聲而泥水下注,此刻滿室狼借,搶救無及。此種經驗,已數見不鮮。
“雅舍”之陳設,只當得簡樸二字,但灑掃拂拭,不使有纖塵。我非顯要,故名公巨卿之照片不得入我室;我非牙醫,故無博士文憑張掛壁間;我不業理髮,故絲織西湖十景以及電影明星之照片亦均不能張我四壁。我有一幾一椅一榻,酣睡寫讀,均已有著,我亦不復他求。但是陳設雖簡,我卻喜歡翻新布置。西人常常譏笑婦人喜歡變更桌椅位置,以為這是婦人天性喜變之一征。誣否且不論,我是喜歡改變的。中國舊式家庭,陳設千篇一律,正廳上是一條案,前面一張八仙桌,一邊一把靠椅,兩旁是兩把靠椅夾一隻茶几。我以為陳設宜求疏落參差之致,最忌排偶。“雅舍”所有,毫無新奇,但一物一事之安排布置俱不從俗。人入我室,即知此是我室。笠翁《閒情偶寄》之所論,正合我意。
“雅舍”非我所有,我僅是房客之一。但思“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人生本來如寄,我住“雅舍”一日,“雅舍”即一日為我所有。即使此一日亦不能算是我有,至少此一日“雅舍”所能給予之苦辣酸甜,我實躬受親嘗。劉克莊詞:“客里似家家似寄。”我此時此刻卜居“雅舍”,“雅舍”即似我家。其實似家似寄,我亦分辨不清。
長日無俚,寫作自遣,隨想隨寫,不拘篇章,冠以“雅舍小品”四字,以示寫作所在,且志因緣。
註:該文選自作者《雅舍小品》一書(香港碧輝圖書公司出版)的首篇,故稱。
作品賞析
梁實秋先生的《雅舍小品》是享譽海峽兩岸的名篇,《雅舍》是這本小品集的代序言。後來《雅舍》一文被收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的高中《語文讀本》第一冊。
梁實秋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是一個非常複雜的人物。在以前的文學史上,梁實秋是一個“反動文人”,建國以來中學語文教材一直沒有梁實秋作品的一席之地。魯迅先生曾痛批梁實秋的雜文連篇累牘,不一而足。改革開放以後,由於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恢復,梁實秋也得到了重新評價。他在文學事業和學術研究上的巨大成就,獲得了充分肯定。梁實秋在其漫長的人生歷程中,雖然有某些嚴重偏見,但終究是一位愛國的文人學者、著名的文學評論家、散文家和翻譯家。《雅舍小品》便是他的散文代表作,它風行全世界,先後印出300多版,創中國現代散文著作發行的最高紀錄(參見《才子梁實秋》,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6年版)。他學貫中西,著作等身,一生給中國文壇留下了兩千多萬字的著譯,為民族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雅舍》是作者在1940年寫的散文,作於重慶。抗戰期間,國民政府遷往重慶。1939年5月,梁實秋隨教育部中國小教科書編委會遷至重慶北碚,秋天,他與吳景超夫婦在北碚主灣購置平房一棟,遂命名為“雅舍”。此屋結構系磚柱木架,瓦頂篾壁,有房6間,高低兩蹬,梁實秋住一室一廳。他入住以後,來做客的文人很多。梁實秋在雅舍蟄居7年(1939年到1946年),其間翻譯、創作了大量作品,《雅舍小品》就是在這裡寫就的。
雅舍雖以“雅”為名,實乃是一棟典型的“陋室”,缺點多多。大致有:1、結構簡陋,2、風雨難避,3、地點荒涼,4、行走不便,5、門窗不嚴(隔牆傳聲),6、鼠子瞰燈(老鼠肆虐),7、蚊子猖獗(聚蚊成雷)。關於其結構簡陋,作者剛剛說它“瘦骨嶙峋”、“單薄得可憐”,便一轉:“但是……沒有人能說不像是房子。”“像”一座房子,就是說它實際上並不是一座“房子”(連起碼的磚牆也沒有)。這話說得俏皮,表現了梁實秋從容的文風,也包含了作者對人生各種窮愁況味的感慨。接著寫它的“不避風雨”,用了駢偶句式。聞一多的《死水》以美寫醜,用的是“反諷”手法,表達的是憂憤的情緒;梁實秋用整飭、雅致的駢句寫房屋的破舊、殘損,是承認它的“醜”,但肯定它的“個性”,表現了梁先生超脫、豁達的性格。明明是“地點荒涼”,卻冠以“若說”,“荒涼”只是別人所說,他未必這么認為;明明屋內地板是個斜坡,連來客也“無不驚嘆”,卻說“亦不覺有大不便”。寫門窗不嚴,雜音擾人;鼠子瞰燈,破壞嚴重,都不厭其煩地用排比來鋪敘,極言環境之不寧,而最後的結論卻是“沒有法子”,表現了一種自嘲和無奈。寫蚊子騷侵,用了兩處誇張,強調蚊子的厲害,結果卻是“我仍安之”。作者“以不變而應萬變”,對環境的惡劣始終安之若素,不是別有旨趣的人是無法想像的。“雅舍”雖然有那么多缺點,但也並非一無好處。從文中看,至少有兩大優點:一是地勢較高,得月較先,便於欣賞自然美景;二是陳設簡樸,易於安排,最能彰顯主人個性。物質形態未能盡如人意,作者就從自然界去找快樂,覓情趣。正如李白詩里所說:“清風朗月不用一錢買。”蘇軾賦里也說:“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為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這種面對困境的釋然、達觀的態度,比起一碰到逆境就沮喪、頹廢,總是要積極得多。餘秋雨寫過一篇《為自己減刑》(收入《霜冷長河》)的短文,說有一個友人因事入獄,刑滿釋放,帶出了一部60萬字的譯稿。作者由此發出感慨:正是這位朋友正確的生活態度,實際上為自己大大地減了刑。相反,現實生活中,任何一點小小的拂意,都會成為一個人“心造的監獄”。論梁實秋當時所處的物質環境,與一座“牢獄”沒有多大差別,且一住七年,而梁實秋豁達的心胸,實際上也就是為自己“減了刑”。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中,梁實秋除完成中國小戰時教材編寫任務外,還創作了《雅舍》等十幾篇小品文,翻譯了莎士比亞《亨利四世》等多部外國作品。梁實秋的這種對待逆境的從容、平和的心態,在後來物慾橫流、浮躁之風盛行的形勢下,有可借鑑之處。“我非顯要,故名公巨卿之照片不得入我室;我非牙醫,故無博士文憑張掛壁間;我不業理髮,故絲織西湖十景以及電影明星之照片亦均不能張我四壁。”此處排比,看似多餘的廢話,實則表達了作者對社會各色人等自我炫耀之陋習的譏諷,亦有對自我個性的張揚,他有他的生活方式,他的人生趣味,對他人概不艷羨,亦不模仿。
文章結束語引用劉克莊《玉樓春》中的名句“客里似家家似寄”,是有很深感慨的。“客里”一作“客舍”,“寄”即臨時借住。此句是說住在外邊的時候多,住在家裡的時候反而少。這是國家動盪年代的特徵。劉克莊是南宋愛國詞人,作者引劉詞表達了抗戰時期流落重慶時的某種感慨。作者對眼前的現實不會視而不見,只是他的感慨不像其他文人那樣直露、激昂,而是表現得委婉、細膩。他在描寫“雅舍”“得月較先”這番賞心悅目的情景時,插敘一段遇有暴雨輒滿室狼籍的鏡頭;在談感受時又寫下了這樣的句子:雅舍“所能給予之苦辣酸甜,我實躬受親嘗”。作者深深的感嘆,蘊含於字裡行間。
有人說梁實秋將茅捨命名為“雅舍”,是自命清高。這不符合事實。“是大才子自風流。”梁實秋在雅舍居住時表現的高雅的志趣、所從事的學術和文學上的清雅的事業,以及出入於“雅舍”的一批風流儒雅的文人、學者,便使“雅舍”在物質形態上的簡陋、破舊、荒涼、坎坷等等,退居次要地位,以至於不在話下了。這種處變不驚、溫文爾雅的名士風度,在大力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現代,不無借鑑價值。該文語言上的特色十分鮮明,非常值得賞析、發揮。概括起來,有四大特點:
(一)駢散相間。作者喜用排偶,對偶、排比句式,幾乎每段都有,或鋪敘,或描寫,異彩紛呈。這些排偶句顯示了很強的文學功力,語言老到,文采斐然。作者又善於將整句與散句配合使用,奇偶互見,駢散相宜,行文活潑,舒捲自如,恰如行雲流水,姿態橫生。
(二)雅俗共存。梁文的主流辭彙是典雅的書面詞藻,梁先生深厚的古文修養,得到淋漓盡致的表現。而從全篇來看,精緻、雅馴的書面語又與淺近、活潑的口語相輔相成。如第三段寫各種聲音破壁而來,用了兩組詞語,一組典雅,一組淺俗,卻顛倒不得。文人吟詠詩章是風雅的事,作者連用幾個措辭考究的四字格;日常生活中的種種“不登大雅之堂”的聲音,則用口語羅列,使人如聞其聲,如睹其狀。文中許多句子書卷氣甚濃,近乎文言;有的句子則又是十足大白話。
(三)引用自如。中外資料,信手拈來,內容貼近,形式多樣。如引“聚蚊成雷”,就是一種成語的活用,有人稱之為成語的“返祖”。“聚蚊成雷”通用義相當於“人言可畏”,而文中用的是字面義。“相鼠有牙”亦可作如是觀。此句出自《詩經·鄘風》,原句為“相鼠有牙(一作齒),人而無止(通恥)”,表達的是對喪盡廉恥之人的詛咒,這裡也用字面義。引李漁的《閒情偶寄》,只引其題,不征其句,有意雪藏,留有餘地;引李白的文、劉克莊的詞,則引其句,不述其題,非止惜墨如金,也是對讀者的充分信任。兩處引述外國人的言論,只引大意,未見原文。總之,引用靈活,材料豐贍,不但幫助了文章的表情達意,而且增添了作品的文化含量,顯示了學者型作家的飽學多識。
(四)幽默叢生。幽默詼諧不是一種單純的語言手段或修辭方式,而是滲透於全篇的語言特色。比如寫雅舍單薄簡陋,不避風雨,本來是生活中並不“雅觀”的困境,卻用上一組雅正的駢句來描繪,出人意表。雅舍的名字上“典雅”,文中又“水池、糞坑”一應俱全,“酣聲、噴嚏”羅列無遺。這類充滿人間煙火味的的近乎粗俗的事物,又用上一個十分雅致的文句來收束——“蕩漾而來,破我沉寂”。又如引用外國人對國人“懶惰”的譏評後,作者正兒八經地起而爭辯,最後還加上一句:“洋鬼子住到‘雅舍’來,不也是‘沒有法子’?”近乎反唇相稽,更像日常生活中的爭辯:不然你來試試?“蚊風之盛”有諧音的效果,“最忌排偶”莊詞諧用,都有新穎幽默的雅趣。
孔子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論語·雍也》)《雅舍》一文在內容與形式上取得了和諧的統一,集中體現了一個“雅”字,即在思想感情上的高雅的志趣和恢弘的雅量,在語言風格上的典雅的文氣和蘊借的辭采,是“文質彬彬”的典範。
作品教案
一、教學要求
1.體會作者在文章中所表現的閒適、散淡的心態與隨遇而安、知足常樂的情懷。
2.欣賞本文典雅雋永而又活潑自然的語言。
3.了解與體會作者幽默風趣的文風。
二、教學構想
1.重點指導學生欣賞作品的言簡意豐、諧趣橫生語言特點。
2.安排2課時。
三、教學內容與步驟
第一課時
(1)作者介紹
梁實秋(1903一1987),北京人,原籍浙江省杭縣。名治華,字實秋,筆名秋郎、子佳、程淑。1915年進清華學校,1923年留學美國,曾入哈佛大學,獲文學碩士學位。回國後,歷任東南大學、光華大學、暨南大學、復旦大學、青島大學、中國公學、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山大學教授;1949年到台灣,歷任台灣省立師範大學教授。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研究所主任、台灣大學教授、台灣編輯譯館館長。一生著作甚豐,散文有《雅舍小品卜、二、三集行世,文學批評論文集多種,經近40年的時間獨力翻譯完成莎士比亞全集40卷。他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學者、文學家和翻譯家。
1939年4月隨國民政府教育部教科用書編委會遷來重慶北碚,1940年同社會學家吳景超夫妻在北碚主灣(今梨園村)購置平房一棟,以吳景超夫人龔業雅之名,命名為“雅舍”。1943年梁的夫人程季淑車子女也由北京來此團聚。“難捨”系磚桿木架,瓦頂尖壁,有盡6間,分高低兩蹬,梁實秋佳一室一廳,實乃是一棟典型的“陋室’。然而.梁實秋住進後,卻賓客盈門。一批騷人墨客,經常聚會於此,吟詩作畫,彈琴對今,熱鬧非凡。梁實秋在雅舍寓居了7年,翻譯、創作了大量作品,《雅舍小品》為其成名之作,名噪於世,久傳不衰。1949年梁實秋去台灣,將在此寫作的34篇雅舍小品彙編成專集出版,仍定名為《雅舍小品),深受讀者歡迎,後再版達60餘次,成為全世界的暢銷書。梁實秋在台灣又繼續寫作出版了《雅舍小品續集》、《雅舍小品三集》、《雅舍小品四集》,並以難捨為名,系列出版了《雅舍雜文》、《難捨譯叢》、《雅舍懷舊》等專集,凡是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雅舍小品》流傳。因此,“雅舍”之名也不脛而走,隨《雅舍小品》名噪於世。
《雅舍小品》的作者梁實秋,擅長從日常生活中選取不為人注意的場景,用寥寥數筆的精確勾勒和恰到好處的雅淡幽默,對中國文化或普遍人性加以謔而不虐的針砭。文風淳正,不走偏鋒,娓娓道來,令人忘倦。允稱現代散文的不朽經典,非大手筆莫辦。
(2)解題
雅舍,是梁實秋先生在四川定居的住宅名,他的代表作便是散文集《雅舍小品》,以後又出版了三本續集再加合集,奠定了梁實秋作為散文家的不可動搖的地位。而《雅舍小品》開宗首篇便是《雅舍》。
本文命名為“雅舍”,實際上是記述半山腰的一間陋室。明明是“陋”,卻偏要稱“雅”,這表現了作者對所處戰爭年代的無奈,對自己生活環境的自嘲、自諷,同時也表現了作者隨遇而安的情致和心態。
歷代文人寫自己居住的樓、室、齋、園的文章很多。盡人皆知的《陋室銘》字數不多,著重在表心跡,至於劉禹錫的陋室究竟如何陋?實非“醉翁”之意,不若“雅舍”本身描繪淋漓盡致,使讀者身臨其境。
(3)解析課文
文章開篇簡潔、自然,像是閒來之筆。但在讀到“磚柱”“木頭架子”“瓦”“竹南牆”“泥灰”的同時,也從“孤零零”“瘦骨嶙峋”“單薄”“可憐”等詞語中體會到作者不滿的情緒。既不滿卻又對“好感油然而生”,可見其幽默。由此我們便能理解為什麼作者評價四川人造房子,用了“經濟”一詞,為什麼在寫到“雅舍”的時候用了引號。像“屋內地板乃依山勢而鋪,一面高,一面低,坡度甚大”,“每日由書房走到飯廳是上坡,飯後鼓腹而出是下坡”這樣的句子用詞逼真、細膩,真實地再現了房子的簡陋和不方便,但在“讚美”“雅舍”的語境裡,“地板··,…坡度甚大”“飯後鼓腹而出”似漫畫一般,很有分寸地表現出作者處之泰然的幽默感。堂堂知名教授居此陋室,本已無限。辛酸,而他偏以曠達超脫的胸襟從容視之,以寬緩舒和的語氣予以,調侃,自具雅人情致,別有況味。論住處,作者說:“我不論住在哪裡,只要住得稍久,便對那房子發生感情,非不得已我還捨不得搬。”對為友之道,作者說:“好友不嫌路遠,路遠乃見情誼。”論生活環境,.作者似乎是在審美:“鄰人轟飲作樂,唯晤詩章,隅隅細語,以及鼾,聲,噴嚏聲,吮湯聲,撕紙聲,脫皮鞋聲,均隨時由門窗戶壁的隙處盪難而來,破我岑寂。”陋室多有不便,卻能挖掘出它的許多可人之處,柳話聽聲,鑼鼓聽音。言外之意也很有分寸地表現著作者閒適、散淡、不與人爭的生活態度。
從對“洋鬼子”“鼠子”“蚊子”的厭煩中.我們看到作者用了“騷擾“”“猖撅”,這或可理解為作者內心的不滿,對生活、對戰爭的不滿,回設有直抒胸臆的憤怒和反抗,所有的仍然是對“月夜”“細雨”的欣賞,對“簡樸”之風的追求,對“似我”“非我”境界的陶醉。
(4)布置作業
練習一。
第二課時
(1)複習舊知,總結大意。
(1)記敘“我”住的“雅舍”最是經濟(雖不能蔽風雨,卻有它的個性)。
(2)記敘“雅舍”的地點荒涼。(個性之一)
(3)記敘“雅舍”的(人、鼠、蚊)三聲。(個性之二)
(4)記敘“雅舍”的三景。(月夜幽絕、細雨有趣、大雨惶悚--個性之三)
(5)記敘“雅舍”的陳設(簡樸)。(個性之四)
(6)抒寫“雅舍”於我似家似寄之感。
(7)說明“雅舍小品”的寫作因緣。
主旨:抒寫“雅舍”於我似家似寄之感。(篇末(6))
(2)講析課文
1.賞析 “雅舍”自有它的個性和風格。
其一,“雅舍”築在半山腰,前臨稻田,後接棒莽,圍以竹林、水池田陽一亦俗亦雅的自然之地;其二,“雅舍”簡陋、僅能蔽風雨、又不回哪雨;和人共一套房,常有“隔壁戲”;又有鼠、蚊相擾,但“雅舍”之“雅”卻在有光或煙雨穿窗相親,嵌鑲著一幅“米氏”山水。更豐要回為人處世的“雅”:文中以諧謔的語言,說壁間不掛星要的照片,也沒有牙醫的博士文憑;更不需張貼電影明星畫片以各種髮式招徠顧客似理髮館等,這些文字頗具英國式的幽默感。
這篇散文最突出的特點是:作者以簡陋為美、以清貧為樂的獨特審美心態,抒寫了既親切又閒適的生活情趣。“雅舍”外觀不美,結構不牢,位置偏僻,既不能擋風蔽雨,又不能隔絕鄰里干擾,黃昏時“聚蚊成雷”,入夜後老鼠橫行。這般苦不堪言的居室,作者卻能超然物外,細品生活的“苦辣酸甜”,於煩中求安,苦中作樂,表現出一種豁達開朗、詼諧的個性特徵,因而客觀的境遇及作者主觀的體驗,卻成為審美觀照的對象,處處為雅興、雅趣、雅味所籠罩。
本文的另一特點,即表明了作者的處世態度。一是對物質需求不存奢望,也不追求十全十美;二是堅守獨立的人格,不攀附權貴,不隨意從俗。
文章文筆輕鬆灑脫,或自嘲自解,或正話反說,或文白相間,或巧用典故,形成言簡意豐、諧趣橫生的獨特風格。
2.欣賞作品的語言特點。
對於梁實秋的文藝思想不宜多講,但求讓學生簡單了解,或點到即止。
要注重引導學生熟讀課文,通過“美讀”的方式,在初步理解的基礎上,反覆吟詠(特別是對課文的第三、四段),有聲有色地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恰如其分地傳達出來,將對作品語言文字的玩味、鑑賞寓於無窮的審美享受之中。
(3)課堂練習:
1.作者為何稱他所住的地方為“雅舍”?答:①表面上是因為同住者「龔業雅之名」;②實際上有仿劉禹錫“陋室銘”:“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室雖陋而吾人雅之意。
2.作者認為四川人建造房屋的特色為何?答:最是經濟。
3.本文表現了作者的何種人生態度?答:隨遇而安的達觀。(開朗脫俗的心境和安適自樂得生活態度)
4.從哪裡可見“雅舍”的簡陋?答:不能蔽風雨(第一段)。
5.作者為什麼認為“雅舍”可愛?答:(作者因為居住久了發生感情而發現)“雅舍”自有它的個性。
6.“雅舍”具有哪些“個性”?答:①地點荒涼;②三聲惱人;③三景兼具;④陳設簡樸。
7.本文與劉禹錫“陋室銘”一文有何神似之處?答:①陋(第一段);②“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第二段);③“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第六段)。
8.本文的寫作特色何在?答:①文字簡練,修辭精當;②語言幽默,不墮俗趣。
9.梁實秋主張散文寫作應當如何?答:要深,要遠,就是不要長。
10.本文主旨何在?答:抒寫“雅舍”於我似家似寄之感。(篇末(6))
(四)布置作業:
練習二、三。
附練習參考答案:
一 本題意在訓練學生對課文標題的理解與把握。參考答案:梁實秋的散文注重“趣味”。這趣味絕非庸俗低級,而是力求在不如意的生活狀態中,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精神世界。所以儘管住所破敗而簡陋,在作者的眼中卻十分的“雅”。首先,它位置極佳,在半山腰,可觀日出,可觀山景。二是它陳設簡樸,正合作者心意,可讀可寫可睡即安。更主要的,它是“我家”,既然卜居於此,它在作者心目中就是最佳。
二 本題設計意圖是引導學生品味作品的語言,提高鑑賞能力與審美趣味。參考答案:
本文是由上而下,靜中寫動。
蘇軾文:“月色入戶”用擬人化手法,使月光有了人情味;“如積水空明”以水喻月,耐人尋味,然後用藻、荇交錯喻月光下竹柏之影,不著一個“月”字,卻處處在寫明淨的月光。
歸有光文:由上而下,重在寫動態。
三段文字從意境來看,皆寫得風情搖曳,詩意瀰漫,其意味神韻,若相仿佛,師承意脈,隱約可見。
詞語解釋:
奢望:因要求過高而難以實現的希望。
臻zhēn莽:茂盛,茂密;盛多。
岑寂:高而靜;清冷。
猖獗:①兇惡而放肆②失敗;傾復。
儼然:①形容整齊。②形容特別像。③形容莊重嚴肅。
惶驚不安:形容驚慌害怕,心神不寧。
數見不鮮:多次見到,並不新鮮。
疏落參差:稀疏零落;稀稀落落;排列不整齊,互相錯雜。
躬受親嘗:親自動手做。
因緣:①[佛教]∶產生結果的直接原因和輔助促成其結果的條件。②緣分。
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產生。
喁喁yú細語:低聲說悄悄話。
隱忍:將事情藏在內心,強力克制忍耐,不作表示。
斑斕:色彩錯雜燦爛的樣子。
滂沱pāngtuó:①形容雨下得很大。②比喻眼淚流得很多,哭得厲害。
砉然xū:象聲詞。常用以形容破裂聲、折斷聲、開啟聲、高呼聲等
千篇一律:①機械地重複或無變化。②以外觀(如表面、顏色或款式)無差異。③指詩文公式化,泛指互相重複的。
逆旅:客舍;旅店。
無俚:百無聊賴;沒有寄託。
作者介紹
梁實秋(1902-1987),中國散文家、文學評論家、翻譯家。原名治華,浙江杭縣(今餘杭)人,生於北京。1915年就學於清華學校(今清華大學)。1923年留學美國。回國後,曾先後任教於東南大學、暨南大學、青島大學、北京大學等校,主編《時事新報》副刊《青光》《益世報·文學周刊》《中央日報》副刊《平明》等。一度主編《新月》月刊。創作以散文小品著稱,風格樸實雋永,有幽默感,以《雅舍小品》為代表作。1949年後曾任台灣省立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主要著作有散文集《雅舍小品》(續集),文學評論集《浪漫的與古典的》、《文學的紀律》、《秋室雜文》,譯著《莎士比亞全集》等。主編《遠東英漢大辭典》。
其他相關
廣東省公安廳平安南粵網站:雅舍
騰訊大粵網主持人:雅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