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產出經濟學》

《投入產出經濟學》一書是里昂惕夫的論文集。

基本信息

圖書簡介

《投入產出經濟學》投入產出經濟學

《投入產出經濟學》1966年初版,收有1947—1965年的論文11篇;1986年再版,刪去初版中的2篇,保留9篇,連同新增11篇,共收有20篇論文,包括了里昂惕夫50年來有關投入產出經濟學的重要文獻。再版的新書內容涉及里昂惕夫最近20年來對投入產出分析方法在理論上的新發展和在更廣泛領域中實際套用的論述。

全書的主要內容有:1.系統地介紹投入產出分析的基本方法。以實例說明投入產出矩陣的編制,對複雜的現代經濟中許多部門之間在數量上直接和間接的相互依存關係的追溯,以及如何藉助簡單代數建立基本的靜態和動態投入產出模型。再版書中對基本理論作了重要的補充,並對動態分析有專題論述。

基本信息

書籍作者:[美]沃西里・里昂惕夫 著
圖書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圖書售價:8.00元
圖書類別:經濟
上書時間:2010-07-18
出版時間:1982-10

作者簡介

沃西里・里昂惕夫,國籍俄裔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金的獲得者(1973)。生平和著作 里昂惕夫出生於俄國彼得堡,1921年進列寧格勒大學學習,1925年畢

沃西里・里昂惕夫沃西里・里昂惕夫

業於該校經濟系,獲文學碩士學位,留校擔任經濟地理輔導員的工作。1925年秋去德國柏林大學學習,於1928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27~1928年和1930年,在德國基爾大學世界經濟研究所任研究助理,1928~1929年到中國南京,任國民黨政府鐵道部經濟顧問。1931年初,由德國柏林移居美國紐約,任美國全國經濟研究局研究助理。1931~1975年在哈佛大學經濟系任教,1946~1952年任教授。1953~1975年,任亨利·李氏政治經濟學講座教授。1975年,在哈佛大學退休,轉到紐約大學,任經濟學教授、經濟分析研究所所長。從1941年起里昂惕夫還參加了美國政府部門的許多實際工作。

里昂惕夫發表的各種論文約有 200餘篇,散見於西方各重要報刊上。重要專著有:《美國經濟結構,1919~1929》(1941)、《美國經濟結構研究:投入產出分析中理論和經驗的探索》(1953)、《投入產出經濟學》(1966)、《經濟學論文集:理論與推理》(1966)、《經濟學論文集:理論、事實與政策》(1977)、《世界經濟的未來:聯合國的一項研究》(與其他人合作,1977)。

圖書概況

投入產出分析法 里昂惕夫的最重要貢獻是創立投入產出分析法,並長期有成效地套用此法於實際經濟問題的研究,特別是通過投入產出分析,他提出了國際貿易理論中的“里昂惕夫反論”。

里昂惕夫對“投入產出分析法”的研究是從1931年開始的。1936年,他第一次發表了真正介紹投入產出理論和方法的論文:《美國經濟體系中投入產出的數量關係》。“投入產出分析”,就是在編制反映各部門之間產品量交流情況的“投入產出表”(“投入”意指每個部門從其他各部門購進的用於消耗的物品和勞務,“產出”意指每個部門出產並售給其他各部門的產品)的基礎上,確立一組線性方程,用以研究各部門間產品生產和分配的關係,即對生產單位和消費單位相互依存關係進行數量分析。

這種體系可寫成下式:
□式中□□代表第□部門的產出量;□□代表生產一單位的第□商品所消耗的第□商品的數量,即投入-產出係數;□□代表對第□商品的最終需求。

因此,第□部門的總產量分成兩大部分,一是在生產所有其他商品中所消耗的這個部門的產品數量(即中間生產,或中間投入量),二是最後所消費的這個部門的產品數量(即最終需求量)。用矩陣表示的這種體系可寫成下式:
□□+F=□式中:□是□□的矩陣,通常稱為技術矩陣;□是商品產出的向量;F是最終需求的向量。因此,有可能利用下式:□=[□-□]□F(□是單位矩陣),求出為滿足一定的最終需求向量,在經濟中的每個部門所必需的產出總量。

投入產出分析法在世界各國已被迅速傳播和廣泛運用。迄今,約有90個左右國家和地區公布了各自編制的“投入產出表”。聯合國已把“投入產出分析”規定為會員國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近些年來,投入產出分析不僅套用到國際貿易、區域規劃、教育計畫、衛生保健活動等方面,而且還擴大套用於核算環境污染、收入分配、財富和資金流量、社會人口問題,以及建立多個地區、多類商品的世界貿易模型,乃至世界經濟的總體模型。

“里昂惕夫反論” 里昂惕夫套用投入產出分析法還得出震驚西方經濟學界的一個論斷,即“里昂惕夫反論”。本來,按照西方傳統的國際貿易比較利益說,美國經濟學界曾廣泛流行一種看法:與其他國家相比,美國首先具有豐富的資本,但勞動比較稀少,因此,為獲得比較利益,美國應出口“資本密集”商品,進口“勞動密集”商品。但是,里昂惕夫於50年代,根據實際材料,利用投入產出分析法,卻發現在美國比較稀少的生產要素是資本,而不是勞動。據此,他認為,資本供給增加,會要減少美國對外貿易量;而勞動供給增加,則將擴大美國對外貿易量。所以,他建議美國對外貿易手段應該是:“節約資本,處理剩餘勞動,而不是相反”。

世界經濟模型的研究 70年代後期,里昂惕夫在聯合國的資助下,領導一個小組專門從事了聯合國關於“未來環境問題和政策對國際發展戰略的影響”的世界經濟模型的研究工作。里昂惕夫等對公元2000年世界經濟的情景作了一些預測。他們構想,到2000年,為使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之間的收入差距(每人平均)縮小為7∶1(1970年平均為12∶1),需要在已開發國家中保持總產值年增長率3.6%,人口年增長率0.6%,平均每人總產值年增長率3%,而在開發中國家則應是總產值年增長率6.9%,人口年增長率2%,平均每人總產值年增長率4.9%。據推測,要到下個世紀中期,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之間的按人口平均收入差距才有可能完全被消滅。

50部經濟學經典著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