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馬琅,1919年出生在南京。1940年,年僅21歲的他在哥哥的影響下秘密入黨,不久進入國民黨中央機關報《中央日報》做地下工作。利用做資料員的機會,他為黨組織提供了不少機密檔案。解放後,馬琅擔任建鄴區第一任副區長,不久,作為回族幹部,他調到上海從事民族工作。1957年,馬琅從廣播中得知黨中央號召黨員幹部支援西部建設,當即決定回響號召去西部。1980年,61歲的馬琅出任寧夏駐上海辦事處主任。在這個崗位上,熟悉上海方方面面情況的他為寧夏當地的經濟發展盡心盡力。4年後,他離休回寧,住在南湖小區。
人物特寫
馬琅堅持不定期給中小學生上形勢教育課。黨的十六大召開,“神五”飛船上天,全民抗擊“非典”,他都精心準備,認真開講。為了備好課,馬琅首先堅持自己認真學習。每逢黨的重要會議召開,他都先把電視上的新聞錄下來,吃透精神才給孩子們講。有一次,馬琅開講前突降大雨,一個班級只來了四五個孩子,馬老還是堅持把課講完。
1994年5月,馬琅從《文摘周報》上看到一則訊息,說四川一對殘病家庭的三胞胎姐妹面臨貧困失學。他夜不能寐,當即給這個不幸的家庭寫了一封長信,從此開始了長達十多年的資助歷程。每年開學初,他都會按時寄上學費,並且寫信勉勵三姐妹克服困難,立志成才。從國中到高中,再到大學,十年時間,馬琅總計資助三姐妹5萬餘元。三個孩子都很爭氣,同時考上了大學,2001年春節,三姐妹相約來南京,終於見到了素昧平生的“馬爺爺”。
馬琅拿的是寧夏的工資,有限的一點離休金,大都花在了素不相識的孩子身上。他每個月的生活費只有300元,每天的一伙食開銷不超過5塊錢。對素不相識的孩子,他卻毫不吝嗇。2005年5月,年事已高的馬琅覺得實在做不動了,自己搬進了位於浦口的南京市社會福利院。人在浦口,他的心還在南湖的孩子們身上。南湖地區由於歷史原因,有不少貧困家庭,也有不少品學兼優的孩子因為家境面臨失學。為了不讓自己當年因貧失學的一幕在身邊重演,馬琅把平生積蓄的10萬元捐給南湖街道,作為救助貧困家庭孩子的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