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風驟雨》[小說]

《暴風驟雨》[小說]
《暴風驟雨》[小說]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暴風驟雨》,周立波於1948年創作完成的長篇小說,是與丁玲的《太陽照在桑乾河上》並駕齊驅的反映土地改革的經典著作。它以東北地區松花江畔一個叫元茂屯的村子為背景,描繪出土地改革這場波瀾壯闊的革命鬥爭的畫卷,把中國農村衝破幾千年封建生產關係的束縛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展現在讀者的面前,熱情地歌頌了中國農民在共產黨領導下衝破封建羅網,朝著解放的大道迅跑的革命精神。這篇作品曾榮獲1951年度史達林文學獎三等獎。作品主要人物趙玉林、郭全海、老孫頭。

基本信息

內容梗概

小說暴風驟雨小說暴風驟雨
小說描寫了東北地區一個名叫元茂屯的村子從1946年到1947年土地改革的全過程。小說的上、下卷分別講述的是土改初期“三斗韓老六”,土改後期複查和深入“砍挖”(即“砍大樹,挖財寶”運動)的過程。元茂屯土改工作隊進村後召開的第一次貧僱農大會“意外失敗”,“鬥爭大肚子”的倡議僅僅得到了少數貧僱農底氣不足的“贊成”和滿腹疑惑的回應,問題就出在未能有效“發動”民眾上。第一次鬥爭韓老六,真正“發動”起來上台控訴的只有趙玉林一人,“鬥爭”對於元茂屯的男女老少來說,只是感到像奇,或樂意,或發愁,或犯疑,或觀望。鬥爭會也就在這種未經充分“發動”的複雜的群體心態的影響下,難以形成理想的。兩個對立的陣營的緊張空氣”,最終以鬧劇式的“情緒緩和”而結束。第二次鬥爭會雖然是在經過對郭全海、白玉山、老田頭等人的成功“發動”,並正式成立了“農工聯合會”之後召開的,但韓老六的幾句陳情和檢討,就讓“鬥爭的情緒,又往下降”,以致出現了“人家就是地多嘛,叫他獻了地,別的就不用多問了”的議論。好不容易由老田頭的血淚控訴所激起的群情憤慨,也被韓老六的幾滴鼻血所輕而易舉地沖淡了。成功鬥垮韓老六的第三次鬥爭會,除了工作隊繼續“發動”所見的成效之外,一個關鍵因素卻是“韓老六鞭打小豬倌”而激起了民憤,是被鬥爭者弄巧成拙地將本來溫和的鬥爭氣氛激化為憤怒的烈火,是惡霸地主的現行犯罪行為將民眾“發動”起來了。
小說下卷主要講述的帶有複查和整頓性質的“煮夾生飯”的過程,也是土改運動中一個具有普遍性的環節。這裡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首先是重新奪回被壞人篡奪了的農會大權。在失去了工作隊這個“發動”的引擎之後,原農會領導人郭全海們立刻露出了“被發動”者的茫然、被動的角色本相,他們實在沒有任何主動意識和能力去守衛土改成果,更不要說開闢新的局面了。其次是進一步發起“砍挖運動”。與前期土改鬥爭不同的是,現在的鬥爭重點對象已不是惡霸地主韓老六式的“壞根”,而是吃齋念佛、“修來世”不離口的杜善人和捨命不捨財而又膽小的唐抓子之類的“壞須”了。

主人公是郭全海,他帶領農民繼續趙玉林等人的未竟事業,進行鋤奸反特和對地主杜善人的鬥爭,最後鞏固了勝利果實,並帶頭參加人民解放軍,南下作戰。小說在廣闊的背景上,深刻地表現了解放戰爭時期廣大解放區農村偉大的土地改革運動的真實面貌,熱情地歌頌了在黨的領導下農民奮起推翻封建主義的急風暴雨式的革命鬥爭,從而告訴讀者:土地改革不僅剷除了幾千年的封建制度,推翻了地主階級的統治,消滅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改變了農村的階級關係和社會風貌,而且有力地啟發了各階層農民的階級覺悟,改變了農民的精神面貌,並且其中一些先進農民還成了無產階級的革命戰士,中國農民在共產黨領導下衝決封建羅網,正朝著解放大道迅速奔跑。

創作背景

1946年秋,周立波到松江省珠河縣元寶區(今黑龍江省尚志市元寶鎮)任區委委員,後任區委副書記、書記。為幫助廣大農民翻身解放,他訪貧問苦,組織民眾反奸除霸,暴風驟雨般的土改運動在元寶鎮開展。工作中,他看到在激烈的社會變革中農民的變化,范玉容、郭長興等貧苦農民,就是其中的代表,後來成為他創作《暴風驟雨》的生活原型。他還利用空閒時間記錄下一幕幕驚天動地的鬥爭場景,為小說《暴風驟雨》積累了豐富生活素材。

1947年1月24日至2月2日,周立波和工作隊員在元寶舉辦短期訓練班。參加學習的有農會、自衛隊、婦女會的幹部和新發展的積極分子30多人。訓練班以《李有才板話》里的故事為樣板,增加課程“栽槐樹”,即把屯子劃分為幾個區域,每個區域找一個最窮苦、最可靠農民“栽槐樹”。學員們分成小組,每天黃昏分頭邀請附近的窮哥們到這戶農民家裡來嘮嗑。先由學員把自己白天聽的課講一遍,然後大家聯繫屯裡和自己的實際,通過嘮嗑的方式把黨的政策及上級指示化為民眾的自覺要求和實際行動。同時再由學員把民眾反映的問題帶上來,使工作隊及時掌握許多情況。

“槐樹”栽活了,周立波和工作隊的同志領導村屯幹部和民眾挖窮根(進行階級教育),挖臭根(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最後齊心合力挖壞根,挖出一個偽裝積極的農會副會長,並把他清出了農會。此成功經驗隨之在尚志全面推廣,《東北日報》也作了詳細報導。隨著土地改革的深入,周立波又派出一批精明強幹的村屯幹部和民兵,分頭到一面坡、尚志延壽哈爾濱等地,抓捕潛逃的反動地主和反革命分子。

1947年5月,在元寶工作半年多的周立波奉調到松江省委宣傳部,主辦《松江農民報》。此間,周立波一面編報,一面著手撰寫長篇小說《暴風驟雨》。此後,周立波攜《暴風驟雨》上卷初稿到五常縣周家崗參加“砍挖運動”。在周家崗的4個月時間裡,他一邊工作,一邊修改上卷初稿。根據周家崗“七斗王把頭”的真實故事,周立波完成了“三斗韓老六”的小說故事情節。他將農民英雄溫鳳山為追捕逃亡地主壯烈犧牲的感人事跡,移植到書中主人公趙玉林(趙光腚)的身上,使這一英雄形象更加鮮活立體。

1948年4月,《暴風驟雨》上卷由東北書店出版發行。上卷完成後,周立波又先後深入到呼蘭長嶺區,拉林和葦河等地村屯訪問。1948年7月13日,周立波開始《暴風驟雨》下卷的寫作。中共中央東北局領導王首道非常支持周立波創作,專門借給他一間房子,讓他安心寫作。在短短46天時間裡,周立波奮筆疾書,對農民兄弟的熱愛和對共產黨的擁護躍然紙上。1949年5月,東北書店正式出版發行《暴風驟雨》下卷。

《暴風驟雨》寫的人物原型是尚志等地的農民,採用的是尚志等地農民的方言土語,再現了中國共產黨在解放戰爭時期進行土改鬥爭的宏偉畫卷,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反映農民土地改革鬥爭最初期的一部作品,是周立波革命文學道路上的里程碑之作。

1949年6月,《暴風驟雨》作為東北地區的優秀作品之一,被推薦給中華全國文學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會。1951年底,該書又被選為新中國革命文學的代表作品之一,榮獲該年度頒發的蘇聯史達林文學獎獎金。隨後,又被譯成英、法、俄等文字,在世界各地廣泛傳播。

作品評價

《暴風驟雨》是一篇反映解放戰爭時期東北土改的小說,文字平實,從中折射了當時的中國社會,解答了很多問題,包括當時的社會問題,也包括了現在的一些社會問題。就是為什麼要進行暴力革命,革誰的命,階級鬥爭的焦點又是什麼?

按照現在走狗小資傷痕文學派的提法是革有錢人的命,是革老老實實積累的本分地主的命。那就是土改鎮壓的是靠掌握農村政權對農民進行壓榨的惡霸地主韓老六之流,對不比他小的地主唐抓子和杜善人之流卻僅僅是沒收財產,其中杜善人還是有血債的。

韓老六是偽滿時代的村長,幫日本人催亞麻,催山葡萄葉子,常常提著一根大棒子,看著不順眼的就打。文中揭露的韓老六的原始積累過程,比如變著法子剋扣長工工錢(主人公郭全海的爸爸就是這樣死的),強行占有公產水井,讓自己的馬去吃鄰近的地的莊稼然後低價朝人家買。韓老六不被除掉,不然你種得再好的莊稼,韓老六也能夠霸去,種得越好,他霸得越早。幹得越好,韓老六越熱衷於優先剝削。為什麼能夠這樣?他掌握了政權。政權問題不解決,就不可能改變現實。因為民族壓迫的實質就是階級壓迫,日本鬼子來中國是為了壓迫中國人,不是為了解放中國人,他們找的代理人當然是中國人里的壞東西。

因為不革命就要一直受壓迫,不革命不行。革壓迫者的命,不讓人好好活著的人的命,包括酷吏,包括黑社會、包括他們的後台。階級鬥爭的焦點又是什麼?政權問題。壓迫是通過政權進行的,沒有政權的支持,壓迫者就不能實施壓迫。如果政權和壞人混到一起怎么辦?那就是本原的革命,孟子說的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

作者簡介

周立波,原名周紹義,字鳳翔,又名周奉梧。

1908年8月,他誕生在湖南省益陽縣清溪村一個中農兼自由職業者的家庭。

1924年秋,紹義以優異成績考入長沙省立第一中學,在先生的鼓動、啟發和教育下,從1926年開始接觸新文學,接受“五四”革命思想的薰陶,並在時局動盪和革命的浪潮中,先後投身上海工人運動,參加“左聯”。在抗日時期,又懷著滿腔愛國主義熱忱積極奔赴抗日戰爭疆場。

1939年12月,他到達延安橋兒溝,被安排在魯迅藝術文學院工作。1942年毛澤東發表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是周立波文藝思想發展道路上的里程碑。

作品分析

暴風驟雨封面暴風驟雨封面
《暴風驟雨》是周立波的代表作,是一部反映解放區土改運動的小說,與《桑乾河上》一起成為“土改小說”中的最重要的作品。

《暴風驟雨》分為兩部,第一部寫的是1946年黨中央“五四指示”下達後到1947年《中國土地法大綱》頒布前,哈爾濱附近一個叫元茂屯的村莊,在工作隊領導下,鬥垮惡霸地主韓老六,打退土匪進攻的故事。這一部以趙玉林為主要人物。第二部寫的是1947年10月《中國土地法大綱》頒布后土改運動進一步深入的鬥爭,以郭全海為主要人物。整部小說大規模地完整地再現了解放區土改運動的進程。

《暴風驟雨》也描寫了農村的階級關係,但是與《桑乾河上》不一樣,它表現的階級關係是經過政策過濾了的階級關係,去除了生活形態本身所具有的複雜性。小說對於各個階級內部的矛盾少有觸及,主要著眼在表現農民和地主這兩個陣線分明的營壘之間的矛盾。農民的營壘以趙玉林和郭全海為中心,周圍有貧僱農積極分子白玉山、白大嫂、李大個子、劉桂蘭、趙大嫂,還有老一輩的貧苦農民老孫頭、老田頭夫婦和中農劉德山等。地主的營壘以惡霸地主韓老六為首,其它的人有屯裡大糧戶杜善人、唐抓子和土匪韓老五、特務韓老七以及和他狼狽為奸的管家李青山、狗腿子韓長勝、富農李振江等。小說的情節就圍繞著這兩個陣營之間的殊死戰鬥展開。

小說塑造了一批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作家描寫人物綜合運用多種手法,既善於把人物放在激烈衝突中加以描繪,又能透過日常生活富有特徵性的細節、生活場景,以細膩的筆觸描摹人物的心理。作家還善於突出某些場面的描繪,烘托環境氣氛,完善人物形象的塑造。

小說塑造了農村新人形象,賦予了他們以理想主義的色彩,這些新人以趙玉林和郭全海為代表。趙玉林一家在韓老六和日偽反動勢力的殘酷壓迫之下,窮困潦倒,得了個“趙光腚”的綽號。但是他人窮志不窮,為人堅強,有骨氣。他加入了共產黨,積極參加土改運動,勇往直前,不怕犧牲。分配勝利果實時先人後己,他的身上表現出了崇高的革命精神和道德品質。郭全海的形象是通過分馬、參軍等幾個典型事例來寫的,他的精明能幹、機靈正派、大公無私的高貴品質和無限忠於人民革命事業美德表現得比較成功。

小說還塑造了一些生動的老一輩農民形象,老孫頭最有代表性。他走南闖北,見識不少,開朗、詼諧,說話風趣,喜歡賣弄自己的知識。他渴望翻身解放,可是又膽小怕事。他好吹牛,喜歡出頭,可是一旦真碰到危險,就急忙往後撤。他善良,可是又有點愛貪小便宜,在分馬的時候,他看上了好馬“玻璃花”,可是又怕別人看出來,千方百計的掩飾。他身上有缺點,帶點江湖氣,但是仍然屬於積極的農民形象。
小說塑造的地主形象主要有韓老六、杜善人和唐抓子,但是他們的形象有些臉譜化,缺乏立體感,外形上有差別,但是性格和對待土改的態度基本上沒有什麼不同。

小說線索單純,按照土改運動的發展次序展開,結構完整,脈絡清楚。它借鑑了古典小說的作法,在章與章銜接處,常使用懸猜手法來吸引讀者,使作品更具有可讀性。但下部有些拖沓鬆散。
小說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生活之樹枝葉茂盛,有許多真實生動的生活場景和富於農民情趣的幽默活潑的生活細節。小說很好的表現了生活本身固有的豐富性和生動性。作家既能潑墨揮灑地描繪時代的大波浪,更能精鏤細刻地描繪這類場面和細節。如分馬的場面寫得富有實感,分馬也分出了人物的個性。又如對丈夫正直、妻子識大體的趙玉林的溫暖的家庭生活,與丈夫“迷糊”、妻子潑辣的白玉山的風趣的家庭生活的描寫都是十分生動傳神。

小說的語言充分注意了口語化和方言化。作品中運用了東北農民的口語,辭彙豐富,生動活潑,有很強的表現力和濃厚的生活氣息以及地方色彩。小說語言體現了男性作家的明快、簡淨,充滿了農民所特有的幽默感。

歷史背景

《暴風驟雨》人物圖片

《暴風驟雨》成功地塑造了趙玉林、郭全海等貧苦農民形象。趙玉林在日本帝國主義和惡霸地主韓老六的雙重壓迫下,老母餓死,妻子討飯,全家三口都“光著腚”(因此他外號趙光腚),蹲過監獄,受過殘酷的私刑。郭全海的父親在舊社會被韓老六害死,自己十三歲就當了韓家的馬倌,跟韓家是兩代血海深仇。他們在工作隊進村前還無可奈何地過著被壓迫被奴役的生活。一旦受到工作隊的啟發,他們內心深處的革命火種就熊熊地燃燒起來,任什麼力量也不能撲滅。在這裡,作者強調了土改運動的民眾基礎,強調了這一偉大革命的必然性。儘管作者也寫了他們的弱點(如趙玉林的缺乏鬥爭經驗,郭全海在壞分子掌權後鬥爭意志一度消沉),但更主要的是突出表現了他們勤勞樸實、積極勇敢、大公無私、不怕犧牲的高尚品格。至於其他一些人物如白玉山、小馬倌呈家富,婦女如趙大嫂,白大嫂,劉桂蘭,也大多鬥爭積極,個性鮮明。

從藝術形象的塑造看,趕車把式老孫頭是全書中寫得最豐滿的一個人物。這是個暫時還殘存著落後自私的缺點然而又熱切盼望翻身解放的老一代農民。他有些膽小自私,愛吹牛,好面子,但當看到地主勢力開始真正崩潰時,他也抑制不住內心的高興,積極地投入了鬥爭。趕車的生活經歷,使他沾染了舊社會的一些壞習氣;然而豐富的生活知識和開朗的性格,也使他很有風趣。作者是懷著滿腔熱忱和熱愛的心情來寫這一人物的,藝術上也用了典型化的手法,既概括又具體地寫出了這一類農民的特點,因此人物形象刻劃得頗為成功。除此之外,老一代農民形象老田頭的性格也寫得相當鮮明。

《暴風驟雨》對於黨在整個土改過程中的領導作用十分重視。作品通過工作隊長肖祥的活動,具體表現了黨的領導的重要性。從全書的故事發展看,肖祥實際上是貫穿整部作品的中心人物。如果說元茂屯的廣大農民是火種,肖祥就是點火人。因為他的第一次到來,元茂屯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土改鬥爭;因為他的第二次到來,元茂屯被壞分子篡奪政權、土改回生的現象得以扭轉,複查深入的鬥爭得以展開。作者強調肖祥的重要性從某種意義上說多少有些過份,因為他離開村子地主就實行“翻把”,顯得經過土改鬥爭考驗並組織起來了的廣大農民有些過於軟弱。然而作為一個比較正確、比較理想的人物,肖祥的形象表現得相當感人。他是一個久經磨練的、思想和作風都比較成熟、具有黨員領導者風度的人。由於作者更熟悉這一類人,所以寫得比較具體親切。作者沒有把他寫成為高踞於民眾之上的“救世主”,而是把他作為黨的政策的體現者和民眾的領路人來塑造。他了解民眾,啟發民眾,在鬥爭的重要關頭替民眾撐腰。他的特點是:階級立場鮮明,認識問題尖銳清醒,既實事求是,善於走民眾路線,又具有遠見卓識。作者有意寫了另一個工作隊成員劉勝,以他的脫離民眾、脫離實際、看問題主觀,襯托肖祥的深入民眾,了解民眾,在藝術上也是比較成功的。

《暴風驟雨》反映的時代特色和地方特色是相當鮮明的。當時,國民黨反動派妄圖爭奪和固守東北,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明確指出:放手發動民眾,不斷壯大革命力量,“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因此,東北的土地改革運動十分必要和重要,和同時期一般老區相比,顯得更為尖銳而緊迫。東北的土改運動實際上和清匪反霸鬥爭緊緊結合在一起,和解放戰爭有著密切的關係。前線戰爭形勢影響土改鬥爭的進行,而土改鬥爭的發展也對前方打仗有著重大影響。作品中韓老六的淫威,韓老七的反撲,以及逮捕韓老五等情節,都充滿當時東北特有的氣氛;作品結尾郭全海等青年參軍更是揭示了解放戰爭推動了土改,而土改鬥爭又支持了解放戰爭。

《暴風驟雨》具有飽滿的革命激情。作者描寫人物,表現他們的鬥爭,都灌注深厚的階級感情,歌頌暴露,是非愛憎,了了分明。在這裡,現實主義與理想主義是結合在一起的。周立波善於選取突出的典型事件和富有特徵性的細節,用簡練、樸素的筆墨加以描繪,展示人物性格。作品很少冗長、沉悶的敘述,風格單純明快。作者介紹趙玉林,主要是再現了他被攤勞工以及回來後和淪為乞丐的妻子見面的情景,也再現了“趙光腚”這個綽號的來源以及他向地主借債的情景;而對郭全海,作者只集中地描寫了他父親被害和他受地主欺騙這兩件事。郭全海開始出場,作者寫了他輕巧地降伏一匹脫了籠頭的兒馬的細節,顯示了郭勇敢大膽、爽朗機靈的性格特徵。小說的結構單純,故事突出,線索清楚。全書以土改鬥爭發展的過程為主線,寫了一場場鬥爭,讓所有人物在鬥爭中活動;同時,在鬥爭中也插有一些生動的情節或細節,增加讀者興味。有些場面描寫如“分馬”一節,寫得層次分明,人物活動形象具體,有聲有色。另外,作者善於向民眾語言學習,作品中運用東北農民的口語,語彙豐富,生動活潑,有很強的表現力和濃厚的生活氣息及地方色彩。特別是許多對話,都是個性化的語言,使人聞其聲如見其人。不足的是作品中有時口語用得太多,由於缺乏提煉和選擇,因此多少影響讀者的理解。

作品在結構上也存在一些缺點。第二部有些鬆散,反映的事件較多而表現不夠集中精煉;第一、二部之間聯繫也不夠緊湊,多少給人脫節之感。有些細節描寫顯得煩瑣,而有些重要鬥爭卻展開不夠充分。至於人物刻劃,主要人物如趙玉林等表現得過於單純;反面人物地主韓老六、杜善人、唐抓子等有些類型化和臉譜化,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作品反映農村階級鬥爭顯得有些簡單化。但總的說來,《暴風驟雨》仍然是一部成功的作品,在現代文學史上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