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蘭》

目前僅存最早的琴譜,也是我國最古老的樂譜。

基本信息

由來

    是唐人手抄文字譜《碣石調·幽蘭》。該譜為六朝丘明(493~590年)所傳,現藏於日本。傳說孔子周遊列國,卻無人重用他,歸途見蘭花盛開於幽谷,感嘆自己生不逢時,如蘭花與野草叢生在一起,遂彈琴作《幽蘭》曲。

    《幽蘭》又名《猗蘭》,相傳是孔子所作。蔡邕《琴操》云:“《猗蘭操》者,孔子所作也。孔子歷聘諸侯,諸侯莫能任。自衛反魯,過隱谷之中,見薌蘭獨茂,喟然嘆曰:‘夫蘭當為王者香,今乃獨茂,與眾草為伍,譬猶賢者不逢時,與鄙夫為倫也。’乃止車援琴鼓之云:‘習習谷風,以陰以雨。之子于歸,遠送於野。何彼蒼天,不得其所。逍遙九州,無所定處。世人暗蔽,不知賢者。年紀逝邁,一身將老。’自傷不逢時,託辭於薌蘭雲。”
在明清琴譜中,《幽蘭》、《猗蘭》皆有多種譜本,然解題皆相近。現存的《幽蘭》最早譜本為《古逸叢書》所錄的唐人手抄文字譜,全稱為《碣石調---幽蘭》,原件保存在日本京都西賀茂的神光院,是清末學者楊守敬在日本訪求古書時發現的。這是一部由唐朝人手抄的琴譜,也是目前發現僅有的一首用文字記錄的原始琴譜,它用文字標明琴曲演奏時左手用什麼樣的指法,按某弦的幾徽幾分,右手用什麼樣的指法進行彈奏。全譜分為四拍,二百二十四行,每行二十到二十四字不等,共有四乾九百五十四個漢字。後來,駐日公使黎庶昌將它刊影在他編的《古逸叢書》當中,遂為國內琴家得見並打譜整理出來,乃是目前所見的最早的古琴曲譜。

    《幽蘭》文字譜的發現,使我們唐代琴曲的諸多情況有進一步的了解,具有重要的意義。在《幽蘭》琴譜序言的說明里指出,此譜為六朝人丘明的傳譜,序曰「丘公字明,會稽人也。梁末隱居於九嶷山,妙絕楚調,於《幽蘭》一曲,尤特精絕……隋開皇十年,于丹陽縣卒,年九十七」。樂曲的全名寫為《碣石調幽蘭》,「碣石調」是指它的曲調形式,「幽蘭」是指樂曲所描寫的內容。「碣石調」源於相和歌瑟調曲中的《隴西行》,即隴西地方的歌曲。隴西在今甘肅天水西北,南為羌族、北為匈奴馳地,因此,《隴西行》的音樂很可能吸收了西北少數民族的樂曲風格。譜中每拍的結尾都用文字註明:“拍之大息”或“拍之”,一共四處,正好四拍,可見它源於古代相和歌。由於南北朝時詩人鮑照在《幽蘭》的琴曲歌詞中有:“華落不知終,空愁坐相誤”等詩句,所以有人認為他即《幽蘭》的作者。譜序說:“其聲微而志遠”,譜末的小注中又說:“此弄宜緩,訊息彈之”,無非是要用幽怨、壓抑的曲調來表達鮑照懷才不遇的牢騷以及憤懣不平的情緒。

幽蘭·古詩詞作品

東晉·陶淵明《幽蘭》

幽蘭生前庭,含薰待清風。 清風脫然至,見別蕭艾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覺悟當念還,鳥盡廢良弓。

唐·崔塗《幽蘭》

幽植眾寧知,芬芳只暗持。
自無君子佩,未是國香衰。
白露沾長早,春風每到遲。
不如當路草,芬馥欲何為!

唐·韓伯庸  幽蘭賦 

陽和布氣兮,動植齊光;惟披幽蘭兮,偏含國香。吐秀喬林之下,
盤根眾草之旁。雖無人而見賞,且得地而含芳。於是嫩葉旁開,浮香外
襲。既生成而有分,何掇采之莫及?人握稱美,未遭時主之恩;納佩為
華,空載騷人之什。光陰向晚,歲月將終。芬芳十步之內,繁華九畹之
中。亂群峰兮上下,雜百草兮橫叢。況荏苒於光陰,將衰敗於秋風。豈
不處地銷幽,受氣仍別。蕭艾之新苗漸長,桃李之舊蹊將絕。空牽戲蝶
拂花蕊之翩翩,未遇來人尋芳春而采折。既生幽徑,且任榮枯。冪輕煙
而蔥翠,帶淑氣而紛敷。冀雨露之溥及,何見知之久無。及夫日往月
來,時占歲睹,邁達人之回盼,披荒榛而見。橫琴寫操,夫子傳之而至
今;入夢為征,燕姞開之於前古。生雖失處,用乃有因。枝條嫩而既
麗,光色發而猶新。雖見辭於下士,幸因遇於仁人。則知夫生理未衰,
采掇何晚。幽名得而不朽,佳氣流而自遠。既征之而未見,寄願移根於
上苑。

唐·韓愈 幽蘭操 
蘭之猗猗,揚揚其香。
不採而佩,於蘭何傷。
今天之旋,其曷為然。
我行四方,以日以年。
雪霜貿貿,薺麥之茂。
子如不傷,我不爾覯。
薺麥之茂,薺麥之有。
君子之傷,君子之守。

陳毅 幽蘭 

幽蘭在山谷,本自無人識。
只為馨香重,求者遍山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