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學》

《新科學》

《新科學》作者 G.B.維柯,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出版。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新科學》是《外國文藝理論叢書》中的一本,《外國文藝理論叢書》的選題為上世紀五十年代末由當時的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組織全國外國文學專家數十人共同研究和制定,所選收的作品,上自古希臘、古羅馬和古印度,下至二十世紀初,系各歷史時期及流派最具代表性的文藝理論著作,是二十世紀以前文藝理論作品的精華,曾對世界文學的發展產生過重大影響。該叢書曾列人國家“七五”、“八五”出版計畫,受到我國文化界的普遍關注和歡迎。

內容簡介

全名《關於各民族共同性的新科學的原則》。義大利啟蒙運動思想家G.B.維柯(1668~1744)的一部涉及哲學和美學基本問題的重要著作。1725年初版,
《新科學》《新科學》
1744年第三版為定本。現在流行的義大利文標準本是由研究維柯的專家F.尼柯里尼在B.克羅齊幫助下校訂編輯的。中譯本是根據1975年T.G.貝根和M.H.費希的英譯本轉譯的。
《新科學》的主要研究對象是古希臘羅馬的歷史發展,所要解決的問題是人類如何從原始野蠻狀態發展成為過社會生活的文明人。維柯的基本出發點是共同人性論。他認為,各民族起源和處境儘管不同,在社會發展上卻必定有某些基本相同的規律。《新科學》所探求的正是人類文化起源和發展的規律。
《新科學》接受了古埃及人把人類歷史發展分為神、英雄和人三個時代的看法,認為在神的時代,人處在野蠻狀態,憑本能過著野獸般的生活。因為初次碰到雷電驚懼不已,就憑想像虛構出神並且信以為真,於是就有了信神的宗教;以後又因為感到在天神面前男女雜交的羞恥,而逐漸有了婚姻典禮和家庭制;還因為覺得人死了不埋葬對不起死者,而有了葬禮和靈魂不朽觀念。信神的宗教、正式婚禮和葬禮,是人類社會的三個起點。英雄時代是在神的時代後期開始的。在這個時代,社會已劃分成宗族主和平民兩個階級。政體是貴族統治,貴族的意志和暴力就是法律,平民處在家奴地位因此起來鬥爭,平民通過階級鬥爭用平民民主制代替了貴族統治,就把歷史推進到人的時代。文明社會發展到一定時期,人類又要回到野蠻狀態,三個時代的循環於是又周而復始。維柯關於階級鬥爭的觀點是他對人類思想史的一大貢獻。

影響

《新科學》首先是一部法學著作,但全書廣泛涉及哲學和美學方面的一些基本問題。維柯認為,人類心理功能也有發展過程,由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由詩的時代到哲學的時代,原始民族作為人類兒童,只會形象思維,所以原始文化包括宗教、神話、歷史以至各種典章文物和語言文字,都可以看作形象思維的產品,都帶有詩的性質。在具體的美學問題上,《新科學》的突出貢獻在於對形象思維的研究。書中表述了維柯發現的形象思維的兩條基本規律:①以己度物的隱喻:“由於人心的不明確性,每逢它落到無知里,人就把他自己變成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人憑自己的切身經驗來衡量自己所不了解的外物。維柯還用這個原則來說明語言的起源:“在一切語言裡,大部分涉及無生命事物的表現方式都是從人體及其各部分以及人的感覺和情慾那方面借來的隱喻。……人用自己來造事物,由於把自己轉化到事物里去,就變成那些事物。”這是後來德國T.李普斯一派美學家“移情說”的萌芽,和中國詩論中的“比”、“興”也可互相印證。②用具體人物形象來代表同類人物特性的類概念,亦即典型人物性格。原始民族不會抽象思維,不能對同類事物形成抽象的類概念,就用形象鮮明的個別具體事例來代表同類事物,例如兒童把年長的男人都叫“爸”或“叔”,把年長的女人都叫“媽”或“姨”,埃及人把發明家都叫霍彌斯,希臘人把一切勇士都叫阿喀琉斯,把一切謀士都叫幽里賽斯。
《新科學》既有科學實證,又充滿激情和幻想,但語言有時晦澀,是一部很難懂的書。經過法國史學家J.米希累的節譯、J.-J.盧梭的承襲以及義大利克羅齊、G.揚蒂勒(1875~1944)的宣揚,19世紀才在歐洲有日益顯著的影響。德國的J.G.赫爾德、J.W.von歌德G.W.F.黑格爾,美國的《古代社會》的作者L.H.摩爾根乃至馬克思和恩格斯,都受到《新科學》的影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