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生與發展

19世紀30年代以後,美國和西歐等國的勞動與資本之間的鬥爭日益尖銳,傳統的李嘉圖學說不再適合資產階級維護統治和掩蓋階級矛盾的需要,經濟和諧論由此應運而生。19世紀中葉,凱里從宇宙的和諧秩序推論出經濟分配規律的和諧性,認為資本積累是經濟和諧的首要因素,只要提高資本積累,隨著社會總產值的增加,工人和資本家的收入都會相應的共同提高。即凱里之後,巴師夏在《經濟和諧》一書中,對經濟和諧論作了系統的論證。他認為資本主義作為一種“和諧的社會組織”,其根據產生於商品的“交換”,認為任何“交換”都是“互相幫助、互相替代對方工作,相互服務”的過程。這種以對等利益為基礎的交換,使整個資本主義社會的分配保持了“和諧性”。土地所有者、資本家、工人都分別通過提供服務,得到地租、利息和工資;並且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各自的收入也會同時增加。為此,在“和諧的社會組織”里,是沒有階級矛盾和階級衝突的。經濟和諧論的反動實質,在於它完全否認了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抹殺了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根本利益的衝突,而為資本主義制度辯護。 法國的巴師夏和美國的凱里則創造了“經濟和諧”論或“階級利益和諧”論,竭力宣楊資本主義社會各階級之間的利益是相一致的,沒有什麼利害衝突,讚美資本主義社會是一種公平、公正、美妙的“和諧社會”。另外,巴師夏的“經濟和諧”論和凱里的“階級利益和諧”論,對資本主義制度的辯護性和對工人階級的欺騙性是非常露骨的。
基礎
人性是巴斯夏經濟和諧論的基礎。在他看來,自然和諧的社會秩序受其內部自然規律的支配,而後者又取決於人性。他認為,人性是複雜的,有自私的天性,智慧的天性,有善良,也有邪惡等等。但總的來說,一種是奉行“各人為自己打算”的原則的利己天性,一種是“各人為一切人打算”的利他天性。他認為這兩種人性是可以互相補充的,而善良最終會戰勝邪惡的。
規律
無償效用規律是巴斯夏經濟和諧的主要規律。巴斯夏把效用——實現欲望的滿足的東西分成兩類:一類是自然無償地賜給的自然財富,即無償的效用,如陽光、空氣、水等;另一類則是人類行動應給予的社會財富,即具有價值的有償的效用。他指出,隨著人們愈來愈用自然力來完成他們原先只是用體力完成的工作,無償的效用部分一直在增長,有償效用部分逐漸縮小。在他看來,人類社會隨著公有效用比重的不斷提高,個人財富比重逐漸縮小,就會出現趨於社會化和平等的最強烈傾向。巴斯夏認為這個無償效用規律是經濟和諧的主要規律。
實質
實際上,巴師夏和凱里的“經濟和諧” 論,正是資本主義制度下經濟、政治、社會矛盾明朗化、尖銳化的產物。自1825年爆發第一次世界性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以來,幾乎每隔7-10年,歐美各個資本主義國家就發生一次這樣的危機,而每次經濟危機又都必然引起工人運動的高漲。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經濟規律,即資本家階級無償占有工人階級創造的剩餘價值的規律,並不是像凱里所說的,必然使資本主義“社會狀況達到進一步的平等”,建立起“普遍的和徹底的均衡”,恰恰相反,它導致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兩極積累”:資本家階級的巨大財富積累和工人階級難以忍受的貧困積累。資本主義私人占有與社會化大生產的矛盾,是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所固有的基本矛盾。它是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一次比一次規模更大、更具有破壞性的經濟危機的總根源。 在歐洲1848年革命後的19世紀50-60年代,歐美各資本主義國家仍然被周期性的經濟危機所困擾。國際工人協會(第一國際)正是在這種社會歷史背景下出現的。19世紀70年代初的普法戰爭,是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尖銳化的突出表現,因而緊接著就爆發了巴黎公社革命。這是第一次真正的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的革命。 由此可知,資本主義世界並沒有按照巴師夏和凱里所假想的“規律”走向“和諧”和“美好”,而是走向了戰爭。當20世紀初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後,各帝國主義國家之間接連爆發了兩次世界戰爭。歷史發展的事實,無可爭辯地宣告了巴師夏和凱里的“經濟和諧”論的荒謬性和徹底破產。只要私有制存在,只要階級存在,就會有剝削和壓迫存在,就不可能出現巴師夏和凱里等人所宣揚的那種“和諧”社會。只有到了共產主義社會,即徹底消滅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和剝削,徹底消滅了階級和階級矛盾,社會才有可能實現真正的和諧。
作用
在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下,我們應當堅持並大力發展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共所有制,堅持按勞分配制度,堅持由國家和社會有計畫地調節經濟的運行和發展,逐步縮小不同階級、階層和社會群體彼此之間的收入差距,逐步消滅“三大差別”,從而為消滅階級、實現社會平等、進入共產主義和諧社會創造條件。社會主義國家建立之後,如果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不斷受到削弱,以致空有其名,而另一方面又大力倡導、無節制地促使私人資本家經濟惡性膨脹再膨脹,放任無政府制度泛濫,不斷擴大各階級、階層、社會群體彼此之間的收入差距和生活水平差距,那么,社會矛盾就會叢生不斷,並且日益尖銳化,社會絕無和諧可言。 應當說,巴師夏和凱里的“經濟和諧”論是很荒謬的。不過其中有一點還是應當引起關注的。這就是要通過逐步縮小不同階級之間的收入差距和社會地位的差距,使社會逐步走向和諧。
作者
弗雷德里·巴斯夏是19世紀中葉法國很有影響的資產階級經濟學家。他是宣揚樂觀主義勞資經濟利益調和論的突出人物。巴斯夏在《經濟和諧》一書中構築了他的經濟和諧的理論體系。這一理論力圖證明經濟和諧就是一種自由的和諧、平等的和諧,即資本主義自由競爭和平等交換下,各個個人利益尤其是資本、勞動和才能的和諧一致。
庸俗特性
由於歷史條件和階級局限性,巴師夏的“經濟和諧論”具有明顯的庸俗特徵:第一,無視資本主義社會的各種矛盾,替資本主義制度進行辯護;第二,不去研究經濟現象的內在聯繫,而只限於對表面經濟現象的描述。但其思想中存在的有關市場經濟、勞資兩利、資本和諧等諸多合理因素,對我國構建和諧市場經濟有著重要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