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這是“追尋真相”的真相,這是“沒有表達”的表達。這本書,展現了一份影響全國的報紙新聞生產的秘密,展現了一個不斷追求的媒體新聞後台操作的真相。有人說,書中文章的價值甚至可能超過南方周末的公開報導。這當然是謬讚。不過,它確實從很獨特的角度記錄了新聞與新聞人、現實與反思者。
書中目錄
■沒有寫在報上的新聞(後台-行動)
遭遇“深喉”傅劍鋒(附報導)
他是身藏幕後的“深喉”,也是我迄今為止的新聞調查生涯里最神秘的線人。
逃亡的警察,你還好嗎成功
見面那天,徐健看到兩個黑衣壯漢跟著領導夫人。刑警出身的徐健知道如果當時不答應接下“殺人生意”,自己肯定會被滅口。
我是記者,看到愛情徐楠
作為記者,每天走在旁觀和探訪的路上,不斷地空降到不同人的生活當中,現實永遠為你準備好了意外的發現。所有發現中,最稱得上驚鴻一瞥的,莫過於愛情。
崔永元長征:上下不討好?程綺瑾
崔永元《我的長征》節目因為贊助問題,得罪了一個高幹子弟,一路給節目找麻煩,不僅於此,而且上級說了,這節目怎么老曝光老區蘇區多艱苦?應該多說說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我蒐集到一些普通觀眾的意見,不少人說小崔是想撈政治資本。當我問起時,小崔自己竟也一口承認:沒想到節目會兩頭不討好,本以為至少能討好上級呢。
與黑社會有關的男人,與李敖有關的女人張英
關於武和平的報導出來以後,我接到了幾個電話,有人表示這是幾年來,內地報紙上第一次出現公安部官員直面黑社會犯罪的報導。
她也知道,媒體、讀者感興趣的仍然是“李敖前妻”這4 個字。聽聽那些女記者在北京後海採訪現場的問題:您為什麼不結婚?一直單身?是因為找不到比李敖更好的男人嗎?你為什麼說李敖對你影響最大?他哪點比你後面的男人要好?
柏楊在大陸的封山採訪師欣
年邁的柏楊要向大陸讀者告別了,這位曾經在1980年代風靡中國的符號式人物,剖析中國文化、反思中國人劣根性的鬥士,將自己的封山採訪交給了南方周末。
神鵰之死傅劍鋒(附報導)
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開車的老司機聽說我是南方周末記者,大驚失色,告訴副局長:“局長,你不能接受南方周末記者採訪。幾年前南方周末調查獵殺藏羚羊的事,披露了一份內部材料,結果局裡的老政委檢討了足足半年才過關。”“壞了,好事都要壞在這張烏鴉嘴上了!”……
午夜列車上,一位婦人的追尋夏榆
婦人在開動的列車上找我,找不到就給我打電話,從手機里我聽到她驚慌失措的聲音。這是一列在午夜時刻由大同開往北京的列車。婦人前來尋我,她要給我她的申訴的狀紙,她說要跟我說一說她的冤似大海的男人。
我害怕“黑戶”那雙期盼的眼睛張英
我不敢接一個叫李殿洲的老人打來的電話,我害怕面對他那雙充滿期待的雙眼。
在美國,我人生第一次說出了那四個字趙凌
中國為什麼這么熱?為什麼這些美國人對一個他鄉的故事那么感興趣?為什麼一些美國年輕人在忙不迭地在學習中文?
政變為何成為“嘉年華”郭力
這兩位華人從事時政報導超過30年,出入泰國“樞密院”大臣官邸,不需要事先通報;他們在政變發生的前一個月,就知道了事情的全部計畫。這樣的資源,被國內幾家中央級媒體的駐泰國記者放過了,原因就是他們令當地華人覺得沒有受到足夠的尊重。
才走唐僧路,又行長征路 鞠 靖
在皎平渡金沙江大橋上,重走長征路的高幹子弟們已經一個個換乘了四川派來迎接的越野車,出發之後幾分鐘,我們終於醒悟,他們絕對不是為了擺酷。
9歲兒子指導我寫稿劉鑒強
我收拾好行李,與兒子道別時,9歲的牛牛問:“爸爸,你要是寫出來,那個小女孩兒會不會看到?”這讓我一驚,是啊,如果讓她看到,不就戳穿一切了嗎?
差點被日本遣返 朱紅軍
關於“歌舞伎町”。關於“游就館”。關於“新聞自由”。
城管“英雄”,小販“兇手”?趙凌(附報導)
不料他來了一句:都是殺人犯了,這樣的人不幫也罷!我當時就火了——崔英傑把你當老大哥,你對自己的兄弟就這么無情無義!——我不想在他身上浪費時間了,我痛恨這樣的男人。他突然低聲開口了:那你想問什麼嘛?
提問高強 壽蓓蓓
見報當周的周日,高強在中央電視台直播節目“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針對經濟學家張維迎的提問說:“宿遷的問題,最近在南方周末,我有一個很長的記者訪談,這個問題我已經回答過了。”強悍一如繼往。
電話那端的命運朱紅軍
我有快兩個月沒接到她的電話了,這是個壞徵兆,按照當初的約定,案子審判有了眉目,她會第一時間通知我的。
總不能警察強拆警察吧南香紅
在一條條胡同里這種意識表現在一扇扇緊閉的大門上。如果一個院子的大門是開敞著的,這所院子一定是所大雜院,產權一定是公產;如果一個院子的大門緊閉,那一定是私產。
他,和他們的世界呂明合
他也曾和人湊錢一起嫖過娼,煤礦2里外的莊子裡,就有或明或暗的婊子。貧困讓大家拋棄了一切,他的身體、尊嚴和恥辱。他說他明白這世界,“一切都是假的,只有錢是真的”。你可以說“這是血的蒸氣,醒過來的人的真聲音”。可這又能怎么樣呢?生活還得繼續,他還得繼續幹下去。
給“最牛釘子戶事件”收官張 悅
下午完成所有採訪的時候,我給編輯發了一條簡訊:喜辛交加,這會是我到南方周末後最好的稿子。我知道,在上百家媒體的同題競爭中,我們拿到了所有記者都想獲得卻未果的“料”,南方周末由於這篇文章,會為這一事件收官。
陳曉旭和那些出家的人趙 凌
一個高大的身影走了進來,我當時竟有點措手不及。郝彤——陳曉旭的丈夫——的形象非常完美,有偶像明星的氣質。很陽光,長袖T恤、牛仔褲和旅遊鞋。有人不理解一個男人為何要放下自己如日中天的事業。他笑著說,投身佛學也是事業,是更大的事業。
探訪西半球最後一個神秘國度史哲
與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相比,只有古巴體驗過資本主義的繁榮,卻最終搞起了社會主義;而更為弔詭的是,以刻板著稱的前蘇聯社會主義居然就能在天性不受拘束的古巴生根發芽,這兩個疑問或許才是我內心的原始衝動所在。
■深思成就深度(後台-思考)
南方周末歷史上的三道招牌菜李紅平
前段時間在老周末人聚會時,江藝平老師說她任主編期間對南方周末印象深刻的三篇稿子,第一篇便是陳菊紅的《文湘麗在1997年的最後三天》,第二篇是余劉文、長平的《昆明在呼喊——剷除孫小果》,第三篇是老鄢的頭版國慶評論《從臣民社會到公民社會》。下來細想,發現江老師選擇的這三篇稿子居然分別代表了新聞的三個不同風格。
“叫魂”試驗肖華(附報導)
為什麼會收到這樣一條簡訊:“張大衛(註:河南省副省長),肖華,汝州官員沒齒難忘的兩位人物!”為什麼中西部的人民,會被資源魔咒束縛?為什麼多如過江之鯽的記者,卻講不出《叫魂》那樣波瀾壯闊的故事?
為邱興華而哭柴會群
當在賓館把邱興華的稿子發出去之後,我躲在廁所里,莫名其妙地哭了一場。這是我六年記者生涯中僅有的一次。
《時代》正變成另一個《經濟學人》?
(附:專訪《時代》執行編輯:我們如何改版)李丹婷
分析性雜誌,或許在將來會取代新聞雜誌。看看眾多《經濟學人》的模仿者即可知。兩年前,《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改版,《經濟學人》是他們桌面上的教材;《商業周刊》曾試圖模仿《經濟學人》的封面報導;《洛杉磯時報》的編輯要求記者寫出有《經濟學人》味道的稿子。
楊麗娟事件:這是讓娛樂制度恐怖的故事張 捷
30多家去報導。無妨這些喧囂。當初張君案也是很多媒體在做,但是公認我們做得是最好的。探究這個家庭的精神歷史、社會背景、被娛樂制度控制十幾年的歷史。這是讓娛樂制度恐怖的故事。
■專題:境外採訪秘訣
在德國問路為什麼要儘量找女性吳蔚
儘量找女人問,尤其別找一男一女中的男人問。我在德國遇到好幾次認不得路的情況,問路時對方都非常熱心,但結果以不太妙的居多,甚至有幾次是被指向了相反的方向。
“千萬不要在東京機場打的”王寅
回到旅館,日本參贊的電話也來了,他最後的請求令我頗感意外之餘又有點忍俊不住,他說:我們日本人最討厭開後門了,我幫助你的事情,請你千萬不要告訴別人。
沒有什麼報導值得拿命去換趙凌
那位 CNN記者說,做有潛在危險的報導前,編輯部會徵求記者的意見——願不願去,這不是強迫的任務。每個人都有權利保證自己的安全。沒有什麼報導是值得拿命換的——我一直認同這個道理,所以當那位記者說出類似的話時,我感到心安。
■我們不說,他們說(後台-同行)
批判的武器李鴻谷
事實上,在張鐵林與周璇事件發生時我們就面臨這樣的困境:我們報不報導?一份自以為嚴肅公正的新聞刊物,放棄緋聞新聞,看上去是題中應有之義。稍後,在黃健中與張鈺事件發生前,我們的記者就接到報料,還言之鑿鑿地說當事人可以提供有精液的短褲,這跟柯林頓的故事差不多一個版本了。再後就是饒穎與趙忠祥的新聞。在這個時候,我們才意識到放棄這樣的新聞,我們說服自己的理由是新聞太小,不具普遍性;其實這是藉口,真正的原因是我們沒有能力進入這樣的新聞。我們該如何報導……後來三聯的編輯討論饒穎和趙忠祥這一選題,問我如何做,我想到了四個字:階級鬥爭。
許知遠離開之後的“觀察家”仲偉志
當許知遠、於威他們集體辭職的時候,人們普遍認為,他們在與《經濟觀察報》的“保守力量”碰撞後將會變得兩敗俱傷,但事實並非如此……
懸掛在我們頭上的“天問”陸暉
4月下旬,英國威斯敏斯特大學傳播學教授Sparks來廣州,教授提出一個問題:“為什麼你們的主編可以讓你們去做一些對發行量沒有幫助的新聞?”這也許是南方都市報“深度”欄目誕生以來,就一直懸掛於其頭上的“天問”。
有關評論
南方周末的《後台》提供了一個優秀媒體在社會轉型時期中國進行新聞實踐的範本,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規律、經驗,彌足珍貴,往往比一般理論更具生命力。以此為例,企盼有更多新聞同行能把他們的新聞實踐和思考加以總結和升華,促進創新,增加活力。
——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原南方日報社社長 范以錦
這是一本相當好的書,可以說是那些想從事深度報導的作者們的必讀著作。我已決定將此書列為本院新聞傳播專業學生的必讀書了。
——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丈化學院副院長 吳飛
如果精彩的新聞都在內參上,那顯然是一個不理想的社會。因此,當我拿到由《南方周末》內部刊物文章輯集而成的《後台》一書時,並沒有抱著這樣的念頭。不幸的是,《後台》中還是有相當多的精彩故事。好在,這並不是它的全部,甚至不是它的主體。
——《南都周刊》副主編 長平
了解南方周末的成就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與其他媒體的產品比較,另一種是與它自身的生產條件比較。《後台》讓我們看到南方周末貢獻了最好的自己,同時也成就了最好的自己。網路媒體主要是在媒體的基礎上工作,我們不光要對南方周末的記者編輯們這樣艱辛而光榮的工作致敬,還要致以發乎內心的感謝。
——網易總編輯 李甬
拿到《後台》,我幾乎是一口氣讀完的。《南方周末》的很多報導,普通讀者讀著精彩,但在我這個新聞人眼中卻有種神秘感。閱讀《後台》,是為自己的新聞操作理念和寫作技巧補課。
——北京青年報記者 關慶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